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延廣:一輩子說山東話,講山東故事

江丹/文

在當下這個忙碌的秋收時節,行走在田野鄉村,不難看到農忙的鄉親,他們手頭摘著花生,剝著玉米,身旁的收音機裡播放的或許正是劉延廣那地道的山東話和山東故事。山東評書一直是鄉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田間地頭,公益舞臺,電視熒屏,廣播電波,移動網絡……說書人喚醒鄉親們的耳朵,滋潤著大家夥兒的日子。

劉延廣已年近八十,回憶往事,依然如從前說書那樣,韻律鏗鏘,帶著一股勁兒。他一輩子說山東話,話山東人物,講山東故事,用山東評書這種曲藝方式介紹齊魯之地的風尚和人傑。

濟南曲山藝海中:延廣書場尤其熱鬧

劉延廣打小就愛跟著爺爺鑽說書園子,喜歡聽書,也喜歡說書。上小學那會兒,劉延廣一下課就坐在座位上說《岳飛傳》,引得全校的學生往他班裡跑,椅子上都站滿了人,有時候上課鈴都響了,老師得在門外站四五分鐘等人群散去。

當時劉延廣和兩個弟弟都正是上學的年紀,而父親工資微薄,家裡生活一度非常困難。劉延廣覺得,會說書是個本事,或許可以用來營生。逢休息天,他就去附近的村裡趕集說書掙錢。初中畢業後,家裡條件實在拮据,劉延廣決定正式“下海”。他租了幾十條凳子,就在濟南海晏門的城哨子上說書。劉延廣說得好,一晚上能掙四五塊錢。那時候,雞蛋兩分錢一個,豬肉四毛錢一斤。

早先的說書人,因為貧窮,大都沒有機會讀書識字,年輕的劉延廣算是裡面有文化的,不僅能聽書、看書,也能編書。在海晏門開場才七八個月,劉延廣就能說4部長書,捧場的人很快就多了起來。後來,他在濟南南門大街用木頭搭了一處簡易房,用檔板做牆圍起來,外頭刷上石灰,這就是“延廣書場”。

對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濟南曲山藝海還有印象的老人應該知道,彼時的南門一帶,說書場一個挨著一個,但是延廣書場尤其熱鬧。劉延廣回憶那時的景象,晚上六點半開書,六點就滿員了,連個插腳的地方都沒有。園裡站著兩三百人,園外站著兩三百人,後邊窗戶上還有幾十人,擠不進去的書迷把牆摳的淨是眼兒。劉延廣一拍木頭一張嘴開始說書,他的妻子開始斂錢,書說完了,錢才斂一半,因為人太多了,根本邁不動腿。劉延廣一晚上說六回半書,其中那半回是臨散場時送給大家夥兒的,不要錢。那時候劉延廣也不過二十二三歲,但是在濟南說書的行當裡,沒人拿他當小孩。


劉延廣:一輩子說山東話,講山東故事


曲藝生長最深厚的土壤:好東西都在農村

雖然是一種傳統曲藝形式,但山東評書的內容一直與時俱進。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劉延廣關了自己的書場,進了濟南市歷下區曲藝隊,開始說更符合時代氣象的新書,比如講述抗日故事的《橋隆飆》、《鐵道游擊隊》、《敵後武工隊》等。對於傳統書裡那些歷史人物如何揮刀舞劍、勒馬立槍,劉延廣早已經得心應手,但是盒子槍怎麼打,抗日英雄如何奮勇殺敵,為了表演得逼真形象,劉延廣得現學現琢磨。

那個時候,曲藝界倡導“說新唱新”。劉延廣的新書很受歡迎,從歷下區曲藝隊一路說到了濟南市曲藝團。不僅是濟南,幾乎整個山東都知道,劉延廣的新書說得好,尤其是那部公安類型的評書《燕子李三》,走到哪兒都滿場。《燕子李三》的文學原著是一部6萬字的小說《燕子李三落網記》,劉延廣把它改編成了一部近30萬字的評書。劉延廣的改編不是去書店裡買本書照著說,而是加上搜集的資料傳說,一個字一個字地重新寫。到了舞臺上,除了說,還要有動作表演。

臺上的出彩,正是來自臺下的功夫。為了生動表現將李三被抓、被審時的細節,劉延廣請教刑警隊員,學習他們將嫌犯摁倒在地的一招一式,甚至還專門去旁聽了一起案件審判。劉延廣想讓李三的故事更豐富,讓李三這個人物更加立體,他特意去了李三的老家禹城小李莊採訪,從鄉親們那裡聽來李三曾經的生活習性,他還找到當年緝捕李三的警察,瞭解李三被捕前後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除了《燕子李三》,劉延廣還改編了《鐵道游擊隊》、《偵查濟南府》等,部部都是滿堂彩。劉延廣曾經自己總結,他會改編,正是因為他會蒐集,特別是去農村蒐集。劉延廣說,好東西都在民間,好東西都在農村。特別是農村,無數的演義故事和魔幻神話在那裡口耳相傳,聽書是鄉親們農耕之餘的重要精神文化生活。劉延廣聽說哪個村裡有說書人,就跑去跟他交朋友,在他眼裡,有的農村說書人,一輩子可能就會說六回書,但卻靠這個養家餬口,那這六回書就了不得。農村有曲藝生長最深厚的土壤,不少曲藝品種就是從這裡走了出去,某種意義上說,劉延廣一開始就摸到了曲藝的源頭所在。

劉延廣和山東評書真正走向全國,也正是與農村有關。1983年,劉延廣參加了中國曲協在河南鄭州召開全國農村曲藝座談會,這次會議號召曲藝工作者面向農村,為廣大農民服務。劉延廣回憶當時的情景,小組發言,大家都願意聽他說山東話。他還作為全國說新書的代表人物,在大會上介紹創作經驗。劉延廣說,新書就得新說,得體驗生活。舊書也得新說,用今天的觀點去說歷史,評歷史,說中加評,夾敘夾議。長書得短說,把核挖出來,哪裡熱鬧說哪裡。在那次會議上,劉延廣表演了他改編創作的抗戰評書《虎口奪鹽》,一上臺,三句話,包袱就響了,臺下的觀眾裡有侯寶林、常香玉等全國的知名曲藝演員。

那次會議之後,中央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找到劉延廣錄製節目。藉著廣播電波和電視信號,更多中國農村和農民的文化生活裡響起了劉延廣表演的山東評書,聽到了山東話和山東故事。劉延廣的評書都是實實在在,查過歷史,講究書根,《隋唐演義》裡,李元霸的鐵錘重八百斤,眾人皆認為太誇張。劉延廣查資料,唐三宋四,原來唐朝三兩就是一斤,那時候的八百斤放到十兩一斤的今天合情合理。劉延廣喜歡說歷史英雄,說抗戰英雄,他喜歡那些英雄,除了說他們的故事,還藉此向聽眾說為人處事的道理。

1995年,中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中央電視臺聯合評定“中國評書、評話八大表演藝術家”,其中一位便是山東評書劉延廣。後來,這八大名家進中南海演出,劉延廣表演山東評書《義薄雲天》,說的是山東人如何愛交朋友。劉延廣曾獲得中國曲藝家協會建國60週年特殊貢獻藝術獎,還是首屆牡丹獎獲得者。他常常叮囑徒弟們,做藝人要有藝德,說書唱戲,弘揚主旋律,宣傳正能量。

劉延廣:一輩子說山東話,講山東故事

努力抓住聽眾的耳朵:演新段子,說新人物

劉延廣年紀漸漸大了,就連他的一些徒弟也慢慢到了退休的年齡,但山東評書從未退出鄉村文化的舞臺。劉延廣的徒弟劉娟介紹,山東評書不能丟了傳統,也不能落後於時代,他們演新段子,說新人物。

劉延廣:一輩子說山東話,講山東故事


傳統的山東評書裡,主角是英雄好漢;今天的山東評書裡,主角則是社會各行各業的先進楷模。前幾年,劉娟用山東評書講述山東農業領域的數十位科技領頭人,深受農民的喜愛。

劉娟記得,山東評書過去到農村的麥場上演出,聽書的鄉親們搬著馬紮子圍得裡三層外三層。如今,濟南市曲藝團一年公益下鄉表演50場,其中便有山東評書,到村裡,去鎮上,聽眾依然人山人海。山東評書迴響在鄉親們久遠的文化記憶裡,也活躍在他們當下生動的文化生活中。

劉延廣忘不了他最初在南門大街說書時的競爭壓力之大,形容那是“槍刀林子”。其實現在山東評書面臨的市場競爭壓力不亞於當年,除了其他傳統曲藝,還有電影電視劇、電子遊戲以及其他五花八門的電視和網絡綜藝。在一個娛樂生活無限豐富的時代,山東評書依然在努力抓住聽眾的耳朵,毫無畏懼地迎向市場化的各種挑戰。山東評書時常在濟南新的曲藝陣地明湖居、晨光茶社、“曲山藝海星樂匯”演出,它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它並非博物館裡不可觸碰的存在,它從未遠離鄉村和市井,它也從未被人們忘卻。

一代又一代說書人,不斷地為山東評書注入新的生命力,從古到今,乃至未來。


人物簡介

劉延廣,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曾任濟南市曲藝團團長,中國評書評話研究會副會長,為首屆牡丹獎獲得者,是中國文聯、中國曲藝界家協會、中央電視臺聯合評定“中國評書、評話八大表演藝術家”之一,還曾獲中國曲藝家協會建國60週年特殊貢獻藝術家獎。

其改編創作的山東評書作品《燕子李三》、《虎口奪鹽》、《偵察濟南府》等廣為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