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進鵬:共促科學素質建設 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共促科學素質建設 共創人類美好未來

——在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的報告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 懷進鵬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9月17—19日在北京召開。大會聚焦科學素質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旨在以共商共建共享中深化交流合作,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重要促進作用。習近平主席專門為大會發來賀信,王滬寧同志出席大會並致辭,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來賀信,眾多專家學者分享了精彩報告,展現了世界各地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探索與實踐的豐碩成果,對增強公眾科學素質建設、增進人類社會福祉具有重要啟示。

一、公眾科學素質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基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三百多年前,英國皇家學會成立,科學一度恪守超凡脫俗的原則。隨著科技體制化、科研職業化發展,科學逐步走出“象牙塔”,受到國家日益重視,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繫日益緊密。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更迭,都不同程度緣於深刻的科技革命。科技的廣泛應用極大解放了社會生產力,帶來人們心智的釋放和性靈的覺醒,使人類文明大放異彩。

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習近平主席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二者都是集中體現人類智慧的創造性勞動,都關乎人民幸福、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科學普及決定知識流動與共享的效率,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當代科學普及不僅要體現知識價值、生活價值,還要彰顯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強基固本才能根深葉茂,厚植沃土才能百花齊放。充分發揮科技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重要作用,根本之道在於加強科學普及,推動公眾科學素質普遍提升。

公眾科學素質與人類命運緊密相連。人類從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邁向智能時代,科學素質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適應知識社會發展,人人應當享有知識獲取的基本權利。提升公眾科學素質,既是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基礎手段,也是消除迷信、偽科學、極端思想,實現社會文明、和諧、穩定的重要方面。科學素質建設具有平等性、開放性、普惠性等特質,符合人類發展的共同福祉,最具社會基礎,體現全球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是各國的利益交匯點。一個國家、地區公眾科學素質水平,既構成其文化根基和底蘊,也決定其經濟社會現狀和未來。科技發展常常面臨公眾信任的危機,科研誠信、科技倫理等問題不容忽視。保障科技始終服務於人類文明、和平與進步事業,最大的道德判斷力量之源是具有良好科學素質的公眾。應對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消弭知識鴻溝,促進科技、經濟、社會、文化協同發展,需要各國攜手合作,以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為實踐平臺,共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二、中國推動公眾科學素質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中國科技文明源遠流長。早在夏、商、周時期,天文學知識和青銅冶煉技術就在民間傳播,早期教育內容涵蓋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其中“數”是中國最早的科學教育,墨家學派著作《墨經》記載了豐富的科學知識。智慧的先民在經年勞作中創造了曆法和節氣,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產生劃時代的影響。近代以來,伴隨西學東漸,中國科技傳播與普及孕育出現代化、體系化的雛形,出現了中國藥學會等致力於傳播科學技術的機構和團體,為科學普及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設立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標誌著現代意義的科普植根中華大地。1958年成立以科普為主要職能之一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開啟了中國科普事業新的局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立足基本國情,大力開展全民科普活動。特別是近年來,我們落實習近平主席關於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戰略思想,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推動公眾科學素質不斷提升。

一是堅持國家使命,強化基礎保障。十九大報告強調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提高全國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提供了法律保障。《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對科普工作作出總體部署,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等30多個部委聯合實施。

中國建成廣覆蓋、重實效的現代科技館體系,是21世紀全世界科技館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平均每一個地市都有一座現代化科技類博物館。全國科技館年服務公眾5700萬人次。流動科技館基本覆蓋尚未建設實體科技館的縣(市)。平均每兩個縣擁有一輛科普大篷車,服務基層群眾2億多人次。

二是堅持惠民利民,強化普惠服務。中國堅持以科學素質建設增進人民福祉。教育部門不斷提高青少年科學教育水平。廣大青少年還廣泛參與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等科學活動。“全國科普日”連續舉辦14年,參與公眾超過13億人次。習近平主席曾多次參加“全國科普日”活動,充分體現對科普工作的關心重視,給予科普工作者巨大的鼓舞和激勵。

我們依託全國9萬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1450萬會員,開展科普惠農興村活動,為服務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貢獻力量。全國164支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被譽為“科普輕騎兵”,用民族語言文字播放科普電影、推廣科學技術。遍佈全國鄉村、社區、學校的近3萬個“科普中國e站”,用信息化手段打通科普服務“最後一公里”。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環境保護部、中國氣象局等部門聚焦公眾最關注的衛生健康、食品安全等領域,及時提供科普服務。

三是堅持廣泛動員,強化社會參與。我們推動“三長制”試點,探索醫院院長、中小學校長、農技站站長等“關鍵人物”進入縣鄉鎮科協組織,當好科學“傳播者”、技術“翻譯員”、市場“介紹人”,建設開放、全域、普惠、共享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8000多個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定期開展公眾開放日活動,將學術資源面向社會傳播,讓公眾零距離感受科學之美、創新之妙,年均吸引860萬人次參觀。

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檯等媒體廣泛傳播科學精神和科學知識。《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等科學節目掀起關注科技的社會熱潮。新華網、人民網、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媒體紛紛彙集“科普中國”信息化平臺,累計建設科普信息資源24TB,傳播量209億人次。

中國科幻大會、中國科普產品博覽會成為中國科普產業快速發展的縮影,以全球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所在的貴州平塘為代表的科普小鎮正在興起,科學、文化、藝術、旅遊等元素相融相生,打開了科學素質建設的廣闊空間。

我們建立了185萬人的專兼職科普隊伍。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紮根太行山區35年普及推廣農業技術,累計增加農業產值超過35億元,被譽為“當代新愚公”。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平均年齡68歲,21年來在全國1600多個市、縣舉辦2.3萬場演講,惠及聽眾800多萬人次。中國女科技工作者為增強人民科學素質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開展太空授課,與全國6000萬學生進行天地互動,點亮無數青少年的飛天之夢。

四是堅持開放交流,強化國際合作。以科普為主題的科技人文交流,成為國際和地區合作新紐帶。東盟青少年科學英才冬令營和教師論壇、科學教育國際論壇等廣受各國歡迎。2018年“一帶一路”青少年創客營吸引16個國家19支代表隊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邀請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青少年和科技輔導員參賽。“中國古代傳統技術展覽”足跡遍佈13個國家23個城市。國際科普作品展吸引來自14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件作品參展,豐富了世界科學傳播的創意寶庫。

中國科學素質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我們也清醒認識到,中國的科學文化積澱還不豐厚,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優質科普資源供給不充分,社會化市場化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還比較突出。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借鑑國際有益經驗,完善科學素質工作體系,以協同化形成科普強大合力,以信息化重構科普服務流程,以國際化實現科普開放提升,為促進全球公眾科學素質建設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三、以開放合作共創人類社會美好未來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疾病流行、貧困等依然是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一些重要群體、一些國家遠未充分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福祉,知識鴻溝還有加劇的傾向,全球公眾科學素質建設任重而道遠。我們應當順應時代潮流,努力以合作促進交流互鑑,以交流推動和諧共生。

一是強化戰略引導。

在文明交流互鑑中,各國都應提供更多普惠優質的科學素質公共產品,增進本國人民福祉,服務世界共同利益。各國應切實把科學素質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強化政府責任,調動社會參與,建設適合自身國情的公共科普服務體系,為促進公眾科學素質建設注入多元而充沛的動能。

二是培育未來人才。青少年科學素質決定未來,在他們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為他們的理想插上科學的翅膀,創新動力才能源源不絕。我們應當遵循未來人才成長規律,以增強科學素質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引導、保護、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和想象力,涵養科學精神,厚植創新沃土,讓未來的“牛頓”“愛因斯坦”更多湧現。

三是營造良好生態。應當著力解決發展失衡、數字鴻溝等問題,形成開放、包容、普惠、平衡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在倡導科學家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營造更具吸引力的激勵制度和社會環境,把科學普及變成科學家創新活動的關鍵一環,引導科學家積極與公眾對話,形成良好科學文化氛圍,助力人類文明進步。

四是拓展開放合作。全球科技界素有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大會匯聚共識,發佈《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北京宣言》。我們期待開展更高水平、更加緊密的交流合作,形成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和網絡。

開放凝眾智,合作天地寬。科學昌明、世界繁榮是人類的共同願景。我們願與國際社會共同推進公眾科學素質建設,不斷增進理解、尊重、合作與共贏,共創人類社會美好未來!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