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法作品中的喜怒哀樂

藝術作品是藝術家當時的感知和情緒的輸出,而書法不同於抽象畫,大寫意這些對情感包容性很高的藝術作品,在不同情緒時,對內容的感知也有差異,同一件作品,可以對不同的情緒產生共鳴,而書法作品的內容情緒指向性就相對明確,也相對單一。田蘊章先生也曾談到,書法不是藝術,寫字也不是一種藝術創作,並舉例說我寫一張楷書,你從字上看,是看不出我寫字時是高興還是悲傷。基於當今書壇,醜書和行為書法橫行,蘊章先生對此嗤之以鼻,旗幟鮮明的反對興之所至的癲狂搖擺,擲地有聲的鞭撻故作詭異的胡塗亂抹,小編敬佩且贊同。

看書法作品中的喜怒哀樂

文天祥書法作品

書法之於情緒,古人論述頗多。書譜雲: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鑲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則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韓愈《送高閒上人序》有言: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可見古代書家大多認為,書法作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達書寫者的情緒。

看書法作品中的喜怒哀樂

文天祥書法作品

中國畫中的情感色彩是極豐富的,北宋郭熙、郭恩在《林泉高志.畫意》中說寫貌物情,攄發人思。 或空靈,或蕭瑟,一目瞭然。漢字在初始階段也曾近似於畫,中國漢字起源於象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云: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所畫物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在漢字走向符號化,脫離象形意味,特別是在秦漢時期完成隸化之後,漢字完全靠內容來傳遞情感了。在魏晉唐宋的書法最高水平階段,書法都是以筆法,結字,章法來表現書寫者的精神,氣度,稟賦,個性,以及感情波動。但這樣的傳遞不是強烈和直接的,他需要接受者有很強的鑑賞水平,才能領悟到其中的韻致。

看書法作品中的喜怒哀樂

岳飛書法作品

書法作品內容對情感的傳達卻是直接而強烈的,枯藤老樹昏鴉,怎麼也無法傳遞出喜氣洋洋的況味。在情感在極端激烈的情景下,內容和情感是一致的,傷心失落的境況下,是不會書寫出九萬里風鵬正舉的豪壯詞句。意氣風華之際,必然不會有夢裡不知身是客的喟嘆。但對於中正平和的內容時,我們不僅很難從內容上探尋到書者的心境,也很難從筆法,結字,章法上審讀出書者的情感狀態。這樣的書法作品,就是單純的內容表達,情感輸出變得極其微弱。由此造成書法情感表達的爭論就變的難以避免了。

看書法作品中的喜怒哀樂

岳飛書法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