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加高加固5.1公里防洪堤 可擋200年一遇洪水

长沙加高加固5.1公里防洪堤 可挡200年一遇洪水

长沙加高加固5.1公里防洪堤 可挡200年一遇洪水

裝備式防洪牆效果圖,汛期安裝使用。

长沙加高加固5.1公里防洪堤 可挡200年一遇洪水

工程施工設計圖。

紅網時刻9月30日訊(記者 楊豔 通訊員 陳俊儒)在經歷了2017年暴雨侵襲後,漸漸暴露出防洪排澇能力不足的湘江東岸(杜甫江閣—銀盆嶺大橋)防洪堤壩,將全面升級防洪排澇體系,構築新的防禦系統。時刻新聞記者今日從長沙市工務局獲悉,湘江東岸防洪綜合改造項目一期堤防改造工程即將啟動建設方案。根據方案,防洪堤壩將按照200年一遇的標準設置,計劃總工期18個月。

設計:可防禦200年一遇的洪水

長沙湘江東岸現有堤防多修建於上世紀70年代,後陸續進行過改造,但依然存在防洪標準低、部分堤段有安全隱患等問題。

據資料統計,湘江干流1949年以來曾發生過10餘次歷史特大洪水。特別是2017年洪水期間,洪峰水位達39.51米,超警戒水位3.51米,長沙城區湘江東岸杜甫江閣至中山路以及湘雅路至開福寺路段出現漫堤,其他堤段局部滲水。

“湘江東岸防洪綜合改造項目是市委市政府確立的一項民生工程,其主要是為了完善湘江東岸基礎設施,為長沙主城區提供防洪排澇安全保障。”長沙市工務局副局長熊翠玲介紹,洪水退後,長沙市政府立即組織對全市範圍的防洪、防澇、排漬設施設備進行了全面評估,結果顯示對湘江東岸(杜甫江閣至銀盆嶺大橋)堤段進行加高加固處理勢在必行。同時明確由長沙工務局作為建設單位負責該項目的組織建設,目前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即將啟動建設,全線共劃分為12段,其中9段的防洪標準為200年一遇。

防洪標準的“N年一遇”,是一個頻率的概念。“N”表示在許多年統計下來分析某一洪水或水位重複出現的間隔年數的平均數。所謂“100年一遇”,並不是說正好100年中出現一次,它帶有統計平均的意義,100年中可能出現好幾次,也可能一次都不出現,只有在大量的長期過程或對長時期來說才是正確的。將防洪標準提高到“200年一遇”,意味著規劃工程全部完工後,可防禦“200年一遇”的洪水。

創新:使用裝備式防洪牆,不用時可收起來

此次實施改造的堤防主要沿現堤防外肩線佈置,採用堤防內外側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加高加固。

其中,杜甫江閣——湘江一橋南(1.0km)堤段實體擋牆按100年一遇靜水位實施;湘江一橋南北長廊段(0.25km)和營盤路——湘雅路(1.1km)堤段維持現狀不動;其餘堤段(2.8km)實體擋牆均按滿足200年一遇靜水位實施到位。本次實施未達到200年一遇靜水位的堤段,遠期再實施。

對於加固措施,將在原防洪牆外側新建約0.8米厚鋼筋混凝土面板牆,新老牆間採用鋼筋連接,使實體防洪牆更加牢固。

除了這些常規措施,此次工程還將創新使用鋁合金材質的裝備式防洪牆,汛期安裝使用,非汛期拆卸儲藏。一期工程中的裝配式防洪牆設計為點狀分佈系統,散佈於杜甫江閣至銀盆嶺大橋之間的18個防洪缺口,為了能讓這些可移動的防洪牆在第一時間得到使用,還將在戰備碼頭段建設消防取水點和約1000平方米的裝配式防洪牆設備間。

10月啟動涉水工程建設,注重環保

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項目設計總工程師李建習介紹,該項目屬防洪綜合性改造工程,同步實施7處通江管涵,全部涉及深基坑破堤開挖支護以及河道大面積圍堰施工,技術難度大、安全風險高;同時,部分施工區域位於湘江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環保標準要求高。

9月28日確定中標施工單位為湖南百舸水利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後,計劃10月初先行啟動涉水工程建設,主要包括無返漿高壓旋噴樁基礎處理、新建鋼筋砼防洪擋牆、7處穿堤部分通江管涵改造等,涉水主體工程須在2019年5月1日汛期前完成;後續非涉水部分及景觀亮化等附屬工程在2020年4月完成。

記者瞭解到,除了對堤防進行加高加固,該項目還將對防洪堤內側的景觀進行改造,改造內容包括堤頂鋪裝、圍欄改造、夜景亮化等,景觀改造總面積近5.5萬平方米。同時因去年汛期洪水浸泡,湘江東岸防洪堤上原裝配的大部分LED洗牆燈、護欄燈都已損壞。為增強城市活力和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夜景,項目擬採用藝術創意和照明工程相結合的方式,依託道路、堤岸的地理優勢,構建整體濱江夜景格局。

湘江東岸防洪綜合改造項目實施後,將會大大提高現有堤防的防洪標準,最大程度減輕長沙防洪壓力,配套景觀工程實施後將進一步提升湘江東岸沿江風光帶景觀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