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秋分:舒朗時節,快意秋分

敬一丹|秋分:舒朗时节,快意秋分

朗誦丨敬一丹 配樂丨巫娜 - 秋風過耳

敬一丹|秋分:舒朗时节,快意秋分

秋分:秋色平分

敬一丹|秋分:舒朗时节,快意秋分

《二十四節氣志》 作者 | 宋英傑

每年9月23日前後,是秋分,到了晝夜平分之時。詩云:“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在詩人眼中,似乎是中秋滿月將秋色平分。實際上,真正平分秋色的是秋分,“晝夜均而寒暑平”。

古人對於秋分物候的描述是: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水始涸。從春分時節的“雷乃發聲”,到秋分時節的“雷始收聲”,歷時半年的“雷人”季節就此終結。秋分時節“蟄蟲坯戶”,尚未秋寒便封塞巢穴,它們對於時令的預見力可謂天賦。

敬一丹|秋分:舒朗时节,快意秋分

古人認為,行雲布雨的龍“春分登天,秋分潛淵”,於是雲和雨在秋分時節迅速減少。

秋天,給人一種高峻邈遠的感覺,能見度提高,通透、明淨、乾爽。秋毫可以明察,秋水能夠望穿,長空萬里,雲無留跡。所謂秋高氣爽,因為溫度降了,於是氣爽;因為雲量少了,於是秋高。尤其是低雲量的銳減,使得即使有云,也大多是靈動的白雲,高潔淡遠而不沉悶壓抑。

《天氣預報》背景音樂《漁舟唱晚》的音樂情境,正是出自雲銷雨霽的秋分時節。

敬一丹|秋分:舒朗时节,快意秋分

秋分依然是農事繁忙的時節。

當然,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節奏,忙活著不同的作物。即使在華北平原,從北至南,便有“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和“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的差異。再往南,便是:“秋分放大田,寒露一掃光”,“秋分種山嶺,寒露種平川”,“寒露早、立冬遲,霜降種麥正當時”。

敬一丹|秋分:舒朗时节,快意秋分

順應時令的播種,對於麥子的品質特別重要。先時者,種得太早, 可能脆弱多病甚至不能成活。後時者,種得過晚,可能“薄色而美芒”, 只有麥芒長得漂亮,成為徒有“顏值”的麥子。

適時播種的麥子,梗長穗色深,麥粒二七成行,殼薄、粒紅、籽重,吃這樣的面,口感和營養俱佳,使人紅潤而壯實。甚至有“四時之氣不正,正五穀而已矣”這樣的說法,意思是:氣候縱然異常,但只要所吃的是得時生長的五穀即可。

“是故得時之稼,其嗅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睿智……身無苛殃”,似乎我們能否健康聰慧, 與五穀是否應時有很大的關聯。

敬一丹|秋分:舒朗时节,快意秋分

明代馮應京《月令廣義》中這樣評述:“(稻)將秀得雨,則堂肚大、穀穗長;秀實後得雨,則米粒圓、收數足。”正所謂:“麥秀風搖,稻秀雨澆。”

完全靠天吃飯的時代,什麼是好天氣?能予我溫飽的天氣便是好天氣,這是質樸而直白的天氣價值觀。

除了天氣,古人認為秋分、秋社的日期次序也與豐歉相關:“以秋分在社前,主年豐;秋分在社後,主歲歉。”收成多寡,年景好壞,不再是懸念,在秋分時節基本有了定論。

敬一丹|秋分:舒朗时节,快意秋分

對於南方而言,往往是“熱至秋分,冷至春分”。北方一些地區在秋分時節已見初霜,“秋分前後有風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裝”。

雲由濃到淡,草木由密到疏,少了繁花縟葉。“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天與地,都在做著減法,都開始變得簡約和靜謐。

疏朗時節,快意秋分。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