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當你在和同伴爭論吃素or不吃素的話題時,你以為你是很嚴肅的,可是這個時候,

化學“呵呵”了。因為它把一切變得面目全非,讓我們兩敗俱傷。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於是這裡有一個常見的對話:

素食者:肉蛋奶裡面有抗生素混合激素......

雜食者:蔬菜水果裡面也有農藥化肥除草劑啊......

從食物鏈角度來看,化學農業給予土地的毒素,以及環境汙染帶給海洋的毒素,都會由底層到高層逐級放大和富集,於是,頂端生物成為了所有毒素的濃縮器。

所以,選擇吃素,依然是一次明智的減法。但是,認清食物和食品的邊界,是素食者和雜食者共同的功課,也是在現代食物鏈中努力生存的必修課。

不然,你可能習慣看配料表,但是讀不出包裝上根本不寫的隱患;或者,你可能沒吃肉,但是你吃的也不是植物…...而是“曾經是植物”的人造食物。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01

“曾經是植物”而已

在“界門綱目”中不存在,在食品包裝上不標識,卻已經浸泡了我們的生活,它就是——人造食物

如果要寫一部《人造食物史》,第一位登場的大人物就是植物黃油(人造黃油),它是最早進入現代食物鏈的合成食物。

今天的你肯定會說:“我是拒絕反式脂肪的!” 但是如果退回到“脂肪假說”的年代(20世紀50年代),以當時大部分人的認知,你會像其它人一樣歡迎這個“新人”,因為它被食品製造商包裝成了“不含膽固醇和飽和脂肪”的樣子!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可是人造黃油比黃油本身更復雜:

植物油(部分氫化)、單、雙甘油脂肪酸酯、大豆磷脂、山梨酸鉀、檸檬酸、食用香料、β-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D……

如果植物能說話,它們會說:為什麼叫“植物黃油”?!這簡直是冤枉我們!

對啊,這樣的食品,只能叫做:曾經是植物。

所以還是叫做“人造黃油”更貼切。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確切地說,從植物油脂離開種子的那一刻,它就不再是植物本身了。不是矯情,因為這個時候,它失去了保護外殼和抗氧化物質變成孤軍奮戰,相反地,卻因為“極易氧化”的理由被添加人造防腐劑……並使配料表越來越長……

任何取材於自然資源,但是以長期保存和長途運輸為目的,加入原本沒有的成分、使天然成分發生變化、讓原來食物不再完整的都是假食物,它們可能有一些暫時的好處,但更重要的是具有長遠代價。

你見過長滿水果糖的森林嗎?森林說:“我長不出來”。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02

營養素的總和不等於食物

人造食物和營養補充劑總讓你覺得“有道理”,因為它們沿襲了一個深深的套路:營養素的總和等於食物

BUT,這個前提是錯誤的。

這個錯誤的思維慣性來源於早期營養主義。現代營養學之父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曾經用3種營養素來解釋食物,並用N、P、K三種元素來解釋土壤的生命力,重視已知營養素和宏量營養素,忽視了未知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並把蛋白質推向了極高的地位。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這樣的思維方式主導了西方營養學數十年,為之後大量生產廉價肉蛋奶和大規模依賴化肥埋下了意識形態的種子。

去掉一些影響保質期的天然成分,再增加一些工藝中失去的人工營養,一個“看起來合理”的食物就誕生了。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每個時代都有人們非常重視的王牌營養素,過去是蛋白質崇拜,後來是維生素、膳食纖維、Omega-3、酵素、抗氧化物質……彷彿“營養”的含義是由幾個營養素來擔當的,而不是它們的存在方式——天然食物和傳統飲食結構。

而且,我們從來不去想,這些我們突然重視起來的營養素,是怎樣在現代餐桌上消失的?你也會在這種撲朔迷離的現代食物鏈中迷失,不斷為新的食物花錢,因為你不明白一個道理:營養素的總和不等於食物本身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產業利益是其中一個原因。鈔票屬於那些把β-胡蘿蔔素裝進瓶子裡的人,不屬於從地裡挖胡蘿蔔的人。

前者甚至願意支付高額的研發經費給食品與營養實驗室,為了突出β-胡蘿蔔素的好處(而不是胡蘿蔔的好處)花錢。事實上,大部分這樣的實驗都是基於蔬菜本身進行的,可是結果卻被寫成單一營養素的價值。當我們拿著一個胡蘿蔔吃它的β-胡蘿蔔素時,同時吃下的是已知的430多種植化素,以及未知的很多很多。

一根小胡蘿蔔就像一個宇宙啊。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當然還有我們自身的原因。我們是不是總想把吃飯這件頭等重要的事情簡化又簡化?從中醫角度來看,營養是食物經過脾胃的運化變成氣血輸送到全身,滋養身心的過程。

換句話說,基因決定了我們的身體具有對食物分析、判斷以及分配營養的能力,而不是在入口之前就進行拆分和組合!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營養素藥片建議和正餐一起吃下的原因,這樣就可騙過腸胃,當做食物一起吸收。但其越實越來多的人發現:

單獨提純的營養素,其實是短時間有效,長時間無效。

仿真食物會高速發展,但永遠無法替代真實食物。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03

“允許範圍內”安全嗎?

“ FDA認證”安全嗎?

安全?是暫時的,以及相對的。

或者說,今天安全不代表明天安全,別人沒事不代表你沒事。

我拿DRIs舉例說明我的看法。DRIs是什麼?《每日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它包含4項內容,因為太枯燥了,我做了個圖來說明它們的關係: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有沒有感覺非常“模糊”呢……

為什麼DRIs要由4項內容來組成呢?嚴謹只是表象,本質問題是:很多營養素“證據不足”“尚無定論”。比如說,在這4個定義裡有這樣的描述:“達到RNI也會有2%-3%的人缺乏”、“使用AI時要特別小心”以及“沒有UL值也不代表過多攝入沒有潛在危險”……

我對DRIs沒有意見,我想說的是:天然營養素尚且無法定論,那麼人造化合物從哪兒來的統一標準呢?

人造化合物像DRIs一樣分人群擬定嗎?NO.

不同個體代謝化學物質的能力一樣嗎?NO.

統一標準知道你一天中吃了多少種加工食品嗎?NO.

我國已批准的添加劑有2000多種,我不知道它們是否都經過了安全測試。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2000多種人工化合物之間的協同作用一定沒有經過測試。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因為客觀地講:這不現實。(就像《三塊廣告牌》中的女主希望警察把全美男孩的DNA都記錄一遍用於甄別嫌疑犯。警察說:這不可能。)可是,我們總說天然營養素可以發生協同作用,毒素當然一樣可以發生協同作用。把2000種化合物排列組合一遍,將發生多大規模的重組毒性呢?

如果有人跟你科普:“符合國家標準的食品添加劑是無害的。”那你問問他,願意不願意每天都吃方便麵,或者一天喝8種飲料。他的回(拒)答(絕)一定在告訴你:積累下去就未必安全了……所謂的標準,只是暫時安全。何況,安全不等於健康。何必拿自己開玩笑呢?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如果有人跟你說:“如果沒有防腐劑,食物怎樣抑菌防腐啊?”你就毫不猶豫地告訴他:“你本來就不應該吃不會腐敗的食物!”

在有文字歷史的記載中,我們的祖先一直用自然方法保存食物:用糖保存水果、用醋做泡菜、用鹽漬和風乾方法延長魚和肉的保質期,用香料和草藥抗菌……這些方法都可以為我們提供足夠的食物儲備。只有在食品工業化之後,我們才對食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並用化學方法實現。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FDA認證的問題早就想不客氣了。因為身邊很多朋友都拿FDA認證當作買進口食品的依據。

你覺得FDA可以決定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嗎?你太天真了。

對了,2015年,FDA終於宣佈了一個計劃:對幾乎所有加工食品禁用反式脂肪。終於啊,而且只是個計劃。反式脂肪的危害已經被發現幾十年了,你我早就抵制。但是在2015年6月之前,反式脂肪在FDA的眼皮下仍然保有GRAS狀態(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即“一般認為安全”!

你一定不知道這個GRAS標準是由誰來決定的,哈哈,不是FDA,不是研究機構,是廠商。食品生產者可以自行決定他們的產品對大眾是否安全,多麼任性。

更任性的是,他們不需要向FDA報告。不過,還有一些食品公司在使用新的添加物時“願意”向FDA報告:

資料顯示,在1997-2012年自願送資料到FDA做GRAS安全鑑定的公司中:22.4%由食品公司自己聘請的人員所做;13.3%由自己挑選的公司僱人來做;64.3%出自專門小組,而專門小組是由公司業者指定的。我把這3個數字相加起來,得到的是100%。

關於FDA黑幕的確切文獻資料多得很,我不需要一一列舉。

我建議你不要做一個迷信權威的人,因為迷信權威的本質是你的大腦懶於花時間思考,希望有人為你指個明路。但是,別人的經驗,不能代替你的思考。

不要等某些添加物列入一級致癌物之後才開始警惕它們,提前思考比什麼都好,畢竟等待政府或者權威機構認定,總是漫長而滯後的。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每年,至少有上百種新的添加劑進入到食品製造業

我想說:你試圖記住它們的速度,絕對趕不上它們被髮明的速度;安全監測的速度,也同樣趕不上它們的研發速度。

所以,我用下面6種食品(或者成分)告訴你6項原則。幫助你加深食物與食品的邊界感。不需要你死記硬背,但需要舉一反三,遠離同類危害。

1/可樂中的磷酸:加速衰老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我就很愛喝可樂,在知道可樂含糖量很高之後也喝(偶爾)。看來糖分不是我最怕的?哈哈。

直到我瞭解了可樂配料表中的一個成分:磷酸

我發現很少有人會看可樂的配料表。理由估計是:從小就喝啊,所有人都喝啊……

可樂的顏色在飲料界中簡直最酷——黑得發紅,紅得發黑。這其實是磷酸的功勞,如果沒有磷酸,可樂的專利深色糖漿讓人看了並沒有喝下去的興趣。磷酸不只是可樂專屬的添加劑,因為它可以給食物保鮮、增加色彩,為飲料增加酸味。

“你缺磷嗎?”——我知道肯定沒人問過你。(人體需要的礦物質之一)因為磷元素不僅不容易缺乏,而且極易過量。

血液中過量的磷 = 破壞血管+加速老化+骨質流失

(過量的)磷從哪兒吃來的?

素食者= 植物 + 加工食品

雜食者= 動物 + 植物 + 加工食品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你看,吃肉的朋友更加可能“高磷飲食”,天然肉類中的磷大約3/4可以被血液吸收。純植物飲食不僅不會讓血液中的磷濃度升高,還可以降低。原因是:植物中的磷以植酸形式存在,吸收率只有不到1/2。

那麼加工食品中的磷酸鹽添加劑吸收率是多少?答案是接近100%。

你看懂了嗎?頭號敵人是加工食品中的磷!請問素食者,你的飲食結構中磷元素超標嗎?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對策來了:

  • 看配料表:磷酸鹽、焦磷酸鹽、三聚磷酸鈉都PASS

  • 生鮮肉是最大的坑(歐洲已禁止添加磷酸鹽),總之……少吃吧!

  • 下次喝可樂的時候,記得問問你的動脈樂意不樂意?還有腎臟。

2/脫因咖啡:過程致癌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咖啡本身是不能非黑即白的,但是脫因咖啡我還是要黑一下下的。

就我所知:咖啡對肝好(預防肝臟發炎),對便秘好(對便便有衝擊力);但是,它對神經系統不好(造成依賴)。食物沒有絕對的好,只有相對的好,所以喝不喝自己選擇嘛。可是,脫因咖啡是什麼鬼?反正是對咖啡做了手腳的。

有時候我們光知道“脫這脫那”了是不夠的,你應該產生疑問:怎麼脫掉的?

首先,脫掉咖啡因的咖啡豆比完整的豆子更容易腐敗,腐敗的咖啡豆和穀物一樣會滋生黃麴黴菌。你看,不完整的食物總脆弱。

然後,你想啊,食物都是有機組織,你想拿走其中一種成分很容易嗎?通常都會用到有機溶劑,比如1903年的時候德國人發明了用有機苯(1類致癌物)的方法,幸好淘汰了,現在很多品牌用的是氯甲烷(3類致癌物,可能致癌物)。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你要知道,食品工藝中用到的化學品不要求寫到配料表中

原因可能是過程殘留可以被忽略,但是,殘留是肯定有的。在各種脫咖啡因飲料中調查得知氯甲烷的殘留濃度大約是1ppm(ppm是濃度單位,摺合1/100000)。和添加劑同樣的道理,你願意積累嗎?

當然,現在有了更自然的方法:比如乙酸乙酯(也有低毒性)、二氧化碳或者水。

不過,咖啡業內人士表示,氯甲烷的優勢是不會影響咖啡的風味!水洗法對咖啡味道影響較大,因為會連帶損失水溶性的植化素。所以,仍然是氯甲烷“贏了”!

對策來了:

  • 重點是:“脫這”“去那”的不要喝,總會遭遇化學溶劑嘛

  • 擔心咖啡因干擾鐵質吸收,不如換成一杯橙汁,即刻提高3-6倍吸收率

  • 不存在零咖啡因的decaf,可以選天然低因的豆子,或者讓高級咖啡師用手藝搞定(我詢問了一個曾經開咖啡館的朋友,告訴了我怎樣製作低咖啡因的法子,但對小白的我來說,我掌控不了,哈哈)

  • 或者選有機脫因咖啡(採用二氧化碳或反覆水洗)

  • 有誠意戒掉咖啡(因)的,推薦薑茶/路易波士茶

3/分離蛋白:大豆本人也看不懂了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大豆分離蛋白?嗯……大豆說:我不認識。

不認識的就別吃。

有意思的是我其實在阿里巴巴平臺發現了大豆分離蛋白的貨源,從而瞭解了行業:

我得出2個結論:

首先,大豆分離蛋白不是為了給你補充蛋白質(就是蛋白粉)而生的,它是一個相當大的產業(美國最先研究,在上世紀70年代技術已經成熟),也是非常廉價的食品加工原料和食品添加劑……

其次,大豆分離蛋白在食品添加劑圈子裡可謂“大腕兒”,它同時具有乳化性/水合性/吸油性/凝膠性/發泡性/結膜性等很多本事……

所以,它會出現在(通常以注射的形式):火鍋丸、火腿腸、甜不辣、骨肉相連、麥樂雞、午餐肉、魚糜製品、湯、飲料、奶製品、麵包中…….還有:素肉(仿葷)。記得前面說的“吸油性”嗎?大豆分離蛋白的吸油率達154%,也就是說,用大豆分離蛋白做成的仿葷肉,想少吃油很難。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這些低成本的食品工業原料無法保證大豆的來源是否非轉基因,分離蛋白的工藝也是極其複雜的,會多次使用化學溶劑浸出和分離,浸出的豆粕變成動物的飼料……

從全食物的角度來考慮,雖然說蛋白質是大豆自己身上的,但是單獨提純出來的成分,通常都會造成身體過度吸收,大豆蛋白的吸收過量會給肝腎造成代謝負擔。所以各種蛋白粉只適合短期補給(比如大病初癒),並不適合長期食用。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何況,大豆裡面最出名的角兒不是蛋白質呢,是大豆異黃酮:這種天然植物雌激素在我們體內可以充當2種職責,抗雌激素作用(降低乳癌風險)以及親雌激素作用(緩解更年期症狀),這和只能夠單向作用動物雌激素完全不同(增加乳癌風險)。

所以,吃大豆就吃完整的吧,讓好處疊加起來!

對策來了:

  • 各種來源的分離蛋白都不要多吃,肝腎不喜歡。

  • 完整的食物成分一般寫的是:大豆、豆奶、或者大豆粉,叫做“蛋白”就可能提純了。

  • 物理方法得到的大豆纖維/大豆拉絲蛋白不屬於精加工,會在素香松裡出現,有纖維感,保留比較完整。

  • 豆乳冰激凌不是用完整大豆做的,是用大豆分離蛋白代替脫脂奶粉,或者用去纖維的大豆。

  • 我以前會用1勺大豆胜肽加入精力湯,讓植物奶昔更濃稠,“胜肽”是臺灣叫法,大陸後來不允許,只能叫做“大豆蛋白粉”,不是很準確,它其實是分子比蛋白質還要小的多肽,屬於營養補充劑,少用可以,也不要依賴。

  • 宮保杏鮑菇這種不算仿葷,往往和肉名一樣的多是仿葷,最好不吃。

4/100%果汁:糖的另一種形式

很多人會被“100%”騙到,坦白地說,你覺得瓶裝100%果汁和鮮榨果汁味道一樣嗎?

絕對不一樣。顏色豔麗,味道hou甜。

你知道嗎?預包裝果汁的誕生不是水果商的主意,是甜味劑開發者和食品公司!

業內人士把100%濃縮果汁叫做“stripped juice”(抽乾果汁),濃縮過程使水果受盡折磨,體無完膚:先去掉外皮(水果大部分植化素集中在接近表皮的地方)、從果肉中提取果汁(繼續損失纖維素)、然後用化學物質中和苦味(苦味可能來自抗發炎的類黃酮)、最後高溫蒸發掉果汁中的水分,這樣的濃縮果汁就是糖的另一種形式而已:幾乎只剩果糖。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但是濃縮果汁的優點是屬於食品工業的:運輸體積小,灌裝之前兌水/加糖/防腐劑就行了。

2011年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報道了一個關於純果糖實驗的發現:研究人員為年輕的實驗對象每餐提供1杯糖分飲料,分別是:葡萄糖/果糖/玉米糖漿。2周後發現,後面2組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脂肪酸結合蛋白均提高了25%左右。

這種果汁可以用到文章前面的梗,叫做:曾經是水果。

那麼後來發明的NFC(非濃縮還原)果汁如何呢?還有那個HPP超高壓冷殺菌果汁是不是很棒?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我告訴你吧,記住:想要裝進瓶子裡都要付出代價。

大多數人從這兩種技術中看不出破綻,我也承認它們的品質的確很高了。但是吧,誰讓我是一個重視天然酵素的人呢(寫過高酵低溫料理的系列)……你想想看,你用榨汁機轉出果汁,裝進飲水瓶,帶出門,你的果汁顏色不會發生變化嗎?當然會,這是果汁中存在活性酵素的表現。

所以我告訴你個秘密:酵素是食品公司最最最不喜歡的成分,沒有人會保護它。NFC果汁採取瞬間高溫或者巴氏低溫的方法滅菌,滅菌就一定會使酵素失活;HPP超高壓滅菌滅酶,在滅掉壞的微生物、好的微生物的同時,也滅掉了酵素。

你覺得自己做果汁麻煩嗎?看看下圖NFC果汁的生產線你就不會嫌麻煩了吧:

對策來了:

  • 果汁機(高速攪拌機)是值得的投資,可以讓不愛吃水果的人多吃水果。

  • 椰子水是唯一不需要濃縮再還原的果汁,人家自己就是水。和椰青的區別也是滅菌滅酶啊。

  • 出門在外也最好喝鮮榨果汁,反正NFC果汁不要碰。

  • 蔬果昔比蔬果汁更推薦,除了果汁斷食或者需要迅速補充維生素的時候。

  • 體內酵素是越用越少的,所以喝預包裝果汁不如吃水果。

5/味精:炸裂腦細胞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味精,究竟,到底,有沒有毒?!

你的疑問並不奇怪,因為味精和阿斯巴甜一樣,經歷了跌宕起伏的…被證實和被推翻過程。一個長輩曾經跟我這樣說:“糧食裡都有穀氨酸鈉啊!是安全的呀。” 這種看法迷惑了很多人。你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天然存在的,不等於它出現在食品中就是安全的。

錯綜複雜的現代食物鏈呀……必須要從歷史上去看問題……

1908年:這種鮮味劑被日本化學家在海帶中發現,為大規模生產申請專利,叫“味之素”;

然後,中國人吳蘊初發明瞭把麵筋和大豆用鹽酸水解的化學方法制造,取名“味精”,因此打入美國市場,味精和味之素風靡全世界。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1956年:日本人發明發酵方法制作味精,把糖+尿素+短桿菌變成味精,又一次降低成本;

1964年:日本10大發明“強力味精”,鮮度是過去味精的160倍;

(強力味精是烏苷酸鈉+穀氨酸鈉的協同作用,因此加入食品中最好用…)

人類對鮮味劑的研發還沒有結束呢……

你看,味精的發展方向其實是:更節約成本、更強效、更加偏離食物本身。海帶表面的白色粉末和海帶湯蒸發結晶以後的棕色晶體就是天然的穀氨酸鈉。但是池田菊苗在發現海帶湯的美味之後果斷放棄了海帶,因為:10斤海帶只能提取0.2g的穀氨酸鈉!所以,我們吃到的化學味精,比起天然味精,遠遠超量了。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1948年開始,美國食品工業數據顯示,每隔10年味精的使用量就會翻倍,而且味精會被用到嬰兒食品中!在這之前,研究人員發現味精能在人體中激發幾十種有毒反應。(毒素協同作用)

1968年,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在老鼠實驗中發現味精導致了普遍的腦損傷,尤其是對幼年和新生動物。之後,味精曾經被迫從嬰兒食品中去掉,但FDA不願意宣佈把味精加入嬰兒食品是不合法的,所以事實上,美國市面上仍然有含味精的嬰幼兒食品。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穀氨酸鈉致癌嗎?我查詢了世界衛生組織1-2-3類致癌物清單,穀氨酸鈉暫時不屬於致癌物,它屬於“亢奮神經毒素”,已證實能夠造成腦部傷害,而且它可以經由母親傳給胎兒從而造成孩子的腦部損傷。

所以說到症狀,和味精關聯最大的是偏頭疼。如果把味精從飲食中嚴格剔除,那麼很多偏頭疼都會好轉。

鮮味劑的研發不會停歇,還是家庭烹飪最保險!

對策來了:

  • 2/3的外食都會遭遇味精,包括中餐和西餐。有些餐廳標識不使用味精,但是也有可能在醬油和調料中吃到味精。

  • 2/3的食品都會添加味精,只是名字千變萬化,可能含有味精的化學添加劑:自溶酵母、酵母提取物、卡拉膠、明膠、鮮味劑、“天然”鮮味劑、麥芽糊精、酪酸鈣、水解蛋白質、水解蔬菜、水解燕麥粉、醬油、香料……(對味精極其敏感的人會有反應)

  • 對味精的急性反應,叫做味精症候群,有2種方法可以幫助解毒:喝綠薄荷茶,或者連續每天服用3次50mg維生素B6,直到症狀消失。

6/葡萄酒:去掉酒精更抗癌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大多數食品營銷都是相關性營銷。

有一個故事叫做“法國悖論”:認為法國人是高熱量高膽固醇吃貨,可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比英語系國家低得多。原因可能是——紅葡萄酒。

但是邏輯控的我再給你講一個故事,叫做“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比如說夏天的海邊,如果說(A)游泳死亡人數和(B)冰激凌銷量成正比,你信嗎?但其實,那是因為A和B這兩個變量都和變量C有關——氣溫升高。所以,這樣的A和B之間是相關性,不是因果性。

這個例子非常明顯,但是在生活中,其實我們經常混淆相關性和因果性,而且很多營銷手段就是建立在這個詭辯之上的!

我們聊聊紅酒和抗癌的關聯吧:(因為總有人問,喝紅酒好還是白酒好?)

哈佛護士健康調查發現:即使每天喝少量的酒,也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也就是說:乳腺癌對酒精零容忍!但是,那些飲用紅酒的人不會增加乳癌風險。聽起來像是法國悖論了?

其實,產生抗癌作用的植化素就在是釀造紅酒所用的紫色的葡萄皮裡,它能夠抑制雌激素合成酶的活性。所以,通俗來理解,是葡萄皮的作用抵消了酒精的致癌作用。

表面看來法國悖論一直被認為和紅酒有直接關係,所以法國的紅酒也是挺好賣的,但其實往本質去看跟酒不酒的沒有關係,只是其中一種釀酒成分的好處而已。

對策來了:

  • 你為什麼要喝紅酒來抗癌呢?喝無酒精的葡萄汁,或者把葡萄丟入料理機連皮帶籽一起打成精力湯不是更好嗎?

  • 我終於插廣告了:春節前在素食星球買了5瓶無酒精的紅葡萄酒,那個就很好。

3·15,一起打假,那些人造食品背後的“貓膩”和真相!

在大三的時候我經歷了一次離奇的感受,因為連續通宵熬夜寫東西+濃咖啡+一些我至今懷疑的化學成分,我坐在咖啡館裡開始了一種奇特的失憶:發生在前1秒的事情全部忘記,只知道當時我在做什麼。

我只能靠QQ群裡的聊天記錄知道我剛才在幹嘛,剛才的剛才在幹嘛。這種獨特的視角使我處於當下的思維非常清晰,我做了很多事情,查詢了原因,和朋友冷靜地聊天,在百度發了帖子(很多人參與分析),還給一個離得不遠的朋友發了我的位置。

然後,雖然我忘了,那個收到地址的朋友來找我了。然後我們走了很遠的路走回學校,也許因為循環系統加速工作的緣故,這種不良反應在晚上消失了。這次經歷讓我體會到聚焦當下的感覺。不遺憾過去,不恐懼未來。

雖然今天總在說原則問題……這不能吃…那不能吃…不過我想在結尾跟你說:無論你已經吃了什麼,都不要為此糾結。糾結,是非常低能量的狀態。無論你爆碳水之下吃了3碗泡麵,或是作為素食者不小心吃到了肉,過去的都不值得駕馭你現在的心情。把注意力放在此時此刻想吃的,應該吃的食物上,才能塑造未來的你。

生活需要原則,也需要鬆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