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茶問道》之梧州六堡茶

若是真的想了解一款茶,只是知道它的名字、看看相關的文字介紹是遠遠不夠的,需得找來正宗的喝喝看,最好再去它的主產區和主要消費地走走,看看是怎樣的一方山水孕育了這樣一款茶,又是什麼原因讓主要消費地的人群喜歡它。這樣這款茶就活脫脫、有血有肉地站在了你面前。“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於茶也是十分適用的。

第一次喝到六堡茶時,覺得它有點特殊,朋友從放在一側的大竹籃裡取出一泡的茶量,略帶神秘地說“來,請你喝喝老茶”。從沸水接觸到茶的那一刻一股參香和沉香的香氣立即隨著氤氳的水氣飄上來,猛的一聞,覺得跟普洱熟有些近似,難道是朋友知我愛喝普洱,特意為我尋了老熟普?不禁稍微正了正身,生怕辜負了朋友又辜負了這款茶。

《尋茶問道》之梧州六堡茶

朋友拿出給我準備的專用杯,燙過以後放我跟前說“老青花與老茶是絕配喲”。分茶入杯,我小心地端起杯子細嗅茶香:這香氣怎麼缺了那份沉穩,反而有些高揚?這香氣少了那份濃厚,怎麼多了一絲清新?剛才看幹茶原料並不那麼細嫩,如何表現如此呢?帶著幾分疑惑,輕啜茶湯:入口茶湯飽滿稠厚,不禁心中喜悅,最喜歡老茶的茶湯,這種圓熟的湯感總會給人十分的滿足感。

細品茶湯:茶湯的參香和沉香裡帶著淡雅的甜,這樣的甜跟茶湯比起來略顯單薄,找不到老熟普那湯味一體的醇厚感,驚豔之處是茶湯嚥下後滿口的清涼。再試第三泡參香和沉香較第一泡衰減很多,但是那湯、那甜、那涼一直都在。

《尋茶問道》之梧州六堡茶

“這貌似不是雲南是老普洱吧?”我問,朋友哈哈大笑說“本想蒙你一下的,對,這是廣西的六堡茶”,六堡茶就這樣出現在了我的世界裡。後來才知道廣西六堡茶產自廣西的梧州,從清代到抗戰前在廣東、香港和南洋地區極為流行。這些年隨著普洱茶的興盛,六堡茶也逐漸在市場上活躍起來。後來儘管瞭解它的製作工藝和傳承,總覺得跟它之間隔著一層面紗,於是索性收拾行囊親自去產地走一圈。

乘飛機到廣州以後轉高鐵到梧州。梧州位於廣西的最東面,緊鄰廣東。行走在梧州,更多的是驚豔。梧州跟廣西其他地區不一樣的是這裡的人竟然說著跟廣州幾乎一模一樣的粵語,是個十足的粵文化圈。走在街上,人們之間說的是粵語、哼的是粵語歌、小賣部阿姨的小電視裡放的是粵曲,茶樓裡有跟廣州一模一樣的粵菜,還有比廣州保存更多、更完整的騎樓。曾經去廣州尋覓數次而未得到老廣州,在梧州卻完整呈現了。若是早起在街頭,也能夠趕上地道的“嘆茶”,這裡的早茶文化與廣州一樣地道卻比廣州來得更悠閒:老百姓們或是剛晨練完從公園出來,或者拿著兩張報紙一起約著,如此喝茶、吃早點、談點家常就是一上午。

《尋茶問道》之梧州六堡茶

騎樓是19世紀開始流行在我國通商口岸的商業建築,這種來自地中海、南歐的建築形式,那時在中國開了花。梧州這裡有目前國內保存最多的騎樓,現存的騎樓街道有22條,騎樓建築有560幢,這些都是汕頭與海口無法比的,而廣州經過多年的拆修,也難以尋覓大片的騎樓群了。無論是白天行走在騎樓下的走廊或者華燈初上時遠遠望著它們,都可以通過這些騎樓窺見這座城市曾經的商業繁盛。

以上這一切要歸功於梧州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梧州所在的地方,是潯江、西江、桂江三江交匯處,溯潯江可達南寧,逆桂江則到桂林,順西江而下則可到廣州,與粵、港、澳一水相連。自先秦以來,梧州就是嶺南重鎮,掌握著水路咽喉,在過去以船運為主要交通方式的兩千年裡,梧州憑藉著河流的交通優勢經濟一直非常發達,南來北往的商人聚集於此,形成了繁華的集市。自明清以來這裡更是成為繁華了百年的商埠,民國時,廣西80%的稅收都來自梧州,那時,梧州就有了“小香港”之稱,當時廣西主要的政府機構、大學、銀行都集中在這裡。

《尋茶問道》之梧州六堡茶

正因為梧州有這樣的地理優勢,六堡茶才在廣東地區行銷通暢,並以此輻射港、澳,運至南洋地區。也一下子明白了為何當年在六堡合口街設莊經營六堡茶的老茶莊和老茶號都是來自廣東、香港的茶商了。

六堡茶的初興始自清中期,那時候茶政放寬,人們經營的積極性增加,再加上政府關閉了福建、浙江、江蘇三個通商口岸,只留廣州一個通商口岸,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使那個時期六堡茶的輸出大幅增加。六堡茶的鼎盛階段是從清中後期到抗戰開始的1937年。清中後期中國社會動盪不安、盜匪橫行,為躲避亂世,南方很多地區的人在同鄉親友的影響下,紛紛背井離鄉、遠涉南洋,這次人口遷徙被廣東人稱為“落南洋”。這些遠赴重洋的中國人帶去了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和飲茶文化,影響和帶動當地人民開始飲茶。後來隨著東南亞地區採礦業特別是錫礦的發展,有更多的華人來到東南亞地區,從事礦產開採和冶煉。初到南洋,因為水土不服,很多人出現了身體不適,廣府人想起在家鄉時飲六堡茶可以去暑去溼、調理腸胃、治病驅痢,所以試著用六堡茶來解決這一狀況,結果水土不服之症大大緩解,很多礦工和工廠老闆,就大量採購六堡茶以備不時之需,漸漸變成了每天必需。

行走六堡地區,到一戶農家,問阿婆家裡可有六堡茶。阿婆轉身從屋裡拿出幾樣,示意姑娘泡給我們喝。看到茶的時候我一再跟姑娘確認“這是六堡茶麼?”姑娘的回答得特別乾脆而肯定。阿婆家的六堡茶幹茶顏色閃著青色,不似市場上六堡茶大都是紅褐的模樣。後來行走一圈後才知道六堡茶雖然不像普洱茶一樣分生熟,但是大體也是有兩種製作工藝:一種是被當地人稱為古法傳統工藝;一種是現代工藝(類似普洱熟茶的渥堆發酵)。前者湯色淺淡、帶著一絲活潑,後者茶湯紅濃、帶著一絲沉穩。前者農家就可以自行生產,後者以大廠生產為主。

《尋茶問道》之梧州六堡茶

帶我參觀當地茶廠時,當地的六堡茶專家不無驕傲地告訴我:為了滿足外銷出口需要,1958年,六堡茶就創新出了渥堆發酵,大大早於普洱茶渥堆工藝的誕生。問及目前六堡茶的生產狀況,“說到真正的復興是從2002年開始吧,隨著普洱茶的興起,人們對六堡茶這個歷史名茶也開始重新認識,六堡茶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更多的企業和個人重新迴歸六堡茶的生產、製作和經營,政府也開始大力扶持和推動。

在梧州的最後一站,站在望江樓,看桂江和西江在這裡合流成鴛鴦江。當年,江面上一定是船隻穿行,好不熱鬧,那船上一定裝著許多的六堡茶。如今的六堡茶大都是通過陸路運出梧州,交通比以前更便捷,也願六堡茶能重現往日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