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說:「你一個女孩子,考那麼遠幹嘛」,爸爸的回覆刷爆朋友圈

小玲在高考成績公佈的當天和母親吵了一架,因為兩人在報志願一事上出現了分歧。分數不錯,可以報個很好學校的小玲一心想要去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對於充滿鬥志的她來說,大城市意味著更多的挑戰和機遇,她迫切地想要去闖蕩去見識不一樣的世界。但一直以來比較保守的母親不認同她的選擇,在她看來,北京上海離在西南小城的家來講實在太遙遠了,當地省會的大學反倒比較適合她,離家近,有親朋好友,熟悉安全讓人放心。“你一個女孩子,考那麼遠幹嘛?!”小玲據理力爭,媽媽毫不讓步,眼看著戰火重燃,一直默不作聲的父親開了口——“我知道你在擔心什麼,無非是怕孩子離家遠出什麼意外,但這種擔心其實和孩子離我們遠近沒什麼關係。只要她離開你的視線,你的擔心就不可避免,其實問題根本不在孩子去哪裡,而是在我們為人父母的內心,你自己成了巨嬰父母,總捨不得孩子,她還怎麼成長?況且,就算我們能攔住孩子的人,但攔不住孩子的心,她應該有選擇權追求自己的幸福。不論男孩女孩,比富養更重要的是,給孩子們獨立教育,畢竟父母不能一直陪伴他們,總有一天她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難道你要讓她到時候除了哭什麼都不會麼?女兒畢竟是我們看著長大的,她沒有你想象得那麼脆弱,我們既然沒法保護她一輩子,就要先學會放手。放手不是放棄,這也是一種愛,只要有愛在,距離算什麼?孩子難道還能因為這一千多里地,把我們忘了不成?所以,我對孩子的決定舉雙手贊成!”話音剛落小玲的眼淚就不受控制的掉了下來。身為女孩子,經受了太多他人對自己能力心性的質疑,聽慣了長輩勸自己安穩平淡的話語,面臨人生抉擇的時候得到父親的理解和肯定,被當作一個完整的獨立自主的“人”來看待,所有因為被看輕而積攢的委屈終於有了發洩口。

在傳統家庭觀念裡,女孩總是需要被刻意保護的,所以很多擁有女兒的家庭總想把女兒禁錮在自己身邊,為的是“更好地保護她”。隨便上網一搜,都能得到很多類似“爸媽覺得我上學/工作/結婚離家太遠不同意,我該不該聽他們的”的提問。事實上,這樣的過度關心保護背後隱藏著的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愛固然是真的,對孩子能力的輕視和她獨立性的忽視也是存在的。在很多家長眼中,男孩子可以盡情去拼而女孩應該追求安安穩穩。小的時候,男孩可以打鬧受傷調皮搗蛋,女孩就該穿著公主裙坐在一邊玩娃娃;上學的時候,理科被認為是男孩的學科,女孩子在這些領域不可能有所成就;戀愛結婚才是女孩的歸宿,女孩就應該少時被父母保護,長大被丈夫呵護。“女孩不用太辛苦。”“女孩不用活得太累。”“女孩上學不要離家太遠。”“女孩一定要嫁個好人家。”最後的落腳點都是一句“我都是為了你好”,或許關心是真的,但這樣的關心並不是孩子想要的。爐叔曾經在社交網站看到一個網友的發言:“我父母一直希望我不要固執的要出去讀書,而且按照他們的安排進一個穩定的企業,結婚嫁人安安穩穩的,甚至很多出國讀書的表哥堂哥也說女孩子不要那麼辛苦好好嫁人就好,其實我有時候想說生而為女生所以有用的價值只有嫁人嗎?把一生的命運交給一個男生這是何其悲哀的價值。”人這一生不應當把自己的命運交到任何人手裡,對女兒最好的保護是讓她掌握自己的人生。

給孩子營造一種“你會一直生活在他人的保護下”的觀念氛圍是很危險的。前段時間聽說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被“養廢”的女人的一生。故事主角是最受父母寵愛的獨生女,從小到大被全家人溺愛著長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己不用操心任何事情,因為爸媽早早就已經幫她考慮好,她只要跟在父母身邊按照父母的指揮行動。她從不主動去交朋友,不去想自己想要什麼,她堅信世界是美好的,從來不會有風吹雨淋,活著就是享受,不需要努力不需要能力。她父親最喜歡對她說的一句話是“如果你是個男孩兒我肯定不會這麼慣著你,誰讓你是個女孩呢,女孩子生來就應該被寵著,就算哪天我們老了,在那之前也會給你挑一個好丈夫,總會有人護著你的。”然而還沒等到那天一天她的雙親就因為事故去世。失去了依靠的她慌了神,開始想要靠著交男朋友來幫助自己生活下去,男友換了一個又一個,家產越來越少,到她意識到要靠自己的時候已經走投無路,在絕望中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父母密不透風的保護成了最後害死她的罪魁禍首。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裡寫“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帶著偏見色彩的愛比恨更可怕。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首先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人,是有著自己思考能力的獨立自主健全的人,都擁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從生理到心理,他們有不同,但他們更有著平等的為自己人生負責的能力。就像王小波說的一樣,“我承認男人和女人很不同,但這種差異並不意味著別的:既不意味著某個性別的人比另一種性別的人優越,也不意味著某種性別的人比另一種性別的人高明。一個女孩子來到人世間,應該像男孩一樣,有權利尋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所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那就是最好的——假如我是她的父親,我也別無所求了。”也就是說,我們在網絡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打著“愛”的旗號干涉女兒學習就業、交友婚姻的父母的行為是不可取的。為人父母,要知道愛一個人的前提是尊重。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尊重她的選擇決定。同事小葉已經快三年沒回家了,因為不想繼續面對家人不停歇的勸辭職催結婚,穩定的工作和結婚生子是很多父母對女兒一生最大的期許,大家都知道是出自於愛,但這樣的愛並不是孩子想要的。小葉的父母怕自己女兒吃苦,不相信她能夠在充滿競爭的工作環境中生存下來,他們害怕女兒承受一切失敗和不快樂的風險。但實際上小葉能力很強,在公司升職很快,幹練瀟灑樂在其中,唯一的不開心就在和父母關係的僵硬。“他們不相信我的能力,也不相信我能夠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讓我很傷心。”小葉父母不明白的是為自己而活才是最大的幸福。史鐵生講“世上的好多事是出於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變為窮干涉”,給孩子多一點的信心,給她放手去追尋自己的機會,經歷過了收獲的能力才是真正屬於她的。孩子人生的跑道上,前半程父母可以親手牽著她走,到了後半程,坐在路邊為她鼓掌就是父母能做出的最好的幫助。圖片來源:

要承認的是,社會對於女孩來講是要更殘酷一些的,這也是很多父母捨不得放手的緣由。想要陪在女兒的身邊,想要永遠為她遮風擋雨,父母之心可以理解。但更殘酷的一個現實是,父母沒有辦法保護女兒一輩子,這也意味著比起擔心和不捨,更應該教會她生活。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你可以為她保駕護航,但不能以愛的名義去控制禁錮,去替她生活。魯迅說“凡動物較高等的,對於幼雛,除了養育保護以外,往往還教他們生存上必需的本領”,告以現實的真相,傳授人生的經驗,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去成長,在奮鬥中收穫的能力才是最真實的,比起將孩子禁錮在身邊一時的保護,靠她不斷的強大擁有一世的安定才是最好的。放手不等於放棄,放手是更深沉的愛。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物,愛不應該成為對孩子的束縛,人生是屬於孩子的,最好的愛是放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