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s_HeLlo
摄影出身的张导,对影片的色彩和构图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很多导演不敢满屏使用的色系,他却用的得心应手。比如红色和黄色。
无论是早期的《红高粱》还是在张艺谋开始商业化电影的转型之作《英雄》中,他都把自己对“红色”这一色彩的喜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他又把“黄色”用得滥。
除了张导,小编还没见过敢如此大胆配色的导演。因为这两种颜色,用得好,锦上添花,用不好,就是烂俗,这种大俗大雅的配色,是需要有一定的审美底气的。
再喜欢的色彩也有“审美疲劳”的时候,一辈子都喜欢艳丽色彩的张导,在自己68岁的时候,忽然放弃了自己最钟爱的色彩审美,转而“无色”,拍了一部黑白色调的《影》,真是应了那句话:物极必反。又或者是张导影像审美的一次返璞归真。
影视口碑榜
我认为解读张艺谋的一个关键是《英雄》这部电影。
拍完《我的父亲母亲》之后,1999年,他就接受了北京奥申委的邀请拍申奥宣传片。当时有朋友说这事儿可能出力不讨好,但最后他还是拍了。这里面肯定有自己的打算和权衡。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之前的付出,开始起作用了。差的可能是临门一脚。
转过年来的2002年,《英雄》公映,这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国产“大片”。当时全球票房近两亿,美金。更重要的是,财富之外,这部电影向东西方的观众,展现出张艺谋的能力,特别是对“宏大叙事”的把握。
这里不得不提到巩俐和张伟平。
巩俐在1995年跟人结婚了。没有了这块招牌,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海外片商削减了电影预算,拍《有话好好说》时,原本2600万元的投资缩水到了1000万元。
这时候,张伟平出现了。
张伟平提出要投资拍《有话好好说》。而且这部电影的海外发行曾经找过江志强。江是 中国大片的推手之一。但当年他看了《有话好好说》后,什么也没说,就没了下文。
直到多年后张拿着《英雄》又找到他,江马上抓住了机会,因为,这样的电影才能挣大钱。
《英雄》开始只有几千万预算。江志强坚持用顶级明星,把预算搞到了2.5亿。国产大片的帷幕,这时候才真正开始拉开。当然,没有那些顶级明星,《英雄》的风格还是那样。但在明星的加盟和宣传的造势下,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
江志强曾经说,《英雄》不是拍给大陆观众的。他的意思是电影市场在海外,但对张艺谋来说,这话有另一种解释。就是他在《英雄》里对整齐、宏大的把握,最大范围地让中国人看到了。
在《英雄》的宏大叙事之后,《十面埋伏》美妙而精致,《满城尽带黄金甲》把各种元素融合到了一起。这一些,说白了都是奥运会开幕式的元素啊。
这个时候,张去导演奥运开幕式,并让人相信他能做好,都是顺理成章的了。
这个过程肯定不能说是“阴谋”,但期间的心态,谁敢说没有呢?
了不迪
大概在一年前,张艺谋正准备用《长城》为自己的商业片再创高峰。
《长城》的明星阵容让粉丝肝颤。马特·达蒙、威廉·达福等主攻西方市场,刘德华张涵予鹿晗他们主攻中国市场,老中青三代偶像阵容,摆明要做合家欢套餐。
然而,这部号称全中国有史以来最贵的电影,投资1.5亿美元。影片公映首日,只斩获5000万票房。
根据《好莱坞报道》称,由张艺谋拍摄的魔幻巨制《长城》预计亏损达7500万美元。
鸡毛怼达蒙只是一个玩笑: 《长城》的票房没有在美国掀起多大水花,但却作为一个笑梗登上了奥斯卡颁奖典礼。
通过《长城》的阵容,我们看到他依旧是国内备受资本追逐的大导演。
通过《长城》的票房,我们似乎看到张艺谋的性价似乎比并不高。
不可否认,张艺谋很可能是最忙的国产导演。电影等着他拍,奥运开幕式要他执导,城市印象系列等着他做,家里的几个娃等他养。
这厢《长城》公映,那厢开办张艺谋艺术学院,自然要拜谒毛泽东像。
受资本追逐,同时受官方认可,张艺谋是大导演,也被成为张国师。
如果在四十年前,有人对张艺谋说,他能成为最知名的中国导演。他肯定会以为你开玩笑。
当年的张艺谋只是普通的纺织厂工人。他当时最大的愿望,有一部照相机。为此,他攒了三年钱,加上卖血,买了一台。相机价格186块6。
那是1974年,张艺谋24岁。他的父亲张秉钧,曾是黄埔军校的军需官,国民党党员。多年之后,总有媒体用显赫的家庭背景来介绍张艺谋。事实上,正是这种家庭背景,让张艺谋自卑不已。
低端人口张艺谋比出身不错的陈凯歌更懂得把握命运。他努力通过求学改变命运,用一台摄影机加天分就成为摄影师,一转成为导演。
赤裸裸地成功逆袭典范。
他的成绩单在八九十年代都是光彩夺目的。
《红高粱》,中国第一部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菊豆》,第一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中国电影。《秋菊打官司》,让巩俐第一次拿到威尼斯影后……
还有,他用《活着》让葛优成为戛纳影帝,比梁朝伟还早五六年。
然而,《活着》因为政治影响,让张艺谋的艺术生命险些死掉。
《活着》被禁,张艺谋公开表示,作为一个导演,你的作品中国人长期看不到,是很失落的。他不能接受这情况,再不能碰敏感题材了。
这是张艺谋一个极其重要的创作分水岭,也是他日后成为商业片大导的重要契机。
另外,张艺谋的作品还有个特别重要的特点,他的电影文本相当依赖小说作品。
张艺谋对于摄影有很高的天分,但是编剧能力稍逊,改编小说能够弥补他在编剧方面的不足 。
比如说,前两年的《归来》,就是改编自严歌苓的《陆犯焉识》,让很多人看到,张艺谋回来了。
《长城》没有成熟的文本,豆瓣评分4.9。
这是个观察张艺谋作品的角度。大家可以自行对比一下,只有成熟的小说文本为张艺谋的电影保驾护航,他的作品总不会难看。
以上。
尘飞扬916
我对文艺及电影沒有一点研究,更不敢对名牌大导妄加评论,只想说点实际感觉,很早起就看了张导的电影,很好!只是越到后來越是看不懂了,不知是自已没与时俱进,还是电影事业飞速发展,如今干脆不看了!也省心了。
小猫胡子103240101
2月25日,2018年冬奥会闭幕式在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举行,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北京8分钟”文艺表演以科技与未来之美为主题,将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的时代风貌和大国气质,不但为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更再次为中国人长了脸。
许多影迷可能不知道的是,今年是张艺谋导演从影40周年,自1978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他已不知不觉在电影行业干了40年,在这40年里,他执导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奖无数—— 3次提名奥斯卡、5次提名金球奖;6次提名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次获奖;6次提名柏林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次获奖;5次提名戛纳国际电影节,其中有2次获奖;更别提金鸡奖、百花奖、金像奖等国内知名奖项了。
张艺谋是中国第一位A级国际电影节影帝,也是第一位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都获得过最高奖项的导演,他执导的《菊豆》是国内第一部被提名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而《英雄》则是第一部杀入美国电影市场并夺得票房冠军的中国电影,转型后,他的商业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不仅四次夺得年度华语片票房冠军,更两次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毫不夸张的说,张艺谋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已经27岁的张艺谋虽然早已过了规定考试的年纪,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把自己的摄影作品寄给了当时的教育部长,最终破格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学习摄影专业。
1984年,张艺谋担任电影《一个和八个》摄影师,获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与以往电影有很大的不同,张艺谋作为该片的摄影师,自然也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此后,他又先后在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黄土地》《大阅兵》中担任摄影师,获得了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等多个奖项。
1986年,张艺谋应导演吴天明邀请出演了剧情片《老井》,并凭借本色朴实的表演获得了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从而成为中国首位国际A类电影节影帝。此外,他还凭借该片拿下了1988年金鸡奖和百花奖的影帝。
1988年,张艺谋执导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并开始了对于电影艺术的初步探索。影片中,他十分大胆地运用红色色调将前后两段完全割裂开的故事情节衔接起来,完美地展现了主人公的热血与激情。该片最终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首部处女作就能获此殊荣,可见张艺谋导演在电影行业领域所展现出的绝佳天赋。
1990年,张艺谋又凭借影片《菊豆》提名第4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并获得了首届路易斯•布努力埃尔特别奖等诸多重要国际奖项,该片还成功入围了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从而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电影作品。
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再次入围奥斯卡金像奖,并在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中获得了银狮奖和女性题材电影奖,影片同样注重色彩的形式感,象征意味十分浓厚,通过运用灯笼这一意象,暗示出了女主角颂莲逐步走向绝望的人生。
《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等张艺谋早期作品都充斥着中原文化特有的豪气,这可能跟他本身就是个陕西汉子有很大的关系,通过象征性手法,张艺谋对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向观众们传达了我们民族文化中“骨子里”的东西。
1992年,张艺谋开始尝试半纪录片式的影片风格,《秋菊打官司》就是其中一部,影片以小人物为视角,讲述了一件荒诞而辛酸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原貌。该片上映后在国内外广受好评,不但获得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还获得了4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而该片主演巩俐也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994年,张艺谋又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拍摄了另一部黑色幽默片《活着》,影片用质朴无华的镜头传递出了极具张力的故事,在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包揽了评委会大奖、人道精神奖以及最佳男演员奖三大奖项,并入围了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该片至今仍被许多业内人士评选为张艺谋最为优秀的一部作品。
1998年,张艺谋完全采用非职业演员拍摄了另一部纪录片式风格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反映了中国农村的教育现状。该片获得了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2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并在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了最高奖项——最佳影片金狮奖。
2002年,是张艺谋电影事业转型的重要一年,影片《英雄》开启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大片时代,自此之后,砸投资、拼明星、狂宣传开始成为业内一种常规的商业操作模式。
电影《英雄》斥资3000万美元,在国内的票房高达2.5亿人民币,是当年投资最高的中国电影,也是国内首部票房过亿的电影。2004年,该片在北美地区上映,连续两周都夺得了北美票房冠军,成为中国影史上唯一一部获得北美票房周冠军的电影作品。
当时,国外媒体都将《英雄》视为神作,《纽约时报》对电影大肆赞扬,称“该电影经典得就像中国的《红楼梦》,也是奥斯卡的无冕之王”。在时代周刊评选的“2004年全球十佳电影”中,该片更荣登榜单第一,成就了华语电影首次问榜登顶的神话。
与以往电影不同,《英雄》中运用了“意念决斗”等大量暗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导演充分发挥了自己“纯粹的艺术想象”,通过多视角、分段式的叙事手法和大胆的色彩运用,将影片中融入了“非理性的诗意”。影片中,不论是武打场面还是有关死亡的镜头,都如同艺术一般美轮美奂。尤其是秦军攻打赵国那段,赵国人面对万剑袭来仍无动于衷,使国外观众对此颇感震惊,透过张艺谋所要传达的电影艺术,外国人终于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之后,张艺谋在商业大片的制作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十面埋伏》提名了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则入围了奥斯卡最佳服装奖,并获得了第33届“土星奖”最佳服装设计奖。这些享誉国际的影片都在中国文化输出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凭借在电影行业的颇高造诣,张艺谋在国际上享誉盛名,2007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曾邀请他担任第64届评委会主席,此前,他也曾担任第18届东京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和第47届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08年,张艺谋成功执导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获得了国内外高度赞誉,并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年度人物提名。为了将中国最好的面貌展示给世界,张艺谋的敬业态度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在开会,大大小小的会议开了不下两千次,只要不到最后一刻,他都会对方案作出不断修改,甚至每天就吃一顿饭,简直可以用废寝忘食形容。这种尽善尽美的工匠精神获得了所有工作人员的尊重。
事实上,这种“拼了命”式的工作劲头是张艺谋导演的常态,据说,他一年中几乎每天都只睡2-3个小时,表也被调快了半个小时。拍摄电影《活着》的时候,每天完工后,张艺谋都会把相关工作人员留下继续讨论剧情,经常一聊就聊到深夜。他自己修改剧本到凌晨也是很正常的事。
对待电影镜头,张艺谋导演更是精益求精,据《山楂树之恋》剧组里一个演次要角色的演员说,他当时每场戏大概都要拍上五十遍。
2016年,电影《长城》在真正意义上开创了中美合拍片的新纪元,这部耗资1.5亿美元的电影,制作团队也是强大到“史无前例”,总共有来自37个国家的1300多人,其中光群演就有500多个,翻译也有几十名。作为张艺谋电影事业中“全球大片”的新起点,《长城》充分展现了他的野心,虽然该部影片也遭到了国内部分观众的质疑,但它在中国影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是不能抹杀的。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在行业里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名“旗手”,他渴望变革,也在不断尝试变革。当一个人总是走在别人之前,作出别人还无法想到的事情时,他的每一次创新举动难免都会招致非议。
就像当初《英雄》上映,很多人都觉得它“形式大于内容”,可即便如此,十几年后的今天,又有哪部电影能够在形式上与《英雄》媲美呢?更何况,《英雄》是一部风格类型完全不同电影,我们无法拿别的电影的标准去评价它,就像我们不能以小说的标准去评价一首诗一样。
张艺谋曾在一次访谈里谈到,从《英雄》开始,他的很多电影都无法让国内观众满意,其中很大的原因可能就因为他是张艺谋。确实,观众对大导演的期待自然会更高些,对于张艺谋导演,我们时常拿《活着》这样的电影作为标杆来要求他。
导演也是人,他无法满足所有人,也无法保证一生之中部部作品都能保持同一种风格和高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张艺谋导演从来没有因为非议而停止自己对于电影事业的追求,现如今,已经68岁的他还在不断尝试新的东西,单凭这一点,他就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猫眼电影
张艺谋 中国电影国师级的人物。
虽然这几年他的电影不太被观众所接受,但丝毫不影响他大师级的导演地位。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的旗帜性人物,从农民到工人,再到被电影学院破格录取成为一名摄影师,他的电影导演生涯可谓丰富。其代表作《红高粱》《活着》《我的父亲母亲》获奖无数,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导演的地位,以及他的电影风格。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进入商业大片时代的序幕,大格局、大阵容、大制作,在当年电影《英雄》可谓家喻户晓,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电影才有了商业大片的概念。
200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由张艺谋导演执导,即使现在想这个问题,有且仅有张艺谋一人能担此重任,一是他的国际知名度,二是他在中国导演界的地位。从2008到2018年,从北京奥运会,到平昌冬奥会北京精彩的8分钟表演,相信2022年北京冬奥运的开幕式总导演也肯定会是张艺谋。试想,有哪一位导演能承受的住如此大任,只有国师张艺谋。
大制作大投资国际阵容的《长城》票房和口碑都不如预期,有的人说68岁的张艺谋老了,但笔者并不认同,可能有些观众不懂张艺谋,导演的最新电影《影》已经提上日程,这一次,张艺谋导演又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一部电影作品呢?相信无数观众依然会很期待。
希望张艺谋导演依旧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因为,他是国师。
小马发光
觉得张艺谋很少有广告并不是为了钱,你看别人在拍电影争钱,他在为国家作贡献搞大型奥运会能争几个钱想想,只是有些人不从正面了解而是为了人家的生活说的一无是处,他是为艺术而努力的人吧。
彩霞147648136
以上为本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果觉得还行,请留下你们的贵手赞一个,谢谢。
爱在心里
张艺谋对艺术的虔诚追求,对艺术的领悟和创造力,可说是天才加努力的结果。一个未经证实的笑话说:文革期间,张父被下放至陕南山区劳动锻炼,张艺谋假期去看望父亲,当地农村在一条小河上修了一座可供马车通过的水泥石桥。桥不过一二十米长,但村民感觉非常宏伟。山溪,小桥,引起张艺谋的兴趣,端起照相机拍了一两张照片。村民发现有人对着他们的大桥拍照,怀疑是敌特想搞破坏,便将张导扣押了。后经一些周折,才证明了张导的身份,而获解放。就在那样一种环境下,张导已在积累摄影技能。他应该成功!
扈人
其实沒啥好说的,一切都是时代的产物。大浪淘沙,泥沙俱下,需时日才能
澄清。物欲横流,立得住才算英豪。三十多年来,早先称文艺圈,自然文化艺术占主导,娱乐只是表象,通过表象反映出社会真善美,假丑恶,这本是文艺的社会的责任担当。曾几何时,冒出个娱乐圈之后,一切都变了,真善美逐渐沉沦了,假丑恶的东西大行其道!被一些脑残粉们追上了天,这便是当下的现状。如果说这是娱乐圈惹的祸实不为过!当然被当作正派的文艺圈也是乱象丛生,这一切自然是钱的本能造成的!当然要说到张艺谋了,某以为他当属于文艺圈的,虽然也有些蜚闻,有过超生被罚的事,仍不失一位搞艺术的大家,与赵本山之流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