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無人機拍攝的空中鳥瞰圖(圖片由黃嬢嬢提供)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關於盤陀寺,古籍的記載也只有寥寥數語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出邛崍西門,去往磐陀寺的路線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站在對面的山包上,眺望磐陀寺石窟

磐陀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原名開元寺,明代改為磐陀寺。距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因寺有大石如磐而改為磐陀寺。寺廟倚山而立,坐西向東,佔地20多畝,現僅殘存明代大殿一座、殿中三尊大佛塑像、五十三參壁畫和殿週六龕摩崖造像,造像1091尊,均為唐代石刻。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2006年5月,磐陀寺摩崖造像與大同鄉石筍山摩崖造像、花置寺摩崖造像等一起,合稱邛崍石窟,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楊天官題字

楊伸(1590-1650),字引能,號蠖庵,邛州夾門鎮泗坪人。生父楊守魯和生母馬氏病故後,過繼與叔父楊守敬。楊守敬,進士出身,授吏部考工司主事,贈封承德郎。楊伸心性聰慧,學識淵博,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年)中乙丑科二甲賜進士出身,先後任戶部主事、吏部文選司主事、驗封司主事、考功司主事、文選司郎中、稽勳司郎中和南京兵部職方主事。楊伸父子同時供職吏部,且卓有政績,崇禎皇帝敕封為“父子天官”。(摘自《邛崍記 歷史名人 天官楊伸》)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楊伸像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詠壑”二字題在溝壑邊的崖壁上

崖壁書“詠壑”二字,右書“大明崇禎葵酉春暮中”;左書“天官郎郡人楊伸書/大清光緒己丑梁厚森重修□字人劉傑“。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趺石”二字據說是楊天官所書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試想當年,僧侶結跏趺坐於大石之上,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按照《觀經》之十六觀的觀想方式,依次從日想、水想、地想......下輩生想,最終就可以見到極樂世界。從科學的角度看,就是產生了幻覺。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停車場原來是一個池塘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銀子沱


二、1號龕——大佛龕(西方三聖)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來個正面標準照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西方三聖與華嚴三聖的結合

“大佛龕”即西方三聖龕,是磐陀寺造像最大的一龕,龕高4.8米,寬3.1米,深2.1米。主角有五位,主尊阿彌陀佛(不少信眾誤認作藥師佛)結跏趺坐居中,身著“U”形領通肩長衣,通高2.88米,頭頂蓮蓬華蓋。觀音(左)、大勢至(右)二位菩薩侍立左右,立於蓮座上,頭戴寶冠,身披瓔珞和披帛。阿彌陀佛頭光兩側又雕文殊菩薩(右,騎獅)、普賢菩薩(左,騎象)造像各一鋪,這樣便又形成了毗盧遮那佛與文殊、普賢菩薩的華嚴三聖組合。一堂共祀“華嚴三聖”、“西方三聖”的形式,實例較少。文殊、普賢不管是大小還是雕刻手法,與前三位都有明顯差別,應該是後來補刻而成,但也不會太晚。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一般是手持如意鉤,坐騎為六牙白象(表六度:六個到彼岸的方法),表圓滿一切行願,白象以表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坐騎是青獅。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在兩位菩薩的周圍有象奴、獅奴和菩薩的部眾。

當今的佛寺之中,一般文殊在左、普賢在右。為什麼磐陀寺的佈置是文殊在右、普賢在左呢?這可能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左右誰為上首的問題。在我們中國古代是右手為上,左手為下,文殊成道在前,普賢成道在後,按照這個先來後到的順序,按我們中國人的觀念把文殊排在了右邊。而在印度恰好相反,古印度人解手時都用右手擦屁股(現在的印度廁所也很少),因而視右手為不淨,法輪轉動的方向也是順時針,所以現在的造像把文殊排在了左邊。

第二種解釋:理論和實踐誰更重要的問題。文殊是大智,重在理論,所以在探望病中維摩潔的事上,各位菩薩和羅漢都在踢足球,因為他們的理論功底不高,都有被維摩潔居士問倒的尷尬經歷,誰都搞不定,佛陀只得讓文殊菩薩上場,可見文殊不愧為智慧第一;普賢是大行,重在實踐。在佛教發展史上,特別是印度佛教的發展歷程中,理論和實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側重,在原始佛教中理論較少,很多本生故事、佛傳故事都非常易懂。後來到了大乘佛教,理論越來越多,越來越深,比如“源起有,自性空”有多少信眾能搞明白,搞成了經院哲學,信眾越來越少,所以後來佛教吸收了當時流行的印度教性力派在內的思想,更側重於實踐,形成了佛教密宗。在大足石刻密宗造像中也是文殊在左、普賢在右,導遊詞的解釋就是“密宗倡導理智不二”,突出實踐的重要性。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盤陀寺的“形象代言人”——阿彌陀佛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窟門左右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大佛的右側門楣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大佛的左側門楣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大佛須彌座下的壺門樂伎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窟外的塔與同時期的塔對比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磐陀寺古佛全像記》碑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三、2號龕——千佛龕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千佛窟

現存龕呈方形,三壁轉折明顯,小千佛共計487尊小佛像。龕殘高232釐米,寬255釐米,高180釐米。龕後壁中部雕有一平臺凸出於崖面,其上雕刻一圜壁小龕,龕內組像呈環狀分佈,一鋪九尊(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像),組像後面也有雕像,可能為天龍八部。(摘自《邛崍磐陀寺和花置寺摩崖造像調查報告》)

我們所講的千佛並不是像廣元千佛崖、馬湖千佛巖這樣帶有“千佛”兩個字的地名,而是在崖壁上規則排列幾百上千、甚至幾千上萬個小的佛像。這種石刻表達的是一種對千佛的信仰,這是佛教造像的一種題材。大乘佛教中有“三世三千佛”之說,就是指過去世莊嚴劫千佛、現存世賢劫千佛、未來世星宿劫千佛。 千佛信仰源自《千佛名經》,主要以通過誦唸、書寫千佛稱號或繪畫千佛來作為修行的方式,達到脫離苦海、獲得智慧、進而成佛的目的。我曾經看過一篇寫千佛的文章,其中提到一種對千佛造像的解釋,千佛題材有拯救眾生的寓意,所以千佛造像的出現,往往都是天下大亂、百姓處在水深火熱的時候。

太和二年(829年),南詔攻陷成都,其實前後三次入侵過四川,這一時期吐蕃也是虎視眈眈,臨邛是軍事前沿,戰爭的烏雲籠罩這片大地,百姓是多麼渴望和平安寧的生活,僧眾就把這些願望都寄託在千佛的信仰之中。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像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佛背後的天龍八部浮雕——摩利支天

佛著通肩袈裟,結跏趺坐於蓮臺,佛的後壁雕有“天龍八部”,其中最容易識別的是三頭六臂的阿修羅,阿修羅和天人樣子其實差不多,差別在哪裡呢?天人是”有天之福也有天之德“,阿修羅是”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簡單地說阿修羅是有才無德的慕容復,愛搞“天下大亂,越亂越好”的事。隋唐時期最流行的“天龍八部”題材,但是宋及以後就很少出現,今天寺廟中佛的背屏已經很難看到天龍八部的身影。


四、3號龕——西方淨土變(觀無壽佛經變)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3號龕”觀無壽佛經變“全景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西方三聖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主尊——阿彌陀佛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龕左右兩壁頂部中央各有一彌勒佛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龕外的兩層平臺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龕右側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龕左側


五、5號龕——密宗造像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5號龕正面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主尊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榆林窟第25窟的盧舍那佛(中唐)

這5號龕是極難判斷的一龕石窟,其主尊與榆林窟第25窟的盧舍那佛的樣式比較類似,所以我認為主尊應該是盧舍那佛,那麼他的左右兩邊有可能是兩位菩薩。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左側佛像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右側佛像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主尊的方形須彌座


六、磐陀寺三明——大殿、泥塑和壁畫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明代大殿的標準照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明代泥塑——西方三聖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轉角鋪作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側面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佛像側面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樑架結構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須彌座上的繪畫

在主尊的須彌座上有三幅畫,中間束腰處是一幅二人禮佛圖,兩位頭上截帽的員外面向佛像躬身作揖,非常虔誠的樣子。上下各有一幅園林圖,中間小橋流水,兩邊亭臺樓閣和茂盛的樹林。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明代壁畫

大殿的左右兩壁與正中佛龕後壁上,有明代壁畫。這些壁畫始繪於明景泰七年(1456年),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又重新上色裝彩。全畫高3.3米,總面積24.54平方米。壁畫內容描繪的是“善才童子五十三參”的佛教故事,雖沒有明顯的章節,但幅與幅之間,都以人物、山水、樹屋、祥雲與樓亭相隔,上接下連,環環相扣,筆力遒勁、流暢,色彩絢麗、協調,畫面結構嚴謹,人物刻畫細微,儼然一幅巨大的古典連環畫,為研究古代工筆重彩繪畫提供了絕好的第一手資料,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摘自新浪博客“老古的筆記”)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明代壁畫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佛像背屏後的明代壁畫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明代壁畫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出自《華嚴經——入法界品》,《華嚴經》是一部內容很長的佛經,理論性強,號經中之王。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卻是以講故事的形式來闡述佛教理論,以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大善知識的經歷為主軸,說明菩薩解脫法門與果位次第,生動地刻劃出《華嚴經》的義趣。

佛經都是古文,其中還夾雜著很多音譯的梵文,如果沒有法師的解讀,對當代的我們來講也是深奧難懂的。這顯然不利於佛法的宏揚,何況在古代,信眾中識字的很少,僧侶們又如何傳法呢?

大殿裡法相莊嚴的佛像讓信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四周的壁畫尤如我們小時候看的連環畫,配上法師的解說,佛經要闡述的內容就很容易被信眾所理解。不僅是佛教,其他宗教也是這樣做的。

「邛崍石窟」之磐陀寺

童子拜觀音(拍攝於邛崍火井興福寺)

這是火井興福寺中保存的一幅畫,童子拜觀音,這個童子就是善財。童子拜觀音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第二七參,是五十三參中第一位以菩薩身出現的善知識,也是五十三位裡面,正中間的一位。在這幅經典的場景中,能感受到菩薩的慈悲和童子的可愛,這樣的畫能深受信眾的喜愛,可能還和當時人們求嗣的心理有關吧。

在寺廟的觀音殿造像中,善財童子和龍女是作為脅侍會分別站立在觀音菩薩的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