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前物色了两个人助建文帝削藩,可惜建文帝没用好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前物色了两个人助建文帝削藩,可惜建文帝没用好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后,为“家天下”之万年计,决定“众建诸侯,屏藩王室”。

他振振有词地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即从洪武三年到洪武十八年,其二十六人外加一个侄孙,全部封藩。

其中,一些藩王分封于北边军事要地,受命指挥边防大军,筑城屯田,习称“塞王”,如晋王、燕王、秦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安王等。

朱元璋这么做的目的,是让诸藩镇拱卫中央;但这些藩镇却给中央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朝中的有识之士如叶伯巨等辈,先后上书指出分封的弊端所在。

叶伯巨语重心长地说:“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忠言逆耳,朱元璋根本听不进,反而指责叶伯巨有意离间自己父子骨肉关系,将之下狱。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前物色了两个人助建文帝削藩,可惜建文帝没用好

叶伯巨不但预见了封藩的恶果,也预料到了自己的命运,上书前,颓然向家人交待身后事,后来果然身死狱中。

户部右侍郎卓敬为洪武二十一年榜眼及第,在明知叶伯巨下狱的情况下,心念国家和天下百姓,毅然上书劝谏,说:“陛下于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饰与太子埒,嫡庶相乱,尊卑无序,何以令天下?”

朱元璋在臣子们接二连三的劝谏下,已有所觉悟,承认说:“尔言是,朕虑未及此。”但他年事已高,有心无力。

身体越来越衰老的朱元璋对未来的帝国继承人朱允炆说:“朕以御虏付诸王,可令边尘不动,贻汝以安。”

经过叶伯巨、卓敬等人的闹腾,朱允炆已感到了削藩的紧迫性,反问爷爷说:“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元璋惶惑不知如何作答,反问道:“汝意何如?”

看着满头白发的爷爷,朱允炆心有不忍,只好用语开解说:“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朱元璋呆了好一会儿,只好点头说:“是也,无以易此矣。”

削藩二字说出来容易,操作起来却是无比艰难的。

朱允炆虽然知道要削藩,但如何削,心无定画。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前物色了两个人助建文帝削藩,可惜建文帝没用好

亲信黄子澄在东角门给朱允炆谋划全局,胸有成竹地说:“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

听了黄子澄的话,朱允炆长舒了一口气。

实际上,黄子澄不过是书生之见,所说全是纸上谈兵。

朱元璋屠戮功臣过后,朝廷为之一空。

饶是如此,朱元璋还是精挑细选了两个人为朱允炆保驾护航的。

其一为齐泰,另一为卓敬。

可惜的是,朱允炆对这两个人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削藩问题上,朱允炆主要问计于黄子澄。

朱元璋崩,朱允炆登位,龙椅尚未捂热,就巴巴地对黄子澄说:“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

黄子澄回答:“不敢忘”。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前物色了两个人助建文帝削藩,可惜建文帝没用好

黄子澄提供的方案是:“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齐泰大惊,立刻提出反对,主张首先擒燕。

但是,朱允炆只听黄子澄的。

事实上,卓敬还有更高明的办法。

他在给朱允炆上奏章分析说:“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可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

卓敬的主张是在不动兵刀的情况下,通过迁徙的方式来削弱藩王的势力。

应该说,这是一条“天下至计”。但朱允炆竟然茫然不觉。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前物色了两个人助建文帝削藩,可惜建文帝没用好

最终,靖难之役起,朱允炆被弄得人间蒸发,燕王朱棣即位。

朱棣捉获卓敬,指责他离间骨肉。

卓敬厉声曰:“惜先帝不用敬言耳!”

朱棣虽然愤怒,但怜惜他的才能,下令将之下狱,派人以管仲、魏征之事相劝。

卓敬流着泪说:“人臣委贽,有死无二。先皇帝曾无过举,一旦横行篡夺,恨不即死见故君地下,乃更欲臣我耶?”

朱棣还是不忍杀害。

朱棣的狗头军师姚广孝挑拨说:“敬言诚见用,上宁有今日。”

朱棣这才悻悻下令将卓敬处死,并灭其三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