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看完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感受三

校園暴力這個話題過於常見,我們像生活在水中的魚一樣。有一天有個人指給你看,這是水,我們才發現,原來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個水的痕跡。

帶著這樣的感情,我先從改編本來說,郭敬明的書對高中的我來說,那是一種矯情的無處安放,這應該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

很多人走到了一個階段,開始了青春期最常見的幻想,對有些人來說是不切實際,對有些人來說是傷春悲秋,恰好那段時間的我兩個都具有,所以我一方面欣賞韓寒,一方面喜歡郭敬明。可是慢慢的我覺得我應該做出一個選擇,正馮那時我經歷了情緒和情感上的變化,所以郭敬明就當仁不讓的佔據了我的主要地位,縱使我的高中也有眾多名著在宣揚著普世價值觀,但那是一個社會環境的偶然,當一件事恰好契合了你的心理,你就覺得他無比重要。

網友看完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感受三


為什麼我到了大學就不喜歡了他呢,因為我從他所有的小說裡發現了一個弊端:

那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過於粗暴果斷:死亡。一大堆矛盾聚集在了一個時間點,他最擅長的就是讓一切歸於灰燼,假裝風平浪靜,這一點在小時代裡最為明顯,一群人聚在一起撕逼,撕的有理有據,卻好得莫名其妙,我覺得他大概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最後一場大火把所有的燒的一乾二淨,只剩下林蕭一人獨自悲傷。

到了這部電影,雖然還有以死亡選擇對抗的形式,但我覺得這種死亡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妥協,真正的反抗不是兩句口號三句宣言四句抗議,最後那一段雖然很感動,但感動後留下的還是空虛,我們看到了什麼呢,發洩,說教,對不對。。不過,關於這一點,這個電影有一個處理的極好的方面,這是個加分項,也是落落的功勞。

獻祭。這在中國電影裡是一個很常見的形象。這個裡面的獻祭也是,樸素又隱晦。最典型的一場,她去髒水潭裡撿書包,死後她站在那潭髒水邊仰望天空,她站在了一個雨水剛衝成深灰色的圓形圖案中間,周圍是一圈顏色更淺的圓形石板,再外圍就是深綠色的湖水。她好像是被剛剛獻祭過的人一樣,獻祭校園暴力,試圖喚起對校園暴力的反抗,這種轉化對郭敬明原著裡的死亡是一個很好的掩飾,她把空泛的逃離化解成了一場神聖的救贖,縱然這個救贖還是沒有足夠的價值支撐。

網友看完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感受三


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這裡面的固有硬傷,臺詞流於表面,特別是女主,她的臺詞不像是一個受生活壓抑而痛苦的人,反倒像一個青春期傷春悲秋的少女。過於沉重與抒情化的臺詞在沒有足夠的鋪墊渲染支撐之下說出來,總會有一種輕飄飄的風格。

但單憑獻祭這一點,我覺得在六分的基礎上可以加一分。那六分的基礎從哪裡來呢,構圖現代又不失優雅,還有著幾個主觀鏡頭的點綴,色彩不像小時代那樣刺眼又冷冰冰。再加上幾個頗有表現意味的特寫,比如特別顧森湘伸頭去拿手機的那一塊,幾個特寫,男女生萌動的愛情就交代的一清二楚,乾淨利落。這些電影裡的基礎元素沒拉分,可以說是郭敬明(落落)式的一個進步。

最大頭的一塊,故事。豆瓣上有一句話很應景,這才是矯情的青春文藝最正確的打開方式,我無比贊同。我們這個複雜的時代很難說什麼對與不對,矯情是每一個人的必經階段,只是有的人明顯有的人隱晦而已。

但對成年世界來說,矯情已經是一個他們不堪回首迫不及待進行掩飾的過去式,當今天還有人揭給他們說,看,這就是你曾有的青春。

網友看完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感受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