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先要認識這十大變化(上)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鄉土社會發生著深刻劇烈的變化。但不管鄉土社會如何轉型、怎樣變化,以鄉為基點的活動空間不會變,以土為基礎的生存依託不會變。鄉村振興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最強音,鄉村要振興,首先應認清鄉土社會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

鄉村振興,先要認識這十大變化(上)

社會主體由穩定性向流動性轉變

在傳統農村,農民以土為生,與土為伴,相對穩定,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心無旁騖地在村莊中生活。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越來越多的農民放棄對土地的依賴,以廉價勞動力的形式進入城市,尋求新的發展空間,以此來改善自身的經濟與命運,農民由穩定性向流動性轉變。這種轉變,既表現為水平空間上的跨區域跨領域,也表現為垂直空間上貧富差距帶來的階層變化。農民工四處奔波、走南闖北,2.8億農民工大流動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農村有八九億人口,除了外出打工的2.8億,其餘都生活在農村,外出打工使得農民的收入來源複雜多樣,所從事的職業五花八門,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趨於擴大,階層流動也因此凸顯。"流"是活力的表現,但應流得自主自願,流得安心放心,流得後顧無憂。

社會生活由同質性向異質性轉變

在傳統農村,農業生產特點和習慣相同,農民的生活相對同質,以家庭經營為主,傳統村落形態也十分適合一家一戶的生產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大量走出村莊,異地打工,打破了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鄉土社會的社會生活由同質性向異質性轉變。這種異質性來源於不同地區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生活方式的交匯。村莊的概念在交通通訊高度發達的今天,也已經衝破地理上的村域範圍,村裡人在外面有多少打工的地方,村莊的虛擬空間就會延伸到多少地方。身處遠方的村民隨時可以通過手機以及互聯網瞭解村莊的一切。異質性的生活和虛擬空間的擴展,使村莊治理變得更為複雜。

社會關係由熟悉性向陌生性轉變

傳統的鄉土社會是世代聚族而居的熟人社會,它通過加強人際關係和相互信任引導熟人之間相互自願合作。隨著農民工的流動、鄉村旅遊的發展,鄉土社會的社會關係由熟悉性向陌生性轉變。這種轉變逐漸打破了熟人社會的秩序,在熟人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靠的是誠信;在生人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靠的是契約。如何讓傳統的誠信與現代的契約在鄉土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是當下需要深入探討的大課題。

社會空間由地域性向公共性轉變

傳統村落的傳統農業,功能定位為單一種養業。隨著農業多功能性的逐步顯現和鄉村旅遊的蓬勃發展,農業大步走出一產,融合二、三產協同發展,加上發達的交通通訊助力,鄉土社會的社會空間由地域性向公共性轉變。觀光農業、休閒農業、都市農業、智慧農業等各種農業新業態方興未艾,農業已遠遠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形態,農業生產的場地成了人們觀光旅遊休閒的好去處,農業生產的方式成了人們科普、體驗的新追求,農業生產的環境成了人們體悟人生、享受生活的理想地。鄉村旅遊被認為是中國農民的第三次創業:第一次創業,發展鄉鎮企業,離土不離鄉;第二次創業,進城打工,離土又離鄉;第三次創業,開發鄉村旅遊,既不離土也不離鄉。開放的鄉土社會空間為現代文明的注入打開了通道,拓寬了領域。

社會結構由緊密性向鬆散性轉變

傳統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在這個熟人社會中,人情是一種交往方式,是社會結構緊密的黏合劑;家園紅利是一個熟人社會長期積澱的福利,具有很強的向心力、凝聚力、歸屬感,是"故土難離""葉落歸根"的原因所在。近些年來,由於農民工大量外流,鄉村人情關係越來越淡薄,社會資本不僅少有積累,而且逐漸消蝕,鄉土社會的社會結構由緊密性向鬆散性轉變。在此情況下,必須重塑鄉土社會的鄉情鄉誼,否則在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每個人所從事工作的價值比重越來越小的情勢下,社會結構的離散將危及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繼承優秀傳統,重塑"家園紅利"應是當下中國鄉村"軟件"建設的重頭戲。


查看更多精彩內容請聯繫作者。

作者: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院。部分文字和圖片,如侵即刪。聯繫電話:010-82838985

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院"專注三農,服務城鄉",提供規劃設計、產品定製、園區運營、數據信息、科研合作等一攬子、接地氣實現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綜合解決方案、科技產品和專業服務。

業務聯繫電話:1532136911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