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曹操,揭祕三國狂歡背後的真相

1

歷史上人們是怎麼評價曹操的?

【三國時期】

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劉備評價曹操:“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

周瑜評價曹操:“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陳琳評價曹操:“操贅閹遺醜,本無令德,僄狡鋒俠,好亂樂禍。幕府董統鷹揚,埽夷凶逆,續遇董卓侵官暴國”

《曹瞞傳》評價曹操: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注:此書散佚,散見於後世作品引錄)

【魏晉南北朝】

《三國志(注)》評價曹操: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

裴松之寫過:“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三國志(注)》”

元稹評價曹操:“曹瞞篡亂從此始”——《董逃行》

陸機:“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辯亡論》

【隋唐】

唐玄宗常自比“阿瞞”。

唐太宗說曹操是: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劉知幾評價曹操:“罪百田常,禍千王莽。”——《史通·探賾》

【宋】

洪邁評價曹操:“曹操為漢鬼蜮,君子所不道”——《容齋隨筆》

司馬光評價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資治通鑑》

【明清】

王夫之評價曹操:“曹操父見殺而興兵報之,是也;阬殺男女數十萬人於泗水,徧屠城邑,則慘毒不仁,惡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術也,非道也。”——《讀通鑑論》

顧炎武評價曹賊:“孟德既有冀州,崇獎跅馳之士,觀其下令再三,至於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於是權詐迭進,奸逆萌生。”

【近現代】

李宗吾:“三國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長,全在心黑:他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又殺皇后皇子,悍然不顧,並且明目張膽地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心子之黑,真是達於極點了。——《厚黑學》”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易中天:曹操是可愛的奸雄,他的奸與雄統一於雄。

2

曹操一輩子幹了些什麼?年譜太細,咱們來點官方的瞅瞅:

曹操,155年出生,卒於220年3月15日,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曹操一生,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曹操是這樣一個人嗎?與其他正史一模一樣:你看不到歷史的暗流,當年環境如何還原?為何採取此類措施?曹操何所痛何所快?歷史一片靜寂,我們一概不知,恍惚置身漠漠真空。

3

歷史繁複在何處?

“周朝搞分封制,結果中央控制不了地方。

秦朝吸取教訓,搞郡縣制,權力高度集中,地方武裝非常薄弱,所以陳勝之流才得以長驅直入。

漢朝又吸取秦朝的教訓,大封宗親,結果七王之亂差點搞垮了大漢。後來出了個王莽,既不是諸侯,也不是將領,憑著太后的支持,一步步走上高位,最後取而代之。

……

歷史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生改變。”

這是煮酒一位兄弟的觀點(@何不一笑),哥哥覺得見解不俗,但不完全贊同。

要說三國,曹操是重點。

而要說曹操,就要看看春秋戰國到秦漢的這幾百年歷史。

正如今天的中國,晚清的喪鐘還懸在頭頂未絕,民國的粗淺還如昨夜戲院看戲。

秦用商鞅之法凡七代君王一百餘年,天下歸一,開啟兩千年之大一統格局。

然肇始之初,觀念轉變、國體構建、制度創新等系列具體建設,終非一日之事。

曹操之難,正如潤之之難,皆落墨此處。

以大一統之宏大進程來看三國,來看曹操,百謎皆破。

4

秦二世而亡,歷來說法不一。明面上的,無非是橫徵暴斂、律條嚴苛、胡亥昏庸(你仔細看,三條都是儒家的口氣)。

其實哥哥看來,都非關鍵。

當年經過七代君王強力推行變法,秦國毋庸置疑是上下一心,大一統那一套、法家那一套已有普遍社會基礎。

但是對於六國、對於天下來說,要消化秦國商鞅這一套,恐怕就不是一百年的事情了。

此乃其一,秦國模式如何複製到六國到天下,難。

其二,秦國模式帶有強烈的戰時色彩,大戰結束,天下初定,正所謂“可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具體一點,當年變革時最大的阻力就是老士族的阻撓,一個軍功定爵秩全部搞定;那現在天下已定,和平年代,又當如何?

秦始皇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他在幹啥?歷史的慣性,他還在徵百越。大片演多了,難免耍一下大牌。但歷史這根弦已經被他繃斷了。

郡縣制,你還得靠一批人治理郡縣吧?這個人第一需要有才能,第二還需要搞定地方上各種勢力。戰時還可以軍功選拔,OK,和平時代怎麼辦?結果大量人才都為士族所把持,寒族又搞不定地方的士族。在當時來看,幾乎無解。

更不用說陳涉這等連寒族都算不上的階層,如何出人頭地?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風乾物燥之時既有,陳涉就不再是那個憂鬱少年,熱血爆發而有千古一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如此種種,秦亡,根本乃亡於發展模式。或者說,他的使命也已完成,大一統的恢宏之篇,且待後人續寫。

5

商鞅可以大肆捕殺秦國士族,嬴政卻無法殺盡六國士族;商鞅渭河論法可以一次殺七百人,嬴政卻無法盡誅天下眾人。

你砍掉他的頭顱,頭顱內之思想卻無法即時砍掉。

始皇既沒,下棋的是漢室劉家。老劉家流氓起家,手腳活絡,頭腦賊亮。那就想轍唄。

一曰與民生息,大戰如大病,病後多吃老母雞,多吃少動,靠譜;

二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精神文明建設要搞好,治國如治水,理清溝渠,萬川入海無尺浪,聽著是比較靠譜的;

三曰進兩步退一步,和稀泥是必須的,那就妥協一點,搞搞分封制;搞幾天再來個推恩令……這個叫形勢比人強。

有攻有防,還有新思路,四百年江山定矣。

劉漢攪和的稀泥打開了大一統的缺口,還得後人來打補丁。

這是個超級補丁,要不也不需要秦國七代君王持續踐行。

在商鞅之後的五百年,秦興秦滅,漢興漢滅,黃巾軍的大浪衝過,曹孟德眼前只剩下一個遍地瘡痍的神州。

原本,他只是小官宦之家的一個調皮孩子。搞搞怪,曬曬萌,扮扮傻,發發呆,也就是他不乏樂趣的完整人生。

不管別人譏笑也好,鄙夷也罷,又有何干。

他不是戲子,情懷深藏,不為尋常世界綻放。

但,孟德真的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嗎?

解讀曹操,揭秘三國狂歡背後的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