減貧近7000萬人!光伏扶貧是王道

“從2012年底到2017年底,五年累計減貧6600萬人以上,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創造了減貧史上最好成績。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1月5日下午3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廳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結合全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介紹脫貧攻堅工作情況時提到,通過產業扶貧,推動旅遊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業態快速發展,進而有效促進了經濟發展。

減貧近7000萬人!光伏扶貧是王道

“光伏扶貧”,是個以往新聞發佈會中提及較少的新詞彙。為光照條件好的地區的貧困戶裝上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不僅滿足自家用電需求,多餘的電量還可以併網發電,換得收益,這是典型的資產收益扶貧方式。目前,全國不少地方正在採取因地制宜方式推進光伏扶貧試點,並不斷健全光伏扶貧項目管理機制。中城銀信與愛康集團達成雙品牌戰略以來,已開展多地“光伏扶貧”合作。近期雙方將南下,共同推進“2017年12月政和縣貧困村分佈式光伏發電精準扶貧項目”。

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前,將重點在前期開展試點的、光照條件較好的16個省份的471個縣的約3.5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以整村推進的方式,保障200萬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包括殘疾人)每年每戶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減貧近7000萬人!光伏扶貧是王道

貧困地區彎道超車,借政策東風,在短期內實現了資產收益扶貧,那麼扶貧效果是否可持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發佈的《扶貧藍皮書:中國扶貧開發報告(2017)》指出,光伏扶貧,雖然短期內純粹的收益主要來自國家的光伏發電上網價格補貼,但是光伏發電對於促進清潔能源發展、推動清潔能源對傳統能源的替代具有積極的作用,一旦大規模的光伏產業發展起來,推動技術進步和成本大幅度下降,其長期回報會不錯。

報告稱,光伏扶貧背後,是中國各地結合自己的優勢資源,發展產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的嶄新嘗試。很多地區由於發展環境條件還不具備,完全由市場進行開發不可行,但是政府的支持使其中一些具有資源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的產業提前數年進行開發,一方面為貧困戶直接創造了增收和就業的機會,另一方面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也會培育出有市場前景的產業,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

減貧近7000萬人!光伏扶貧是王道

此前,藉助大農業省份的農業資源優勢,在吉林省梅河口的25兆瓦的“光伏+三產融合”項目為例,在冬季12月份晝短夜長、日照不充足的情況下,項目電站依舊每日發電約12萬度左右,其他季節的每日發電量可以可達21萬度,極大程度的減少了碳排放。該項目建設中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通過運營光伏電站、膨化秸稈飼料加工廠、農業大棚等來充分吸納就業人員,為當地百姓增加大量就業機會;項目還從光伏項目上網電價收入提取1分錢/度用於補貼無勞動能力、患有疾病的居民。

減貧近7000萬人!光伏扶貧是王道

這種扶貧模式的成熟,也是中國減貧理論的生動實踐。報告稱,這種直接為貧困人口創造機會來減貧的方式,增加了不能利用市場帶來機會的貧困人口脫貧的機會和概率,擴大了扶貧的邊界。直接為貧困人口創造機會脫貧,是中國精準扶貧對減貧理論創新所做出的貢獻。

報告認為,近年來,中國精準扶貧實踐,在一些方面發展了減貧理論。中國在精準扶貧實踐中,通過識別和鎖定目標人群,根據扶貧對象脫貧的需要,分配和動員資源,一方面幫助貧困人口利用市場經濟提供的機會,另一方面結合扶貧對象所在區域的特點和條件直接為貧困人口創造發展機會。在國際減貧和發展領域,通過公共工程的方式完善公共基礎設施,同時增加貧困人口或低收入人群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具有較長的歷史。中國在精準扶貧中,除了藉助公共工程(中國的以工代賑)方式增加扶貧對象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以外,還結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區域資源,為某些類型扶貧對象量身定做專門的扶貧方式,如資產收益扶貧、光伏扶貧、扶貧車間和部分其他產業扶貧等,直接為扶貧對象創造了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