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元超:30餘年潛心鑽研雕刻技藝


倪元超:30餘年潛心鑽研雕刻技藝


只有初中文憑的倪元超,靠著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發揚敢於向難題挑戰的作風,在石雕行業摸爬滾打30餘年。他曾有過辛酸和苦楚,也曾有過快樂與幸福,他從一個小少年,逐步成長為石雕行業的佼佼者,受到當地村民讚賞。9月5日,記者前往黔江區石家鎮魚田村4組,採訪了倪元超。

與石雕結緣拜師學藝

1987年,初中畢業的倪元超,沒有像同伴那樣選擇外出打工,而是選擇了在家鄉學藝。當時對雕刻並不感興趣的他,跟著當地的石匠師傅倪爾全學習簡單的雕刻,那時候權當混口飯吃,他卻不曾想到,後來對雕刻的愛好程度竟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

一次偶然的機會,倪元超跟著倪爾全師傅為村裡一戶村民修墓碑,當時同工的還有當地頗有名聲的石匠師傅徐天平。

“徐師傅對雕刻要求很嚴格,有一次做墓碑,他用6寸厚的條石5塊,重疊往上砌,按照標準測量,誤差不超過3毫米,這讓我十分佩服。”倪元超說,從這次開始,他對石雕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徐天平見倪元超有雕刻天賦,便決定收他為徒弟,並將其雕刻技藝傳承給他。

倪元超跟著徐天平學藝,前前後後,學了7年半時間。之後,倪元超便自立門戶,開始獨立辦廠,為附近村民服務。他以石墓碑雕刻為主,同時加工一些當村民需要的石磨、水缸等器具。

到福建學習雕刻

為了提高自己雕刻技藝,倪元超採納同村打工者的建議,前往福建學習雕刻手藝。初到福建的倪元超,因沒有熟人介紹,屢屢受挫,前後跑了兩三個廠,因為某些原因,都失望而歸。

幾個月後,受挫的倪元超,抱著試試的心態,再次前往福建一家工藝廠學習雕刻技藝,由於他為人忠厚,廠方接納了他。各式精雕細琢的工藝品琳琅滿目,令倪元超當場傻了眼,與家鄉的雕刻藝術相比,他自愧差之甚遠,真可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倪元超意識到,自己的雕刻技藝與福建差距太大,為了提高雕刻水平,他向廠裡的師傅虛心學習,耐心請教。為了能刻好字,倪元超購買了各種版本的楷書、隸書等進行研究,從中領悟其中的奧妙。

與此同時,在福建期間,他還利用空閒時間,跑到雕刻工藝廠附近的各個山頭,一一研究當地高人精雕細琢的石墓碑,然後再回到廠裡反覆琢磨,從中掌握其高超的石雕藝術。

時間過得真快,一晃6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在這6個月時間裡,是倪元超吸取石雕技藝的最關鍵時期,他的雕刻技藝有了飛躍性提高,這讓倪元超感到十分欣慰。之後,倪元超便帶著掌握的雕刻手藝,開開心心回到了家鄉石家鎮滲壩村。

倪元超:30餘年潛心鑽研雕刻技藝

獨立建廠展雕藝

回鄉沒多久,倪元超便與好友合夥經營一家石雕廠。隨著時間的推移,倪元超的雕刻技藝越發嫻熟,他的雕刻作品也越來越受歡迎。日積月累,他也逐步被村裡村外的人所推崇。

與好友合辦雕刻廠4年半後,倪元超便開始自己單幹。他先是在一個地方幹幾年,後又轉到另一個地方,前後一共轉了三個場地。到目前為止,倪元超已獨立辦廠10多年,他所雕刻的精美作品數以千計。

倪元超的雕刻技藝,在當地有目共睹。3年前,倪元超為黔江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任正全雕刻了一塊對聯石碑,成品出來後,任正全讚不絕口。對於石頭雕刻,倪元超最滿意的,還是他的刻字功底。

“不管對方拿什麼字體來,不論是手寫體還是印刷體,我都能照原版在石頭上覆製出來。”倪元超說,這是他最自信的地方,當然他也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

在30餘年的雕刻生涯中,倪元超談起他最滿意的作品時,當屬他耗時11天所趕製的石魚缸。倪元超說,當時對方只給他看了石魚缸的預覽圖,便讓其趕製。在倪元超精雕細琢下,一口滿意的石魚缸便呈現在眼前,對方看後十分滿意,並大加讚賞他的雕刻技藝。

雕刻技藝傳妻子

為了傳承石雕技藝和發展傳統文化,倪元超叫回在城裡送孩子上學的妻子楊秀波,讓她在家跟著學習雕刻技藝。楊秀波跟著丈夫學藝6年,已成為倪元超的得力幫手。現在,楊秀波的石碑刻字以及拋光,都出自她的手。

倪元超告訴記者,石雕工藝,一般要經過近10道工序,根據對方需求,首先是選材,再進行構思、構圖,通過處理毛坯後,再進行打磨,最後是拋光,拋光分兩次進行,先粗後細,最後加工成成品。

“當然,在石雕加工過程中,來不得半點馬虎,稍不留神,就會缺邊缺角,損壞字體,所以在雕刻時要集中注意力。”倪元超說。他們雖然可以用拋光機和刻字機進行石雕作品加工,但多半都是靠手工掌握來完成操作的。

談到石雕藝術的傳承時,倪元超表示,今後,他要向社會廣收徒弟,讓更多人領略石雕文化的魅力,讓石雕藝術後繼有人。倪元超說,他作為石雕技藝的傳承人之一,他要進一步將此藝術發揚光大,讓傳統文明走得更遠。

記者 :劉良玉 實習生:錢羽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