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經——人體裡最容易受傷的經

學習中醫經絡,第一條要講的總是手太陰肺經。人的氣血在夜裡3點到5點(也就是寅時)開始衝擊肺經,所以此時出現症狀,我們通常考慮到肺是不是有問題。曾治過一個婦女,每到冬季總是在凌晨4點鐘左右燥熱出汗,白天則畏寒怕冷。診斷她為風寒束表,心火內盛,典型的“冰包火”。但其發病的根源是肺氣不足,無力助心火以驅散風寒,必借寅時肺經氣盛才能發汗解表。所以我用補中益氣湯補肺而助其宣發之力,順勢而為,一劑而愈。

《內經》上說肺為“相傅之官”,就是宰相大人,可見其地位之重與尊貴。可是在實際治療應用方面,很少有人對肺經格外的重視,治療範圍通常侷限在感冒、咳喘上面。如果初學者都是這麼學習的話,恐怕終是管中窺豹,難見真貌了。

其實肺經的功效何其巨大,上可疏解肝經之鬱結,中可運化脘腹之溼濁,下可補腎中之虧虛。豈是一個咳喘可以涵蓋?即使是咳喘症,也很少由肺經直接引起,多事其他髒波及。由肝火引起的“木火刑金”,祛肝火就好,由腎虛引起的叫“腎不納氣”,補腎氣輒效;由脾虛引起的叫“痰溼蘊肺”,健脾去溼最佳。還有外感咳嗽,多由風寒引起,那就趕走膀胱經之風寒就好了。通常咳喘的病總會遷延不愈,古時便有“內科不知喘”之說,其實多是因見肺治肺,有痰化痰,宣來降去,不治根本,才能痼疾。肺本事嬌髒,最怕攻伐,所以“調諸髒即是治肺”實乃真知灼見。

“諸氣者,皆屬於肺。”《內經》的話句句都是金玉良言,須仔細體悟才行。所以,氣虛的培補、氣逆的順調、濁氣的排放、清氣的灌溉,都可以通過調節肺的功能來實現。這是多好的治病思路,怎麼可以輕易的一帶而過呢?很多人只喜歡從別人那裡求的個偏方秘招,並視如珍寶,可《內經》中遍地黃金卻無人撿拾。

說到這裡,好學者會問,那該怎麼調?我們最關心這個。其實《內經》中也都說的非常具體了:“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諸氣憤鬱,皆屬於肺,在志為憂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鼻。”在這裡,不但給我們講述了肺的功效,還告訴了我們具體的治療辦法。有人說:“在哪兒,我怎麼沒看到呢?”那就給你舉個例子,前面說“諸氣憤鬱,皆屬於肺”,倘若我憂鬱很久了,鬱結之氣難以排解,從哪裡宣發呀?曾治療過一個70多歲的老翁,他與老伴生氣吵嘴,又遭遇風寒,造成脅肋疼痛,醫院給他開的疏肝止痛丸,可吃完藥脅痛不但沒好,還咳嗽上了。我讓他用取嚏法,他連打了十來個噴嚏,頭部微微出了些汗,脅肋的疼痛當時減輕。我說,既然有了咳嗽症狀,就吃點通宣理肺丸將痰排出才好。於是他先後吃了4顆通宣理肺丸。咳嗽脅痛只一天的工夫就都治癒了。我這裡用的全是《內經》中的治療方法——肺主宣發,在開竅於鼻,在液為涕。你若有心,這裡面的高招妙法隨處可見恐怕都撿不過來呢!

如果你能從“在志為憂悲”想起林黛玉,從“在體合皮毛”想到青春痘,那真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學習總呀從文字之外讀文章才行,要知道好東西都在書中的空白處呢!

本應說肺經的,卻扯遠了,還好,帶來極致小魚一併送給大家。肺經的魚際穴定喘的效果很好,只需按揉即可。

有人總覺的氣不夠使,有吸不上氣的感覺,就點揉太淵穴,此穴位肺經原穴,補氣效果極佳。

尺澤穴是最好的補腎穴,通過降肺氣而補腎,最適合上實下虛的人,高血壓患者多是這種體質。

經渠治療各種咳嗽都有效,使用方便,無需辯證。空最穴對風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和扁桃體炎效果都不錯,還能治痔瘡。還有個特效穴——少商,是專治咽喉腫痛的,三稜針點刺出血馬上見效。

“吾生也有涯,而學也無涯”,學習不是積銖累寸,而是學一達百。飲半盞當知江河滋味,拾一葉盡曉人間秋涼。

肺經——人體裡最容易受傷的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