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有些老人會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家裡,你怎麼看?

田野風666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有些老人會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家裡,你怎麼看?

見棺發財!我認為以前的農村老人,之所以會先預備一口棺材放在家中,多半是一種風俗一種習慣。在我們河南老家農村也有,而且很多老人會睡在上面,叫壓災。記得我家鄰居一個叫老奶奶的就是,一直睡在棺材上面。

在我的印象中,她的棺材一直放在灶屋(廚房)內的,然後老奶奶就睡在灶屋,這樣吃飯也比較方便,家人做好飯了,就先為她端一碗吃。小時候經常去她家玩,但是很少趕緊去灶屋玩的,在印象中比較害怕。老家人不說是叫棺材,叫“老物”。老物的叫法和壽材一樣,比較委婉隱喻,也是一種語言上的忌諱吧。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位老奶奶已經活過快八十歲了,什麼時候撒手人寰都不知道。因此叫家人提前做好壽材,先預備著免得手忙腳亂的。然後做好之後也沒有油漆,就放在灶屋內,老人主動的要求睡在上面,聽說睡在上面壓著棺材蓋板可以延長人的壽命,不知道是否真的,但是老家人相信,也就答應了老奶奶的要求。

期間真的有過一次,老奶奶突然就背過氣了,眼看著活不成了了。家人都準備後事了,就連驚天雷都放過了,然後大家都哭過了,老奶奶卻咳嗽一聲,自己慢悠悠的又醒過來了,老嚇人了。老奶奶八十多了,說話還是吐字清晰的很,她說下面的大爺不收留她,就又回來了。

老奶奶很能幹,以前應該是大戶人家的姑娘,在村子裡很有威信,會看病,會炮製靈藥。靈藥就是用屋簷下的馬蜂窩,在瓦片上用麻桿柴火燒烤炮製,真的能治各種農村人的小災小病的。兒子也會針灸,後輩的孫子還有兩個學醫生的,現在都很有出息。

根據我的猜測,在以前農村生前預備棺材的,要麼是大戶人家,要麼是很貧窮的人家。大戶人家提前預備的是做工非常的精細,就像這位老奶奶一樣。貧窮人家的就比較便宜了,多半是害怕自己百年之後連一片棺木都沒有,於是就省吃儉用的先給自己準備一口。作為預防不測,真的很實際的想法,看過以前的老戲曲的都知道,很多窮苦的人死後,很多後人買不起壽材,就把老人用席子捲了就埋了。

其實就像現在農村人蓋房子買房子一樣的,一下子掏不出那麼多錢,就慢慢的積攢。今年一個棺材板,明年一個底座啥的,慢慢就攢夠棺材本了,然後製作出來,就相當於存銀行了。到時候連本帶利的埋下去,也好讓後代子孫省心省錢,哭幾身就好了。其實想想也是很無奈很悲涼的故事,見棺發財!


農民妹子一枝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有些老人,會提前做好自己的棺材放家裡,你怎麼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有些老人們,會提前做好自己的棺材放到階梯上,堂屋裡,那是講究落葉歸根,以免自己百年之後"趕通腳板",意思就是說防止自己死後,要臨時請木匠師傅去做棺材,一不刷漆,二不合身,三個原因擔心自己死後,睡在新做的棺材裡那口木材氣味把眼珠子都衝出來,其實這都是老人家們的一種擔心而已。



在過去,農村父母親們兒娶女嫁,父母親百年送上山了之後,就意味著自己一生的事業都完成,這時候,老一輩人都普遍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他們認為,人到六十歲稱之為一世人,人生七十古來稀,人活到七十歲已經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所以,大家到了六十歲都非常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了,為了以防不測,個別的父母親為了減輕兒女們的負擔,他們就先請木匠師傅為自己老兩口準備一付棺材了。

在七星老農家鄉,七八十年代都是實行的土葬,農村人百年之後,都是"葉落歸根",那時候我們農村人做棺材,都是用自己家山上最大最好的杉木做的,有"見棺發財"之說,家中有一付棺材是一種老人家享福的事情了,為什麼?因為七八十年代,一付七四三小棺材,把它漆好,就價值1800元,一付八五四中型棺材就價格3000元,一付十擱大棺材就值6000元,相當於現在的低檔小汽車的價格了。

不過到了新世紀社會,國家提倡農村人也實行火葬,節約土地,象我七星老農60後這一代,死後無論是土葬還是火葬,我們認為無所謂了,人死不能復生,百年之後迴歸大自然,火葬土葬都只不過為大自然增添了一杯泥土而已,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有些老人會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家裡,你怎麼看?

農村人做棺材是很有講究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人做棺材是很有講究的。不說其它的講究,單說,棺材的質量就很有講究:

一是木質上的講究。柏木棺材最好,是上等棺木。原因是柏木質地密織,耐腐朽,在地底下不易發朽。其次是松木;在次之是桐木。但是,在有些人眼裡也不一定完全是這樣。認為柏木並不好。缺點是太重。過去抬棺是8人抬棺,抬棺人往往感覺到很沉重,下意識的順口一句“死豬爛重”便把人就罵慘了!所以,不推崇它。主張桐木好,很輕。其實,在凡塵看來,各說各的好,都是好理由,其實質都是各自給各自找個心裡安慰。重要的是家庭經濟在起作用。

二是棺板數有講究。棺材質量好不好,除過木質因素以外,還有一個主要因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那就是棺材的板數。四張板最好,我們這兒俗稱”四頁瓦“。就是用四張板做成的棺材最好!棺材底、棺材蓋、棺材膀各一塊;其次是八張板,俗稱”八仙板“、“獨膀子”就是用八塊板做成的棺材。棺材底三張,棺材蓋三張,棺材膀各一張。在次之就是十張板。俗稱“十根頭”。棺材底三張,棺材蓋三張,棺材膀各兩張。最次的便是十二張板。俗稱“十二綹”。就是用十二張板做成的棺材。棺材底、蓋各三張,棺材膀各三張。好的家庭一般做的是“獨膀子”。我們這裡講究棺材底不能用兩塊板子,原因是兩塊板做成的棺材底,縫子正好在人的脊背中間。所以,棺蓋底都是三張板。棺材蓋因形狀需要,必須是三張板。所以,取決於棺材好壞的就是棺材膀子了。棺板的木質和張數及厚度共同決定棺材的好壞。譬如,十二綹柏木棺材和“獨膀子”桐木棺材相比,寧可要桐木棺材,也比要柏木棺材好一些!

三是棺材好壞無窮盡。就是那麼一個棺材,但一定要說最好的,可以說是無窮盡的。棺板二寸半厚的四頁瓦棺材最好?那還不見的。比二村半厚的還有三寸、四寸、五寸的。比四頁瓦更好還有槨,所謂槨就是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要說最差的那就是二寸厚的十二綹。棺板既薄又窄。做工也很講究,有平縫的,即板與板的連接靠木膠粘連;也有套縫的,即板與板之間不僅考木膠粘連而且還要靠工字茆相互咬合。棺材周邊雕刻也很有講究,一般雕刻棺材的大頭,或者大小兩頭,或者四周都雕刻。內容也很有講究。這些都是與棺板的質地、薄厚,主人的經濟有著緊密相連的關係!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有些老人會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家裡。

我們瞭解了過去的棺材的講究和做法,就會知道村裡有些老人會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家裡的原因了:

一是棺材的製作需要時間。棺材的製作很費工時,需要時間,尤其是一些好的棺材,尤其需要時間製作。到用時害怕來不及。譬如,炎熱的夏季,人在地面很難有時間等待棺材製作!

二是棺材製作很工序繁多。好多老人都想自己看著把棺材做得很好,不論從木工、雕工、漆工等方面,都想把它做得很細緻。

三是過去棺材店也不很多。存貨也很少,如果周圍有幾個人去世,棺材斷貨就是個問題。

四是了卻大事便利於長壽。人的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但誰也不知道自己何時走。所以,做棺材也是家中一件大事,不論從花銷、用時都是需要很大精力的。老人把棺材做好,放到家裡,也算了卻了一樁大事,心裡自然就會放心了不少,利於健康長壽!

今天需要正確的看待這件事。

今天國家實行殯葬改革,提倡火化,應當以殯葬改革為重,服從國家號召為己任,淡化棺材概念。二是在一些沒有實行殯葬改革的地方,也不需要提前做好棺木。現在棺材店存貨也不成問題,機械化程度都很高,加工也很簡單。用起來也很方便!也不需要提前購置,或者提前拉回!隨時需要隨時購置完全是沒有問題的。因此,不可機械照搬仿古!

我是凡塵觀生活!

謝謝!

再見!


凡塵觀生活


問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有些老人會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在家裡,你怎麼看?

你好,我是衛龍,很高興回答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對於農村裡給老人提前做好棺材放在家裡的這種風俗,在我們這裡被認為是一種孝順長輩的良好美德,不但以前有,現在還仍然繼續傳承著。



我們這裡可能還比較落後吧,目前還繼續實行的是土葬。農村裡一般六七十歲的老人基本上都會準備好了棺材的,就是沒有做好的,也已經準備好了棺材板了。我們這裡講究的是,父母養子女小,子女養父母老。就是父母負責把孩子養大給娶上媳婦,兒子要負責給父母養老送終。所以老人的棺材是由兒子給做的,除非兒子很不孝順或者沒有兒子的人,才會由老人自己來準備棺材的。



給父母做棺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首先比較講究的人會選擇在閏月來做,據說閏月做棺材,可以讓老人延年益壽。再就是木匠請來後,兒子要專門陪同侍候,女兒女婿也要不定期買好東西來看望。棺材做成後,要舉行比較隆重的交木、搭紅儀式。然後是要聘請油漆匠,用生土漆進行油漆。要給棺材裡邊襯貼一層紗布,棺材外邊要進行繪畫和捏塑古典人物等。



我們這裡沒有什麼“見棺發材”一說,提前給父母做棺材除了是盡孝心以外,也是對父母的一個心裡安慰,也是有備無患,免得因為沒有提前準備,父母突然有個以外時手忙腳亂。以前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基本上父母到了五六十歲的時候就做好了棺材。我給父母是在父親五十多歲的時候做的棺材,當時棺材做成以後,我父親摸著棺材說:“這就是我這一輩子的賺頭呀。”結果我父親活了將近90歲,棺材在家裡也放了將近40年。

現在隨著移風易俗和殯葬改革,相信我們這裡可能也會很快實行火葬的。我對這個事的觀點是,人死如燈滅,土葬、火葬無所謂,按照形勢的發展走就行了。

以上是衛龍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衛農老頭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有些老人會提前做好自己的棺材放家裡,你怎麼看?



不過,那時農村真的會有人在自已活著時候做棺材、造墳墓。那都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或者是正在生病的人才會這麼做,有條件的還把自己的壽衣都準備好。而窮人家連飯都吃不飽,那還有這個條為自準備後事做棺材呢?



在我們浙江農村有著這樣的風俗習慣,若是年輕人生病了,會用娶親來沖喜;而四、五十歲以上的中年人生病了,在醫治無效的情況下,會用做棺材來沖喜。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是迷信,但農村還是會有很多人這麼做。有的年輕人踫巧真的結了婚病也好了,也有的老人做了棺材真的病也好。但更多的還是沒有回天之力,有的雖然拜了堂卻進不了洞房,就去見閻王;也有的還沒等棺材做好就已經歸西了。

不過,也有條件好的為自己準備後事。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人生一世為的就是能死後擁有一口好棺材,生前就把自己的棺材做好心裡踏實,死後也閉得上眼睛。

二是,怕子女沒良心,怕自己死後沒人管,或者連棺材都沒有,這樣做好了,子女再沒良心棺材倒是現存。



三是,有的有條件的人家會在五十歲做壽的時候,就為自己看風水、擇墓地、造墳墓,目的是把好的風水寶地讓別人安葬去。所以,棺材也做了,墳墓也造了。

現如今農村實行火化了,在我們這裡農村還是先火化,而再用棺材安葬,現在一個死有兩個棺材,小棺是骨灰盒,外加一口大棺材。現在農村做棺材的師傅也少了,農村人一般都賣棺材安葬,我們這一口上好的杉樹棺材要價二千塊左右,不過質量肯定沒有自己家定製的好。

[更多三農精彩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老孃舅說事》點贊、評論、轉發、分享]

老孃舅說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有些老人會提前做好自己棺材放家裡,你怎麼看?

在家裡存放棺材,過去的農村確實這種習俗比較普遍,就我所知道就有不少的地方農村都有這種習俗,但基本上都是家裡有了上了年齡的老人才會這樣做的,這樣的習俗也與當時農村的實際情況有關的,現在這樣的習俗還是存在的,但已經慢慢的在減少。

在七八十年代以及在這之前,農村裡的有些老人就會早早的向家人要棺材了,他們認為自己要親眼看到自己的棺材,看看是什麼樣的,還有老人們互相攀比的情況,看看誰的棺材做的好。這也是老年人上了年齡之後,對將來駕鶴西去的時候希望看到自己最後的歸宿,不至於將來等自己不知道,家裡人不給他們做好點棺材。這也是過去的農村還比較窮,有的家庭做不起棺材,等人故去後就用一些破板草草的做一口薄棺把老人打發了。

再就是家裡有了年齡的老人,會有突然暴病的可能,有時臨時做棺材會來不及,也就趁著農閒的時候做這麼一口棺材,這叫喜棺,一般都會在棺材的前面雕刻上一個福字。另外就是,棺材的叫法與官與財諧音,意思是升官發財,有的人家也是圖個吉利,也是為老人備用,也就做一口棺材放在家裡。

但是隨著現在人們的生活觀念不斷的改變,這樣的情況也在逐漸的減少,甚至於慢慢的將要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