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誕辰2568周年,何爲孔夫子的快樂之道?太透徹了!

孔子誕辰2568週年,何為孔夫子的快樂之道?太透徹了!

孔子誕辰2568週年,何為孔夫子的快樂之道?太透徹了!

abstract

孔夫子的快樂之道值得每一個人深省,哪怕只領悟到一點點,也將受益終身。那麼,孔夫子的快樂之道與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有怎樣的不同?孔夫子的快樂又有怎樣獨特的表現呢?

keywords

孔子;梁漱溟;認知結構模型;無明的喜樂;覺知的喜樂;希阿榮博堪布;四無量心;菩提心

大家好,我是可可。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其誕辰2568週年(9月28日)之際,讓我們共同來緬懷至聖先師。關於孔夫子創立的儒學,實在有太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藉著這個機會,宣揚他的人文思想,以助於更多人尋找到進入儒學的門徑。

或許對於我們眾多的平凡人來說,會感覺孔夫子的偉大離我們十萬八千里,總讓人高山仰止、望而卻步,但有一點非常重要,他並不是脫離開生活高高在上的人,而是生活中的一個慈悲的人、一個智慧的人、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活潑潑的內心柔嫩豐富的人……

01

,

孔夫子的快樂之道值得每一個人深省,哪怕只領悟到一點點,也將受益終身。那麼,孔夫子的快樂之道與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有怎樣的不同?孔夫子的快樂又有怎樣獨特的表現呢?

我們看幾個故事。

《論語·述而》有這樣一段孔夫子的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意思就是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

顏回是孔子最好的學生,孔子稱讚他“不遷怒、不二過”,修為很高。《論語·雍也》記錄了顏回之樂,孔夫子讚揚顏回吃的是粗茶淡飯,住在窮陋的小屋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快樂。原文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有一次孔夫子周遊列國時,曾在陳國居住三年,後來準備遷往蔡國時,被困在陳蔡之間,糧食斷絕,跟隨他的人也病倒了,這就是成語“陳蔡之厄”的出處。那個時候,孔夫子已六十三歲,依然每天彈琴唱歌、自得其樂,在困境之中安住,不為惡劣的外部環境所動。

還有一次,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後來孔子對子路說:“你怎麼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02

,

我們知道,孔夫子並不是一個在我們世俗價值觀中的成功人士。他仕途並不順利,51歲才開始在魯國做官,可惜好景不長,於是,從55歲到68歲,14年之間,周遊列國,顛沛流離,有時候還飯都吃不飽,還有人要殺他。被人嘲笑為“喪家之犬”,也欣然接受。

我們不禁要問,孔夫子之樂從何而來?

從這四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快樂並不來源於外在的環境,而是來源於內心!

孔子為何而樂?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孔子最重要的觀念是仁,最昭著的態度是樂。”也就是說,有了從人性向善出發的“仁”,才有生活中的“樂”。仁為裡、樂為表,仁為內、樂為外,仁為高維、樂為低維。

03

,

那麼,究竟怎麼才能算是仁呢?

孔夫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意思是說,孝順長輩、尊敬兄長是仁的根本。如果只這樣說,我們還是不能夠理解到深層的意思。所謂孝是對長輩,悌則是對兄弟姐妹,這些都是與你有血緣關係的人,所以仁的生髮就從身邊的親人開始,由親親而仁民,這就是儒家推己及人的入世理想。

如果對最親近的人都沒有仁愛之心,要升起利他之心就更加不可能,所謂的仁義就是假仁假義——這也正是道家攻擊儒家的地方——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首先從他身邊的關係來看,如果父母關係、兄弟姐妹關係都處理不好,基本上可以判定此人非君子也。

又何為不仁?孔夫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即:說話美妙動聽,表情討好熱絡,這種人很少有真誠的心意。

孔夫子的意思是巧言令色就是隻注意到外在的言和色,而忽略了內在的真誠,這樣的人,很少是仁的。由此,我們大概能夠判斷儒家的“仁”是指本然、真誠、慈悲的柔嫩之心,也即王陽明所說的“良知”。

04

,

結合認知結構模型來看,“仁”在“靈”的層面升起,才能做到“君子固窮”和“君子坦蕩蕩”。意思是君子安貧樂道,反觀小人,如果遇到窮困,就會胡思亂想、胡作非為了。也因為“仁”,君子私心了無、胸懷坦蕩,而小人則終日斤斤計較、憂愁不安。

甚至從“仁”出發,可以為成全“仁”而捨棄生命,“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於是,我們結合認知結構模型考察孔夫子的快樂之道,可以獲得以下兩個啟示。

第一、由“仁”而“樂”,符合從高維到低維的能量流動方向原則

由“仁”而“樂”,樂就是恆久而不依賴於外部環境的,這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幸福是一種能力”的道理;反之,由“樂”而“樂”,沒有來自高維的動力和能量,樂就是短暫而稍縱即逝的,這無異於緣木求魚、飲鴆止渴。

05

,

第二、由“仁”而“樂”,符合低維解決問題,高維取消問題的原則

在同一維度解決問題只是一時的權宜之策,因為一個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會出現,層出不窮;而立於高維,則可以把問題取消。

普羅大眾整天追求快樂,這就是解決問題的思維,連送人的祝福都是“天天快樂”之類。其實自己也知道這不可能實現,卻還是在慣性思維的驅使下這麼想、這麼做,在這種狀態下獲得的喜樂訴諸於感官,處於“身”的層面,就稱之為“無明的喜樂”。

而仁者並不刻意追求快樂,只是遵循道的規律——在儒家是“仁”,在心學為“良知”,在佛家則相當於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自然而然地生活,快樂也自然而然地獲得,這種喜樂訴諸於心智,處於“心”的層面,就稱之為“覺知的喜樂”。

希阿榮博堪布說:“唯有‘覺知的喜樂’才能幫助我們找回內心的莊重和優雅。”

·tips·

在“四無量心”的攝持下,我們願一切眾生獲得無上正等覺,徹底擺脫痛苦、得到安樂,這種發願稱為發菩提心。只有來源於“靈”層面的意願,才能稱為使命和“第一動力因”。

孔子誕辰2568週年,何為孔夫子的快樂之道?太透徹了!

孔子誕辰2568週年,何為孔夫子的快樂之道?太透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