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水癟子」病情分析及防治建議

河蟹“水癟子”病情分析及防治建議

“水癟子”是江浙一帶對河蟹肝胰腺壞死病的俗稱,病蟹最主要的特點是肝胰腺壞死。今年河蟹出現“水癟子”的河蟹比例之多,涉及範圍之廣(江蘇興化,高淳,蘇州,安徽,武漢等主要養殖區都有發生),數量之多,引發業界強烈反響。

一、“水癟子”的發病進程

發病是從6月底開始,有些蟹的肝胰腺少數發白,養殖戶稱花肝;隨著水溫的升高,逐漸發展為整個肝發白,腹腔有積水,附肢無肌肉,不吃食而死亡,甚至有的養殖戶整塘蟹死亡。

二、發病水體的水質特徵

經過現場調查,發病較嚴重的河蟹池的水質有2種情況,一種是前期水草特別好,水質很清,有的清澈見底,高溫後,特別在8月初,死亡率很高,白膏伴有腸炎、黑鰓,水腫;另一種是水質很濃,大量藍藻,這樣的池“水癟子”也很多,蟹的死亡量更高一些。

三、病因分析

事實上,“水癟子”以前我們稱之為“空腿病”不是今天或近兩年才發生的,自從人工養殖河蟹以來就一直存在。高溫季節有些河蟹的附肢內沒有肌肉、肝胰腺發白、水腫的蟹經常見到,但今年確實高於往年。

1、蟹種帶病原或種質下降是造成“水癟子”的源頭。

2、前期河蟹營養不均衡、體質下降是“水癟子”發生的最初原因。

3、投餵大量帶有弧菌等海水冰鮮魚是“水癟子”發生的導火線。

4、季節變化與高溫是“水癟子”發生的催化劑。

進口EM菌種--酵之源

酵之源是進口EM菌種,自己發酵,畝調水成本低至1元左右。酵之源是把光合細菌、乳酸菌群、酵母菌群、放線菌群、絲狀菌群等組合在同一狀態,這麼多的有益細菌形成了複雜而又穩定的微生態系統。

四、防治建議

腸道是人與任何動物(包括河蟹)最大的消化器官,近年來人們逐漸認識到腸道還是動物最大的免疫器官,腸道更是動物對應激響應的重要始動器官。投餵營養均衡的河蟹全人工飼料是河蟹健康的基礎;經常使用免疫增強劑、抗炎症抗體,維護腸道健康是河蟹長期健康的根本;控制好水草、水質是河蟹健康的保障。

改投餵冰鮮魚為全價顆粒飼料

隨著研究的深入,河蟹全價飼料的配方技術與加工技術日趨成熟,海大、天邦、正大等飼料旗艦企業的河蟹飼料完全滿足河蟹生長的營養需求,一些中型企業的飼料也能達到要求。

全程投餵人工飼料的養殖成功案例比比皆是,養出的河蟹規格有的大於用冰鮮魚投餵的河蟹,口感也是甜的,關鍵是健康,充分吸收營養了,口感自然是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