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培育新動能需要「四維創新」驅動

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培育新動能需要“四維創新”驅動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張燕|北京報道

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培育新動能需要“四維創新”驅動

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在2018 年夏季達沃斯上接受《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中國經濟週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I 攝)

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正在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能。如何把握新動能帶來的機遇,也是日前召開的201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話題。

“培育產業新動能是實現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在論壇上指出,當前,經濟發展正面臨嚴峻挑戰,應對挑戰的重要法寶就是培育產業新動能,這也是解決經濟增長難題的“金鑰匙”。

在顧強看來,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路徑是補短板、育動能、強引擎。要在制度變革和創新驅動雙重助力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激活產業新動能。

既要“有中生新”,也要“無中生有”

顧強指出,在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一方面,傳統產業面臨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的轉型壓力,需要“有中生新”,不斷創新發展;另一方面,更需要“無中生有”,發展新產業,創造新經濟。

在顧強看來,在發展新產業的過程中,要以過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鏈條升級為重要抓手,找到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服務和新投資等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有三個標尺,高技術意味著專利數量多、價值高、技術先進,產業化能力強;高成長意味著複合增長率高、資本參與度高;高潛力的標準是未來3年這些產業的市場規模大、產值高,也是政策利好的領域。”

顧強告訴記者,由這3項標準出發,圍繞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十大重點產業,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鎖定了未來3年的發展方向,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精準醫療等共64個新動能方向。

“到2020年,64個產業新動能方向將催生數十萬億元的市場規模。其中,新型顯示、智能硬件、三元鋰電池等為代表的50餘個快速增長的細分領域,年均複合增長率大於30%;5G、大數據、雲計算、半導體、電動汽車等細分方向增量更大。”顧強說。

全方位創新是關鍵

在顧強看來,新科技革命正孕育著未來產業。未來5—10年,伴隨消費升級、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新需求,以及技術演進、融合和行業顛覆帶來的新供給,中國經濟社會需要解決智能、健康、高效、可持續、探索五大課題。

“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從技術變革入手,逐個分析五大課題,研判出九大未來領域,包括未來智能、未來互聯、未來生物、未來交通、未來製造、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環境以及未來探索。”

以正在引領顯示產業迭代升級的柔性顯示技術為例,“萬物顯示的時代已經來臨,未來10年,OLED將是柔性顯示的主要方案,QLED、Micro-LED等也將逐漸實現產業化。”顧強說。

“以機制創新、路徑創新、場景創新、生態創新為代表的‘四維創新’驅動是培育產業新動能的關鍵所在。”他建議,培育新動能需從4個方面進行創新驅動。一是機制創新,建立政府、社會和企業廣泛參與的市場化機制,形成包容性強的企業創新政策體系;二是路徑創新,打造“平臺+資本+賦能”模式的新路徑;三是場景創新,支持新技術新產品應用示範推廣;四是生態創新,構建“新物種”聚合系統。

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培育新動能需要“四維創新”驅動

201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展出的MANUS感知機器人,它可以與人類進行情感互動。(《中國經濟週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I 攝)

人工智能已成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

顧強認為,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正在對世界經濟、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雖然人工智能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但依然處於起步階段。人工智能的很多技術問題、應用問題還都有待突破,才能真正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但人工智能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社會的運行方式是不可阻擋的。”顧強說。

權威統計顯示,到2022年,人工智能企業的市值預計將高達3.9萬億美元,對各個行業、社會發展以及個人都會產生巨大影響。

顧強表示,目前還很難定義和預測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程度。與信息技術引發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同,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滲透的,甚至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製造業、服務業還是醫學領域,人工智能都已經開始產生作用。

在他看來,人工智能跟生產生活的很多方面開始融合,是全鏈條的全生命週期的融合。儘管融合才剛剛開始,但已經很像互聯網產業起步時那樣的發展勢頭。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