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世界难题,成果应用于国防尖端装备,连美国名校为他改变原有规则

自1958年迁校来到西安,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成长为享誉国内外的院士,他早已经将西北大地看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有一个随身携带的碧绿色小茶杯,这个毫不起眼的小杯子,是当年交通大学迁校到西安时,他花几毛钱买的,一直使用至今。他就是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姚熹。

解决世界难题,成果应用于国防尖端装备,连美国名校为他改变原有规则

2007年初春,姚熹院士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领域专家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在他之前,我国只有茅以升、王淀佐、郑哲敏、宋健和徐匡迪5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人物介绍

解决世界难题,成果应用于国防尖端装备,连美国名校为他改变原有规则

姚熹, 1935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82年获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固态科学博士学位,1982~1983年在该校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陶瓷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为他改变规则

在著名的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有这样一条规定:所有的国际留学生参加入学考试时,必须要考查除母语之外的两门外语,直到1979年,它为了一个中国人改变了规则。

那是1979年底,姚熹带着自己编写的60万字的《无机电介质》来到了宾州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研究所的专家和老师全都为之惊叹不已,非常想让姚熹留下来从事电介质材料的研究,但是姚熹的外语底子相对薄弱,为此,学校专门为姚熹改变了规则:中文可以成为学校承认的留学生入学考试外语种类。就这样,中文成为了留学生考取宾州州立大学的一项重要项目,而姚熹成为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学校中文考试的出题人。

开辟不被重视的“荒芜之地”

姚熹所从事的电介质和电子陶瓷学术研究,无论从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工程的角度,都不是大学科领域中的主流,往往不被重视。1957年,年仅22岁的姚熹踏进这个不被看好的荒芜之地,从此,对铁电陶瓷的研究成为他一辈子的事业。

他用1年10个月的时间取得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固态科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获此专业学位用时最短的一位学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他的研究成果,成功解决了世界各国科学家们长期关注却一直未能解决的一个有关铁电陶瓷领域的难题。他也因此广受关注,被称赞为“最富有创造性的、极其勤奋的学者”。

解决世界难题,成果应用于国防尖端装备,连美国名校为他改变原有规则

1983年,他开启了为祖国科学事业呕心奋战的新征程,成为我国铁电陶瓷学科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军人,活跃在世界学术前沿。在功能陶瓷研究领域,他大胆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取得开拓性的成就;在透明电光陶瓷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了微畴与宏畴转变理论,为形成新的电子陶瓷材料及器件提供了理论基础,研发的产品已用于新型鱼雷声制导基阵、低频大功率声呐和战略武器脉冲电源等国防尖端装备研制。

掌握学术的话语权

说起已经出版的5卷《Journal Advanced Dielectrics(JAD)》期刊,以及影印出版的5本国外经典电解质书籍,西安交通大学国际电介质中心的教授、学者们掩饰不住自豪:“这可不是普通的刊物书籍,是亚洲同行在国际电介质领域的话语权!”

《JAD》期刊由姚熹院士发起创办,现已被多种检索数据库收录,是国际上唯一涵盖电介质所有研究领域的期刊。在此之前该领域话语权一直被欧美垄断,亚洲学者很难发声。

2009年8月,西安交大,第12届国际铁电学会议(IMF)暨第18届IEEE国际铁电应用会议(ISAF)在这里召开。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7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西安,参加这一电子材料和功能电介质领域最重要的会议,这是IMF和ISAF首次来到中国,也是它们首次联席召开。这次会议上,在姚熹院士的努力下,国际铁电学顾问委员会的中国代表从之前只有他一人增加到四位,大大提高了亚洲电子陶瓷行业的发言权。

“科学没有国界,我的使命就是不遗余力地推动铁电研究,在更大的区域内让电子陶瓷材料为世界造福,”姚熹院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牵头成立了亚洲铁电学联盟,帮助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科研发展,力推与俄罗斯、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国际合作,为电子陶瓷行业的发展鞠躬尽瘁。

欢迎选择西安交通大学深造,更多资讯请关注头条号:西安交通大学研招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