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看完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感受三

校园暴力这个话题过于常见,我们像生活在水中的鱼一样。有一天有个人指给你看,这是水,我们才发现,原来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个水的痕迹。

带着这样的感情,我先从改编本来说,郭敬明的书对高中的我来说,那是一种矫情的无处安放,这应该是一种很常见的情绪。

很多人走到了一个阶段,开始了青春期最常见的幻想,对有些人来说是不切实际,对有些人来说是伤春悲秋,恰好那段时间的我两个都具有,所以我一方面欣赏韩寒,一方面喜欢郭敬明。可是慢慢的我觉得我应该做出一个选择,正冯那时我经历了情绪和情感上的变化,所以郭敬明就当仁不让的占据了我的主要地位,纵使我的高中也有众多名著在宣扬着普世价值观,但那是一个社会环境的偶然,当一件事恰好契合了你的心理,你就觉得他无比重要。

网友看完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感受三


为什么我到了大学就不喜欢了他呢,因为我从他所有的小说里发现了一个弊端:

那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过于粗暴果断:死亡。一大堆矛盾聚集在了一个时间点,他最擅长的就是让一切归于灰烬,假装风平浪静,这一点在小时代里最为明显,一群人聚在一起撕逼,撕的有理有据,却好得莫名其妙,我觉得他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最后一场大火把所有的烧的一干二净,只剩下林萧一人独自悲伤。

到了这部电影,虽然还有以死亡选择对抗的形式,但我觉得这种死亡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妥协,真正的反抗不是两句口号三句宣言四句抗议,最后那一段虽然很感动,但感动后留下的还是空虚,我们看到了什么呢,发泄,说教,对不对。。不过,关于这一点,这个电影有一个处理的极好的方面,这是个加分项,也是落落的功劳。

献祭。这在中国电影里是一个很常见的形象。这个里面的献祭也是,朴素又隐晦。最典型的一场,她去脏水潭里捡书包,死后她站在那潭脏水边仰望天空,她站在了一个雨水刚冲成深灰色的圆形图案中间,周围是一圈颜色更浅的圆形石板,再外围就是深绿色的湖水。她好像是被刚刚献祭过的人一样,献祭校园暴力,试图唤起对校园暴力的反抗,这种转化对郭敬明原著里的死亡是一个很好的掩饰,她把空泛的逃离化解成了一场神圣的救赎,纵然这个救赎还是没有足够的价值支撑。

网友看完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感受三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这里面的固有硬伤,台词流于表面,特别是女主,她的台词不像是一个受生活压抑而痛苦的人,反倒像一个青春期伤春悲秋的少女。过于沉重与抒情化的台词在没有足够的铺垫渲染支撑之下说出来,总会有一种轻飘飘的风格。

但单凭献祭这一点,我觉得在六分的基础上可以加一分。那六分的基础从哪里来呢,构图现代又不失优雅,还有着几个主观镜头的点缀,色彩不像小时代那样刺眼又冷冰冰。再加上几个颇有表现意味的特写,比如特别顾森湘伸头去拿手机的那一块,几个特写,男女生萌动的爱情就交代的一清二楚,干净利落。这些电影里的基础元素没拉分,可以说是郭敬明(落落)式的一个进步。

最大头的一块,故事。豆瓣上有一句话很应景,这才是矫情的青春文艺最正确的打开方式,我无比赞同。我们这个复杂的时代很难说什么对与不对,矫情是每一个人的必经阶段,只是有的人明显有的人隐晦而已。

但对成年世界来说,矫情已经是一个他们不堪回首迫不及待进行掩饰的过去式,当今天还有人揭给他们说,看,这就是你曾有的青春。

网友看完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感受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