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漂泊一生的衡阳诗人,差点拿诺贝尔奖,在故乡宾馆与蟋蟀对话

说起当代华语文坛最有影响力的诗人,许多人的印象中首先想到的是台湾大诗人余光中,因为一首《乡愁》而在两岸三地家喻户晓。而要说到国际影响力,同样身为台湾诗人的洛夫,则更胜一筹。这位从衡阳走出去闯荡天下的衡阳诗人,漂泊一生,曾差点拿诺贝尔奖,晚年回到故乡衡阳时,在宾馆里与蟋蟀整夜对话,将乡愁与漂泊半生的体验交杂化成凌晨空气中淡淡的诗句。


这位漂泊一生的衡阳诗人,差点拿诺贝尔奖,在故乡宾馆与蟋蟀对话


1928年,正是时局最为动荡的年代,在衡阳南部的衡南县相市乡相公堡,这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洛夫在这里出生,并且过完自己十岁前的愉快童年时光。十岁后,他随家人进了衡阳城,并在衡阳市二中,岳云中学读书,很多年后,返回故乡,他又多次回到母校市二中。这这段求学生涯中,洛夫便早早展露自己在文学上的天赋,期间,在今天的《衡阳日报》上发表过散文《秋天的庭院》。


这位漂泊一生的衡阳诗人,差点拿诺贝尔奖,在故乡宾馆与蟋蟀对话


时代的变化也在无声无息影响到普通人内心的成长,像许多意气风发的少年人,总是想要出去闯荡世界,寻找更多可能性的自己。1949年洛夫也以学生的身份,离开了故乡衡阳,随军入台,他未曾想到,当年人生的一念选择却深刻地改变了自己一生的人生轨迹。再次有机会踏上久违的故乡土地,已经是40年后,从内地的衡阳到海峡对岸的台湾,从台湾到大洋彼岸的加拿大,洛夫成了漂泊在外60年的游子,内心萦绕的乡愁与闯荡外面世界的感悟,让他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写就了数量众多,影响巨大的诗歌等文学作品,这位从衡阳走出来的游子成了一位世界级的诗人。


这位漂泊一生的衡阳诗人,差点拿诺贝尔奖,在故乡宾馆与蟋蟀对话


在台湾,洛夫与张默、痖弦被称为“诗坛铁三角”,因为共同对诗歌的爱好携手创办《创世纪》诗刊,成为岛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专业刊物。在编辑刊物的同时,自己写下《灵河》、《魔歌》等长诗,成为台湾最经典的诗歌作品之一。因风格近乎魔幻,洛夫也被称为“诗魔”。1996年开始移居异乡加拿大温哥华,作为异乡人,在乡愁中,洛夫重回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寻找自己文化血脉的根源,并将自己的思考与世界诗歌的现代形式结合,写下万行巨作《漂木》,凭借此诗,洛夫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最终抱憾擦肩而过,却也由此确定洛夫世界级诗人的地位。


这位漂泊一生的衡阳诗人,差点拿诺贝尔奖,在故乡宾馆与蟋蟀对话


这位漂泊异乡的衡阳游子,当年母亲去世,也因两岸相隔,无法回来尽孝,不过无论走得再远,却从未能断绝与故乡的牵绊,后来在形势的变化下,1988年,时隔四十年,洛夫终于有机会再次踏上故乡衡阳的土地。他说:“衡阳是我的出生地,我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白马般的少年,对一个海外游子来说,衡阳是我永远的梦土,是联系着我和祖国的一根脐带,也是一块永远不能磨灭的胎记。”


这位漂泊一生的衡阳诗人,差点拿诺贝尔奖,在故乡宾馆与蟋蟀对话


从此二十年间,洛夫20多次回大陆,15次返乡,可见对家乡的牵绊。在衡阳,洛夫回到自己衡南的老家,与乡音未改的老乡回味童年时的记忆;他几度回到自己的母校市二中,勉励年轻的校友要为自己读书;他在衡南老家故居组织诗社,并担任衡阳廻雁诗社名誉社长;他将自己全部的诗词作品原稿拿出,与故乡的亲人人一起在云集镇上建立洛夫文化广场和文学馆。他希望以此完成一个游子“落叶归根”的心愿。


这位漂泊一生的衡阳诗人,差点拿诺贝尔奖,在故乡宾馆与蟋蟀对话


在一次故乡衡阳的时候,洛夫住在宾馆,深夜有蟋蟀鸣叫,在虫鸣中,洛夫咀嚼心中乡愁与半生漂泊的体验交杂,与蟋蟀进行了一段深夜的对话,并以此为灵感写下《与衡阳宾馆的蟋蟀对话》:/你问我今后的行止?/终老何乡?/唧唧/这个问题问得我多么难堪啊,老乡/我曾是/一尾涸辙的鱼/一度变成化茧的蚕/于今又化作一只老蜘蛛/悬在一根残丝上/注定在风中摆荡一生/唧唧,唧唧,唧唧。(节选)


这位漂泊一生的衡阳诗人,差点拿诺贝尔奖,在故乡宾馆与蟋蟀对话


家乡的一人一物,仿佛都在他的心中与自己最深处的灵魂有着某种隐秘熟悉的联系,洛夫晚年还曾考虑过在家乡购置居所,不过最终未能如愿,冥冥中,他注定是诗歌精神世界中永远漂泊的游子,就像他为故乡写下的诗句:“为何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

今年3月19日,这位漂泊一生的衡阳诗人在台北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