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半導體協會成立,為穗半導體產業注入“芯”動能

6月2日至3日,廣州市半導體座談會、廣州半導體高峰論壇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舉行,廣州市半導體協會在該區宣佈正式成立。該協會將帶動打造廣州半導體發展行業聯盟,構建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推動廣州半導體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對本地半導體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丁文武、中科院微電子所所長葉甜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執行院長張衛、中山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鄧少芝等10餘名院士專家、50餘家市內半導體企業代表及來自社會各界的160名代表參加了本次活動。

汽車電子芯片可作為穗差異化發展突破口

在6月2日舉行的廣州市半導體座談會上,來自業界、學界、投資界和政界的近30位嘉賓圍繞全球視野下廣州的半導體產業,尤其對集成電路產業應如何謀篇佈局展開了熱烈討論。

“我很高興看到廣州的半導體產業動起來了。”中科院微電子所所長葉甜春認為,集成電路是全球化的產業,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全部做全,不如選擇在一個點上做深做透,關鍵是要差異化,要比競爭者更先進、更有競爭力、更有引領性,做到不可替代。

粵芯CEO、廣州開發區集成電路價值創新園顧問陳衛在發言中說道:“汽車電子芯片有這麼大的需求,為什麼中國的IC設計廠進不去?就是因為我們缺乏自己的認證平臺,終端客戶只能用國外的產品。”他透露,粵芯正與廣汽、北汽商談,希望合作打造一個有公信力的認證平臺,為中國自己的IC設計企業服務,使國內的汽車企業都能放心使用國產的產品。此外,廣州的資本、市場雙雙在線,搭建這樣一個平臺,還有助於培養更多的人才。“從粵芯做起,我們要做差異化。”陳衛表示。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看來,中國的需求是全世界產業發展的動力,“我們到了參與全球競爭最尖端、最核心技術的關鍵節點,應該借這個機會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廣東省經信委原黨組副書記、巡視員鄒生表示,接下來重點要做三件事:一是充分發揮廣東產業基金的作用,抓緊投資芯片項目;二是藉助目前的東風,做好廣州芯片設計的產業整合;三是抓好應用企業的對接,發揮廣東製造業大省的優勢,瞄準智能製造、物聯網等,把人才聚集起來。

廣州市半導體協會凝結粵港澳大灣區價值創新合力

6月3日,廣州市半導體協會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宣佈成立,並舉行揭牌儀式。該協會由粵芯發起並任會長單位,51個單位共同創會。

翻閱創會會員名單,其中既有安凱微電子、昂寶電子等多家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電子信息企業,還有來自深圳、佛山的上下游企業;既有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州大學等本地高校院所,澳門大學亦加入其中,集結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行業力量。

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執行院長張衛認為,廣州的集成電路產業要放在廣東省、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來看,“廣州將來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個核心,粵芯應該成為我們粵港澳大灣區集成電路產業價值創新平臺的核心。”

“今天廣州半導體協會成立後,各方面的資源開始向廣州集聚。我們希望廣州成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的一支主力軍,不只是生力軍,共同把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帶上一個新高度。”葉甜春表示。

黃埔區區長、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陳小華在致辭中提到,希望各位專家、企業家把更多的科研成果、產業項目“投資到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這個離成功最近的地方,共謀產業發展,共創美好未來,共同推動廣州‘芯’強起來。”

據介紹,該協會將承擔會員培訓交流、市場評估、會展招商、行業統計調查、企業和產品認定評測等業務職能。“協會將發揮溝通紐帶的作用,為政府出謀劃策,與中國半導體協會做好對接,為產業鏈上的企業提供服務。”陳衛介紹。

廣州半導體產業集聚發展勢頭強勁

近年來,廣州牢牢抓住半導體產業新一輪發展的“春天”,提前佈局集成電路產業創新發展高地,加快建設“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先後出臺了《廣州市鼓勵發展集成電路產業若干規定》、《廣州市加快IAB產業發展五年行動計劃》,明確將集成電路作為產業發展的領域重點和方向。

經過不懈努力,廣州在集成電路設計、封裝和測試,以及半導體器件、光電器件等領域逐步實現了從無到有、漸具規模。廣州IAB產業計劃的實施,拉開了半導體產業蓄勢而發的序幕。

2017年底,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引進了廣州市首個晶圓製造項目——粵芯項目,落地中新廣州知識城,將建成國內第一座以虛擬IDM為營運策略的12寸芯片廠,也是廣州第一條12寸芯片生產線,填補了廣州製造業“缺芯”空白。

該項目建成達產後,將實現月產40000片12英寸晶圓的生產能力,將滿足物聯網、汽車電子等創新應用的模擬芯片需求,實現百億級的銷售目標,進一步帶動上下游企業形成千億元產值的規模。

在粵芯項目的帶動下,15家關聯企業簽約落戶在此,包括14個產業項目和一隻規模達50億元的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構建起“芯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終端應用”為一體的作業模式,形成產業項目集聚集群集約的全產業鏈生態圈,這裡將建設成為廣州創“芯”智造園。

【校對】藍淑茹

【作者】 黃舒旻 陳思勤

【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