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漂泊一生的衡陽詩人,差點拿諾貝爾獎,在故鄉賓館與蟋蟀對話

說起當代華語文壇最有影響力的詩人,許多人的印象中首先想到的是臺灣大詩人余光中,因為一首《鄉愁》而在兩岸三地家喻戶曉。而要說到國際影響力,同樣身為臺灣詩人的洛夫,則更勝一籌。這位從衡陽走出去闖蕩天下的衡陽詩人,漂泊一生,曾差點拿諾貝爾獎,晚年回到故鄉衡陽時,在賓館裡與蟋蟀整夜對話,將鄉愁與漂泊半生的體驗交雜化成凌晨空氣中淡淡的詩句。


這位漂泊一生的衡陽詩人,差點拿諾貝爾獎,在故鄉賓館與蟋蟀對話


1928年,正是時局最為動盪的年代,在衡陽南部的衡南縣相市鄉相公堡,這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洛夫在這裡出生,並且過完自己十歲前的愉快童年時光。十歲後,他隨家人進了衡陽城,並在衡陽市二中,岳雲中學讀書,很多年後,返回故鄉,他又多次回到母校市二中。這這段求學生涯中,洛夫便早早展露自己在文學上的天賦,期間,在今天的《衡陽日報》上發表過散文《秋天的庭院》。


這位漂泊一生的衡陽詩人,差點拿諾貝爾獎,在故鄉賓館與蟋蟀對話


時代的變化也在無聲無息影響到普通人內心的成長,像許多意氣風發的少年人,總是想要出去闖蕩世界,尋找更多可能性的自己。1949年洛夫也以學生的身份,離開了故鄉衡陽,隨軍入臺,他未曾想到,當年人生的一念選擇卻深刻地改變了自己一生的人生軌跡。再次有機會踏上久違的故鄉土地,已經是40年後,從內地的衡陽到海峽對岸的臺灣,從臺灣到大洋彼岸的加拿大,洛夫成了漂泊在外60年的遊子,內心縈繞的鄉愁與闖蕩外面世界的感悟,讓他獲得源源不斷的靈感,寫就了數量眾多,影響巨大的詩歌等文學作品,這位從衡陽走出來的遊子成了一位世界級的詩人。


這位漂泊一生的衡陽詩人,差點拿諾貝爾獎,在故鄉賓館與蟋蟀對話


在臺灣,洛夫與張默、瘂弦被稱為“詩壇鐵三角”,因為共同對詩歌的愛好攜手創辦《創世紀》詩刊,成為島上影響最為深遠的專業刊物。在編輯刊物的同時,自己寫下《靈河》、《魔歌》等長詩,成為臺灣最經典的詩歌作品之一。因風格近乎魔幻,洛夫也被稱為“詩魔”。1996年開始移居異鄉加拿大溫哥華,作為異鄉人,在鄉愁中,洛夫重回中國傳統古典詩歌中尋找自己文化血脈的根源,並將自己的思考與世界詩歌的現代形式結合,寫下萬行鉅作《漂木》,憑藉此詩,洛夫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最終抱憾擦肩而過,卻也由此確定洛夫世界級詩人的地位。


這位漂泊一生的衡陽詩人,差點拿諾貝爾獎,在故鄉賓館與蟋蟀對話


這位漂泊異鄉的衡陽遊子,當年母親去世,也因兩岸相隔,無法回來盡孝,不過無論走得再遠,卻從未能斷絕與故鄉的牽絆,後來在形勢的變化下,1988年,時隔四十年,洛夫終於有機會再次踏上故鄉衡陽的土地。他說:“衡陽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這裡度過了美好的童年和白馬般的少年,對一個海外遊子來說,衡陽是我永遠的夢土,是聯繫著我和祖國的一根臍帶,也是一塊永遠不能磨滅的胎記。”


這位漂泊一生的衡陽詩人,差點拿諾貝爾獎,在故鄉賓館與蟋蟀對話


從此二十年間,洛夫20多次回大陸,15次返鄉,可見對家鄉的牽絆。在衡陽,洛夫回到自己衡南的老家,與鄉音未改的老鄉回味童年時的記憶;他幾度回到自己的母校市二中,勉勵年輕的校友要為自己讀書;他在衡南老家故居組織詩社,並擔任衡陽廻雁詩社名譽社長;他將自己全部的詩詞作品原稿拿出,與故鄉的親人人一起在雲集鎮上建立洛夫文化廣場和文學館。他希望以此完成一個遊子“落葉歸根”的心願。


這位漂泊一生的衡陽詩人,差點拿諾貝爾獎,在故鄉賓館與蟋蟀對話


在一次故鄉衡陽的時候,洛夫住在賓館,深夜有蟋蟀鳴叫,在蟲鳴中,洛夫咀嚼心中鄉愁與半生漂泊的體驗交雜,與蟋蟀進行了一段深夜的對話,並以此為靈感寫下《與衡陽賓館的蟋蟀對話》:/你問我今後的行止?/終老何鄉?/唧唧/這個問題問得我多麼難堪啊,老鄉/我曾是/一尾涸轍的魚/一度變成化繭的蠶/於今又化作一隻老蜘蛛/懸在一根殘絲上/註定在風中擺盪一生/唧唧,唧唧,唧唧。(節選)


這位漂泊一生的衡陽詩人,差點拿諾貝爾獎,在故鄉賓館與蟋蟀對話


家鄉的一人一物,彷彿都在他的心中與自己最深處的靈魂有著某種隱秘熟悉的聯繫,洛夫晚年還曾考慮過在家鄉購置居所,不過最終未能如願,冥冥中,他註定是詩歌精神世界中永遠漂泊的遊子,就像他為故鄉寫下的詩句:“為何雁回衡陽,因為風的緣故”。

今年3月19日,這位漂泊一生的衡陽詩人在臺北走完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