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才是最好的家

2016年5月25日,世紀文豪楊絳先生逝世,一時間,各大網站、朋友圈都競相轉發楊絳先生生平的事蹟與著作,而那本在楊先生九十多歲高齡時編著的《我們仨》,也成了各大書店炙手可熱的讀物。

原本對這類散文實錄不大感興趣,一次午後,看到書架中早已買來卻遲遲未動的《我們仨》,米色封面的壓紋帶給我不同尋常的感覺,隨手翻開扉頁,竟然還藏有毛筆書寫的摺疊書頁,倒是勾起了我繼續深度下去的慾望,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封面沒有過多的文字與花裡胡哨的配圖,簡潔而質樸。標題“我們仨”三個大字上面,是淡淡的白色的“Mom Pop 圓”,即使沒有圖片,也彷彿看到了三個人的聚首,正如文中所說“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打開書,習慣性的先前後翻了翻,中間正文部分偶有配圖,後面的附錄,大都是錢媛給父母的回信、作畫,以及錢媛最初寫《我們仨》的手稿。

書的架構也很簡潔,只有三個部分:我們倆都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夢境如昨,以楊先生的一場夢作為開頭,流暢綿長的攤鋪開來一個家庭的相聚與相守。

陸陸續續用了幾天時間,才將這本書看完,偶爾還看得我熱淚盈眶。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

,輕描淡寫的這一句話,卻飽蘸深情。美好的家庭是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在這個學者家庭中,圓圓和鍾書是“哥倆”,楊絳成了“孩子”,正是這樣平等而又有趣的家庭氛圍中,成就了每個人。

雖然這是楊絳一個人的回憶錄,但是文中也不盡是悲傷的基調,寫到錢鍾書異國求學日常生活中的手足無措,寫到他們可愛的女兒的一舉一動時,我彷彿聽到了歡樂頌的曲調,感受到他們的生活如同鮮花般爛漫。

可文章終歸是一部回憶錄,悲傷也是避免不了的。“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當這個家從“我們仨”變成“我一人”時,我也矯情的跟著難過起來。

讀到“我清醒的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路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我竟然沒忍住掉下淚來。常言道人有悲歡離合,可經歷了幾十年的風雨相守之後,親人一個個棄之而去,這種傷痛早已無法用“悲傷”一詞來形容了。

讀完書後許久,心情尚未平靜。

生老病死,人間常態;悲歡離合,亦是無法避免。小時候看多了童話故事,結尾總是“從此,一家人過上了幸福快樂的日子”,長大後才發現,童話終究是童話,和現實生活總會有出處,人生沒有永遠,而幸福快樂也不單純,也會夾雜憂慮和煩惱。當人至暮年,也自會有當下的快樂和煩惱。

而後,我想到了曾經流行的一句話“且行且珍惜”,望你我在人生前行的路上,都能夠“且行且珍惜”。

《我們仨》,才是最好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