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發展奇蹟凸顯改革開放「含金量」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設置經濟特區,並通過《廣東省經濟特區暫行條例》,經濟特區在中國正式誕生。有外電驚歎道:“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轟然鳴響。”

38年披荊斬棘、砥礪前行,38年跨越發展、滄桑鉅變。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擁有2000萬人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裡,深圳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奇蹟,成為我國影響最大、建設最好的經濟特區。從1980年特區成立時的2.7億元到2017年的2.24萬億元,深圳GDP以年均23%的增速,躋身全球城市30強;特區建立前深圳人均GDP只有606元,如今已突破18萬元,居內地各大中城市首位;進出口總額高達2.8萬億元,佔全國1/10左右,出口額連續25年居內地城市第一;萬元GDP能耗、水耗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和1/8,速度與質量雙提升,發展“顏值”佳、“氣質”優、“含金量”高……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試驗田、排頭兵,深圳刷新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一個又一個新“高度”。

“改革開放近40年,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實踐是經濟特區。全世界超過4000個經濟特區,頭號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奇蹟’。”英國《經濟學人》對深圳的發展作出高度評價。當年,亞洲四小龍以10%左右速度騰飛了20年,已令世人嘖嘖稱奇。如今,深圳經濟以23%的高速度翱翔了近40年,更是創造了世界罕見的“深圳速度”。深圳用自己的發展奇蹟證明了改革開放是一條強國之路、富民之路,向全世界生動展示了中國的勃勃生機和光明前景。

深圳經濟發展奇蹟凸顯改革開放“含金量”

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潮流和趨勢,深圳在謀劃更遠的未來。

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更同改革開放命運與共。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深圳奇蹟”是其最好見證。改革開放的40年,是深圳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探路的40年,也是深圳受益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40年。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率先衝破計劃經濟束縛,開展市場化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在勞動、知識、技術、資本等多個領域率先破冰,創造了1000多項“全國第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1987年,深圳頒佈《關於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成為中國民營科技企業的“準生證”,華為由此起家;1999年,深圳取消荔枝節,改辦高交會,開啟經濟轉型升級,如今市值已過5000億美元的騰訊正是在那一年獲得第一筆220萬美元的投資;201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商事制度改革,成為眾多創新創業者的“夢工場”,截至2018年4月,全市有商事主體近320萬戶,擁有華為、招商、平安、騰訊、萬科、正威、恆大7家世界500強企業,並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前來投資……當前,深圳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做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各項工作,經濟運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創新,是深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2017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韓國、以色列水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平均每天有51件發明專利獲得授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2.8%,成為全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高度重視創新第一動力、人才第一資源,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讓深圳經濟發展後勁十足。

歲月更替,改革開放一脈相承,創新發展一往無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賦予經濟特區“改革開放重要窗口、試驗平臺、開拓者、實幹家”的戰略定位,強調“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出水平”。抱著捨我其誰的信念、勇當尖兵的決心,深圳市委六屆十次全會明確提出,要在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發揮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帶動作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方面率先突破、做得更好。搶抓“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機遇,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商環境改革等,繼續在體制改革中發揮“試驗田”作用,在對外開放中發揮重要“窗口”作用,在創新發展中發揮“排頭兵”作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示範區”作用,深圳必將把特區“金字招牌”舉得更高、擦得更亮,書寫新的傳奇。(作者:姚龍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