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鹼性食物」≠人體「變鹼」,酸性體質多爲編造

在保健界有非常多的說法,各種各樣的說法甚囂塵上,很多時候讓人不知道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比如說有些人會說人的體質也是分為酸性和鹼性的,其依據就是食物有酸性和鹼性之分,多吃鹼性的食物,身體就會變成鹼性,究竟是不是這樣呢?就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吧。

酸性體質會致癌、酸性食物能抗癌、環境汙染會讓體質轉酸、癌症患者血液都呈酸性……近年來,“酸性體質”這個概念不斷在“神化”。對此,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腫瘤科主任歐陽學農主任醫師指出,網上流行的酸性體質理論,大多是“偽專家”編造的,僅為推銷一些所謂能“排酸”的保健品。

酸性體質“猛於虎”?謠傳!

人體pH值指的是血液的酸鹼度。在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酸鹼失衡不容易發生,並不存在所謂的“酸性體質”。健康人的血液是弱鹼性PH7.4左右。如果身體酸性或鹼性短暫增強,呼吸系統將會在幾分鐘之內反應,加速或減緩排出二氧化碳(酸性),從而在幾分鐘之內就把PH值調節正常值。腎臟尿液排洩系統和血液系統,也會通過強大的平衡調節PH值,所有沒有人的血液是酸性的 (PH<7.0),不存在“酸性體質致病”這種說法。

吃“碱性食物”≠人体“变碱”,酸性体质多为编造

還有些人認為“酸性體質”不是指PH<7,而是指中醫裡類似“陰陽不調”的身體狀態。需說明的是,這類理論並沒有大規模人體數據來支持,也沒有客觀標準來檢測。

對於癌症而言,並不是所謂“酸性體質”誘發了腫瘤,而是腫瘤的生長會導致實體瘤周邊的微環境變酸。因為腫瘤細胞比正常細胞生長快,而腫瘤組織中血管的供應往往跟不上腫瘤細胞快速擴增的腳步,供氧和養料不足。因此,腫瘤細胞缺氧又缺養料,新陳代謝也發生了改變,生成了更多的乳酸等酸性代謝產物,使得腫瘤組織周邊的組織液PH值較低。

人體酸鹼度並非靠食物調節

人體的酸鹼度和食物的酸鹼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人體的酸鹼度是靠肺、腎、血液來調整而不是食物,食物不可能來改變人體的酸鹼度。長期、大量、單一地攝入某種食物,只會加重身體負荷,最終影響酸鹼代謝平衡。

“鹼性食物能抗癌”的說法存在偷換概念。吃下去的食物,不管原來是酸性還是鹼性,結果都是一樣的,先變成“酸性”,再變成“鹼性”。多吃果蔬類食物並不是因為它們的酸鹼性,而是其本身的營養價值,這並不能撼動人體正常的pH範圍。

“均衡飲食,加強鍛鍊和良好的心態能增強免疫系統,這才是抗擊癌症的天然良藥。”歐陽學農建議,每個人都應當根據不同的體質、性別、年齡等因素,做出自己預防癌症的健康計劃,用生活方式來改良“癌症概率”。不斷改變食譜,品種儘可能多樣化,煎炸、醃製食物和鹽的攝入量應當適度,避免食用加工的肉製品。避免喝酒精、含糖飲料、營養品和飲酒,限制攝入高熱量食物。

多吃一些鹼性食物對身體非常好,這一點是沒有什麼錯誤的,但是吃多了鹼性物質就會導致體質變成鹼性的,這些人是一種無稽之談,他這純粹就是屬於一種偷換概念的行為,我們平時吃東西還是應該以營養均衡為主,適合為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