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樂呼
等等,什麼時候我國又出來一個殲19了?難道又是我孤陋寡聞了?自從我們國家的殲20出來以後,網上就多了一大批類似於殲18、殲25、殲50等這樣的超概念飛機?天天把美帝嚇尿了,那麼這些飛機是怎麼來的呢?是一些為了流量已經喪心病狂的無量自媒體作者編出來的,完全就是忽悠人的,沒有任何官方證明。至於這個殲19,我還特地上網查找了一下資料,結果發現:
看第一張圖(上圖)按照某個從不靠譜的百科的答案來看,所謂的殲19就是從俄羅斯那裡購買的蘇35系列戰鬥機,當然,這只是某個百科的自己的說法,官方是從沒有證明過有相關消息的,而根據這個百科一直以來不超過20%的準確度來講,關於殲19的這個消息我個人覺得肯定又是一些自媒體作者的自嗨,在網絡上傳著傳著就好像真的了一樣,現在網上很多謠言就是這些人在起作用,不知道居心何在!
再來看第二張圖(上圖),這個也是同一個百科給出的答案,你看詞條一樣,都是直接搜索殲19,結果出來了兩個不一樣的解釋,從上圖我們可以知道這次殲19則是自己生成的艦載轟炸機了,但是據我所知,目前我國的艦載機只有殲15這一個型號,這是官方確認過的,我從沒聽過有殲19這種型號的艦載轟炸機,所以,我又可以確定,這個詞條的解釋也是扯淡,完全是無中生有!
我再大概看了一些答案,全部都是個人自媒體號發的文章,而且文章的風格基本上都是如同上圖那種形式,完全是標題黨、譁眾取寵的路子,這些文章當中沒有一篇是官媒所發,所以,可信度基本上為零,大家以後看到這樣的文章就可以繞過了,標題黨的最可惡,殲19戰機目前網上是沒有相關消息出來的,哪怕真的有這種型號的飛機,也是機密,不可能出現在大眾面前的!
哨兵ZH
網上關於殲-19有著各種解釋,其中被廣泛使用的上面這張圖片,各路大神言之切切的說它就是我們國家的殲-19,不過筆者仔細看了看又對比了一下,這是俄羅斯的T-50推出後當年發的效果圖,和咱們的殲-19差著十萬八千里。此前有外媒說,殲-19是我國研製的一款艦載戰轟,筆者對這個說法並不認同,首先在彈射航母尚未裝備前,咱們的航母更多的還是屬於實驗、探索性的,艦載航空兵的培養也起步不算久,使用目前的殲-15完成早期艦載機飛行員的培訓是最為經濟的,一旦艦載戰轟裝備上艦參與訓練,將大大壓縮原有的殲-15飛行員的訓練時間以及艦上資源;同時由於咱們前兩艘航母都是滑躍起飛的,載彈量、載油量有限,即便艦載戰轟上艦也意義不大,無法滿油滿彈起飛,執行任務能力十分有限。
隨著國產殲-16戰轟的裝備入列,事實上不僅大大提升了我空軍前出打擊投送的能力,更是培養了一大批戰轟飛行員,一旦彈射航母入役,通過選拔培訓讓部分戰轟飛行員改為艦載飛行員還是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說對於海空軍而言,比艦載戰轟的研製更重要的還是要看彈射航母研發、裝備的時間表,飛行員與戰機基本上都以此為基準。所以對於殲-19是艦載戰轟的說法,基本也是不靠譜的。
那麼,殲-19原型機到底是什麼呢?據悉殲-19是當年心比天高的沈飛按照美軍落選的YF-23方案,設計的一款戰機。說實話,YF-23連實力強悍的美軍都覺得太激進、風險太大放棄了,沈飛後來也是因為技術風險太高、設計不成熟,最終不得不放棄了。
諸葛小徹
首先必須要說明,我國戰機的裝備和研製序列裡並沒有殲19這個型號。如果有,應該會是在我國四代機選型中敗給成飛殲20的沈飛“雪鵠”方案。如果沈飛的“雪鵠”勝出,估計會獲得殲19這個型號。
雪鵠效果圖。筆者要說的是,軍隊辦事情真是很有分寸的,幸虧沒讓這貨成為我國的四代主力戰機。
筆者要說一下,網絡上有很多半吊子軍事自媒體和軍迷都認為鶻鷹是沈飛競爭四代機的方案,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上圖這個代號雪鵠的三翼面重型機才是沈飛競爭四代機的方案,鶻鷹是沈飛在四代機競標失敗後不甘沉淪、為保持先進戰機研製能力而自己搞的技術驗證機。
實際上沈飛的雪鵠在四代機競標中敗的很徹底,基本就是見光死,就跟波音的X-32沒有懸念的敗給洛馬的X-35一樣(雪鵠比X-32更慘,X-32好歹還製造了兩架原型機)。我相信大多數軍迷看到雪鵠方案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這貨不是蘇30SM的隱身版嗎?實際上雪鵠就是沈飛與蘇霍伊“技術交流”的產物,利用三翼面佈局獲得較好的機動性能,並且用較長的機身獲得較好的載荷航程能力與超音速能力。在同樣的研製思路下,雪鵠與蘇57同樣的跑偏了,算不上真正的四代機。
雪鵠的模型在風洞測試中。雖然在四代機競標中輸的連底褲都沒了,雖然連原型機都沒造出來,但是不妨礙沈飛的這個模型獲得2001年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沈飛就是這麼牛,不服不行。
雪鵠方案的缺點有如下幾個:
1、隱身性能不足。沈飛在對四代機的理解上與俄羅斯當時的戰機研製思路類似,都沒有充分認識到隱身性能的極端重要性,方案整體隱身性能不佳,其隱身性能不會好於蘇57。
2、採用三翼面+長機身的整體佈局,初衷是兼顧超音速機動性和亞音速機動性,但是陷入“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窘境,超音速性能不如殲20,亞音速性能倒是可以期待,但是四代機對近距離格鬥的要求不高,這還是沈飛對四代機的認識出現偏差所致。並且這個超大尺寸的三翼面方案對發動機推力的要求太高,估計連F119都不夠用,而殲20水利用平相當湊合的AL31系列就獲得了不俗的性能,這也是軍方青睞殲20的重要原因。
3、雪鵠方案在超級信息融合上的能力不如殲20,這也是走俄系戰機老路子的通病,更重視平臺的機械性能,對信息性能不夠重視。而成飛在信息能力方面的建樹一直是強項,無論是殲10還是殲20系列。
整體來說,沈飛的雪鵠方案敗於對四代機認識的偏差和誤區。對於長期跟隨蘇/俄系戰機研製思路的沈飛來說,這個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在競標四代機失敗後,沈飛疼定思疼、不甘沉淪、自我加壓,自籌資金搞鶻鷹項目,這種精神值得表揚,也希望沈飛今後能鳳凰涅槃,拿出好的飛機。
沈飛在抄襲蘇霍伊失敗後,痛定思痛,吸取教訓,決定抄洛馬看看有沒有出路---開個玩笑,沈飛黨不要當真。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殲19戰鬥機就是被稱為雪鴞的我國沈飛集團當年研發的一款重型五代戰鬥機,競爭對手就是成飛的殲20戰鬥機,但是殲19戰鬥機最終輸掉了競標,很多人都說他的技術性能其實比殲20更強,事實是這樣嗎?
左邊黑色的飛機就是雪鴞,右邊白色的是殲20。
殲19戰鬥機的性能肯定不如殲20,不然怎麼會輸掉競標呢?我們看見如今的雪鴞曝出的一些資料來看,她就是一架非常類似於俄羅斯蘇57的五代機,雖然他的性能比俄羅斯的蘇57更先進,但是還是不如殲20.雪鴞第一個特徵就是大,殲20本來就是一架以尺寸很長著稱的飛機,當然實際上他的尺寸和殲16差不多,但是人們依然認為他很長。可是雪鴞比殲20還長,增加了一對鴨翼,這導致了飛機更加笨重,飛機的機動性更差。
雪鴞已經進入了吹風洞驗證的階段了,可是最後還是沒有誕生。
而且雪鴞的隱身也不如殲20。雪鴞戰鬥機因為比殲20多了一對可操作翼面,也就是尾翼,因此隱身的性能更差一些,本身尺寸也就更大,因此在低可探測能力方面不如殲20。殲20相比而言設計要激進很多,採用了非常規的氣動佈局設計,飛機在尺寸縮小的情況下,具備了超過雪鴞的氣動性能,而且飛機的整個設計也更加前衛,升級潛力更大,並不像雪鴞那樣,是一架蘇霍伊戰鬥機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戰鬥機。
沈飛曾經希望雪鴞能成為下一代艦載機,但是雪鴞顯然太大了。
雪鴞戰鬥機還有一個劣勢,就是在進氣道和航電設計上保守。殲20採用了可調式DSI進氣道,而且在進氣道邊緣佈置了雷達副天線等探測器,而且還有EOST和EODAS等光電/紅外跟蹤瞄準設備,雪鴞都沒有采用這些設計,他的進氣道採用了類似F22的設計方式,但是這樣的進氣道隱身能力不如DSI進氣道。而且也沒有裝備殲20那樣強大的航電設備。
圖為沈飛展示的飛機,黃圈部分就是雪鴞。
相對而言,殲20的設計更加漂亮、前衛,而且性能也更好。
海事先鋒
首先來說一點:我國沒有任何關於殲19的官方消息。連殲19立項的消息都沒有,更不用說什麼殲19的性能參數了。這就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東西,還談什麼“如何評價”?殲19不過就是某些自媒體憑空杜撰出來的東西,為的是吸引眼球、引起別人的關注,從而能夠獲得利益。
自從殲20成功試飛,網上對於殲17、殲18、殲19這幾個型號的戰機就猜測不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編號都空著。實際上,不只是殲17、殲18、殲19的編號懸空,就是殲12、殲13、殲14,我國也並未裝備。其中殲12只造出了3架驗證機,是一款輕型戰鬥機,因各種原因,最終該項目不得不下馬。殲13,沈飛(601所)研製,原計劃用於替代殲6,後來由於我空軍裝備發展規劃的調整等原因,於1981年3月終止了該項目。殲14的編號懸空,沒有確切的證據(比如說官方消息)能夠證明殲14項目的存在。
網上炒得最熱的恐怕就是殲18了,殲18的想象圖、性能參數等等,在網上一搜一大堆。按照網上的說法:殲18是我國最新型的第三款四代機(我軍方劃代方法,很多網友稱為五代機),是一款雙發隱身短矩/垂直起降戰鬥機,性能相當先進,擁有現代最新戰機所有的優異性能,下一代艦載機。換句話說就是,殲18就是神一樣的存在——絕對屬於“無敵裝備”。估且不提短距垂直起降戰機的發展趨勢,就是這些所謂的的性能,目前來看,只有一種方法能夠達到——用嘴吹。
殲19如同殲18一樣,至少是在目前還沒有這個研製項目,或者說是研製計劃。網上對於殲19有這麼幾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殲19就是沈飛與成飛競標四代機項目的“機型”,代號“雪鵠”。結果就不用多說了,敗給了成飛的殲20。“雪鵠”,雙發重型戰鬥機,採用了隱身設計、三翼面常規佈局,具有較好的機動性能、較大的載荷、較遠的航程、較強的超音速能力。追求的是高機動性、超音速性能,但是在隱身能力、高態勢感知能力等方面較差,最終只有模型。這種說法純屬猜測,沒有官方的資料能夠證明“雪鵠”的設計方案就是殲19項目,或者說是“雪鵠”獲得了殲19的編號。
第二種說法,殲19屬於新一代戰鬥轟炸機,具有隱身性。用來替換現有的戰鬥轟炸機,包括殲16。這種說法只能說是太過心急了,殲16不過剛剛服役沒多久,殲轟7A等仍在服役,早期引進的蘇30MKK還在我海航部隊中執行各種任務,距離全部換裝殲16還早呢。戰鬥轟炸機被稱為空中的“炸彈卡車”,載彈量、航程、作戰半徑等是其最重要的性能指標,而要想達到隱身性,就必需有所取捨,或者說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還無法做到兩者兼顧。美國一直引領著世界武器裝備的發展潮流,其第四代戰機F22於2005年就已經服役,到現在也沒看到美軍的隱身戰鬥轟炸機問世,武器裝備可不是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說句不好聽的話,這個殲19是隱身戰鬥轟炸機的說法就是扯淡。
第三種說法,殲19屬於新一代的艦載戰鬥機,用以替換殲15艦載機。目前,我國的艦載機只有殲15,再有就是它的改進型殲15B。根據殲15總師透露出來的消息,我國確實正在研製下一代(就是第四代隱身)艦載機,他還表示“將在2020年問世”。但有一點需要搞清楚,新型武器裝備都是在現有的基礎之上進行的研發,不是憑空吹出來的。殲31尚在研製之中,殲15總師的話更應該指的是“殲31上艦”,而不是再搞一個全新的殲19。不管最終是殲31上艦,還是殲20發展出艦載版,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代艦載機必是兩者之一,絕沒有殲19什麼事。當然,如果非要把殲20、或者是殲31的艦載型命名為殲19,那也沒什麼不可以的,儒道之主的看法是:幾率為零。
儒道之主
由於國內空軍殲轟7A一直沒有對外公佈軍迷們所期待的隱身戰鬥轟炸機改型,而空軍卻迫切需要一款航程遠、載彈量高、且具備隱身能力的戰鬥轟炸機。
所謂的殲-19,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網絡率先披露出來,是一型艦載戰鬥轟炸機,裝有著艦尾鉤,長21.9米,翼展14.7米,重量28噸,最大攜彈9噸,最大飛行速度2馬赫,能攜4枚鷹擊82空艦導彈等武器。
作為一款艦載垂直戰鬥轟炸機,殲19可用於未來的兩棲攻擊艦,以及適合在遠海附近機場起降。
但一直到2018年下半年,這款高仿俄羅斯蘇34戰鬥轟炸機的所謂殲19,依然神龍見首不見尾,個人判斷,這款機型十有八九是黃了。
因為空軍有了取代殲轟7A的殲16戰鬥轟炸機,具備戰場感知能力,裝有遠距離相控陣雷達,且載彈12噸,作戰半徑遠,滯空時間長,作戰效能非常高。
所以,殲19事實上成了網上炒作的一款艦載隱身戰鬥轟炸機,目前判斷,項目已經終止,因為殲16已經橫空出世,斷了殲19繼續研發的路。
不文由“國平軍史”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