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惠州-东楼村——探寻田园锦绣,一派鱼米之乡

东楼村位于仲恺高新区,是江海冲积平原上的丘陵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以传统种植和养殖为主。始建于元末明初(约公元1368年),原名东流村,系洪、冯、杨、鸡、吴先祖结庐居住之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明初年间,自袁姓从东莞上茶园移居于此才正式立村,取名为东流,原属潼湖流域。聚落成莲花形分布,背靠南面山,面向潼湖。潼湖畔沃野千顷,水源充足。村落依山傍水,田园锦绣,一派鱼米之乡。

「一村一史」·惠州-东楼村——探寻田园锦绣,一派鱼米之乡

祠堂 三姓和平相处

岁月沧桑,杨、吴、鸡三姓相继搬出,而袁、冯、洪三姓却人丁兴旺,房屋越占越多,高峰时,三姓能出三百多青壮男丁握枪护村。尊崇先祖肇基创业大德,约在明正德年间,袁、冯、洪三姓开始立祠修谱,从此古村落内有三处祠堂

洪氏祠堂——敦煌堂

洪姓落基早,占在村中心地带,土地充裕,建了一间宽10米,深36米的三进宗祠,名为敦煌堂。一九七一年,东楼联中生产队在“城墙下”打井,挖出铜钱二大缸(三萝),缸写有“隆庆”字样,埋藏地与洪代宗词成一轴线,相跟100步,估计埋钱者按词堂的中线埋藏,证明当时祠堂早已建成。一九五八年拆毁作公社饭堂,只剩下旁边一间私祠仍存。

「一村一史」·惠州-东楼村——探寻田园锦绣,一派鱼米之乡

冯氏祠堂——始平堂

冯氏祠堂建于西门,名为始平堂,据传冯姓建祠堂时,请江西风水先生选真面目,以为东流溪环水抱,状如连蓬,穴在莲子,建祠应在冯姓聚居地中间,聚集人气、财气,承受天局,遂建一宗祠,一联合家祠,宗祠四周房屋环抱,在西门旁边,建一门楼,规格按宽为金柜,深为天德,雕梁面楼,甚为壮观。站在门楼下,远眺南面群山,旁倚清莹溪水,令人心旷神怡,子孙钟灵毓秀,财丁两旺,人口居三姓之首。

「一村一史」·惠州-东楼村——探寻田园锦绣,一派鱼米之乡

袁氏祠堂——汝南堂

袁氏祠堂建于东门,名为汝南堂,门面按大金钟架布局建造,青条石柱,麻蓝脚,金钟架门面,大门两旁条石鼓壹,青石门框,石门坎,石门墩,门上刻有“袁氏宗祠”横额,横额两边刻有“三公世泽,一柱擎天”,前厅有一雕花屏风,屏风上面架有“两粤名家”横匾,前后厅之间一个石条天井,二厅供奉汝南始祖辕涂神位,瓦面流线形硬檐,船形屋喜鹊尾,宗祠门口,竖四块旗杆石、两根华表石,气势壮宏。后厅还挂着一块古牌匾,刻着“熙朝俊彦”,这是对举人袁南熙的褒彰其功德的历史见证。

「一村一史」·惠州-东楼村——探寻田园锦绣,一派鱼米之乡

在东流古村落河边还有一处庙宇,三姓公祠——侯王宫。在康熙年间,为增强东楼村的凝聚力,三姓族长筹备兴建,作为三姓集体活动场所,名为庙宇,实为三姓的公祠。建成后供奉宋末名相文天祥。侯王宫门前挂“三姓齐心千秋共庙,五门协力万代同村”楹联。虽然名为侯王宫,实为三姓的公祠,凡村中有大事情大庙就鸣钟击鼓,召集村民参议。

故事 人才辈出

走进东楼村的侯王宫庙,可以看见“咸沐神庥”4个大字,这是清朝时期东楼村大才子袁锦湘所书写。据闻袁锦湘当年因性格直白,与举人失之交臂。

“他是不识做。”据了解,袁锦湘当年去科考时,因写得一手好字,被主考官看中。考试当晚,主考官将其叫去,说他有一个字写错了,希望他能改正,但倔强的袁锦湘硬是称自己没错。高高在上的主考官便将他打入“冷宫”。

作为举人袁南熙的侄子,袁锦湘打道回府后便到广州寻找这位靠山,试图让这位广州府通判去帮他疏通关系。没想到袁南熙教育他:“考几次才考上的大有人在,你一次就想考上?”

心灰意冷的袁锦湘在珠江边替船主打工,有一次,他为顾客撑船时,自言自语道:“只因嘴硬,受尽奔波,提起泪流成河。想当初身穿绿娑,到今天绿少黄多。”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此时船上有一位达官贵人看中了袁锦湘,让他到东莞一个私塾教书。

袁稳生说,袁锦湘教书时仍经常帮人撰写碑文和对联等,村里有先生遇到不会写的碑文,都会找袁锦湘帮忙。而袁锦湘总是以最快速度写好给求助者。

村中风光 惬意生活

据说,600多年前东流村,为了抵御外来侵袭,决定五姓联合先修围墙后造祠,合力共建围墙。三年后建成的围墙,全部用青砖砌筑,底基宽1.5米,高4米多,长2公里,把全村围了起来,工程宏伟,宛如城堡。据老人说,围墙所用砖石,全部由帆船经水路运来。平时只留东、西二门出入,晚上二门加锁,铁栏杆做门,请人报更巡夜。高峰时,三姓能出三百多青壮男丁握枪护村。

村边就是东楼河。东楼河是东江支流,当年水运发达时,这条河上船来船往,曾是明清时期商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虽说现在东楼河已经没有航运,但东楼河的风光旖旎,河中流水潺潺,两岸竹影婆娑,清风阵阵,成群的白鹭在河边觅食……

村内有不少百年古树,有古榕树,还有被村民称为“水瓮树”、“米仔树”的古树。村中一棵古榕树外表看是一棵树,其实是由两棵互相“纠缠”而成。这棵古榕树不远处就是东楼河。乘船外出的村民返村时,第一眼就看到这棵榕树,内心油然生出一股亲切感。村民对这些古树呵护有加。

传统特色美食

东楼村人在祖先的传承下,至今仍会做各种当地的特色美食。比较出名的有沙糕粄、敛糕、发糕、大笼粄、糯米糍粑、红团糍粑和三角粄。

沙糕粄其松软可口,被视作古村落老人和小孩的上好食品。小孩出生“做半月”,外婆要做沙糕粄挑来,以分发邻里众亲,此为定俗。

敛糕在该村落的传统风俗礼仪中更为常用的礼仪专用食品,小孩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要蒸红敛糕;丧事,蒸白敛糕。

发糕

因其制作的成品往往混有花红粉且规模巨大,故又被称作“大红发糕”。大红发糕取其“发”字,普遍用于人生各种礼仪的喜事当中,可视作是喜事专用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