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導語:以旅遊介入造鄉,使鄉村不再沒落,鄉愁得以永恆。即以外部的智力、財力、人力干預鄉村,以滿足城市人需求的旅遊休閒度假業態為主導,傳承地域文化,營造鄉村活力。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近十年來,一批批藝術家、文化人、都市白領、企業家來到中國邊遠鄉村,他們通過扶貧助教、古村保護、傳統復興、生態農業、鄉村文化生活再造等方式,幫助村民改善生存處境,重建鄉村秩序和景觀,讓鄉建運動再次引起全社會關注。其中,由藝術家參與、引領的藝術鄉建脫穎而出。

國內造鄉模式及展望

  • 國內造鄉運動格局

國內造鄉運動自民國始,但以旅遊成就美麗鄉村最早也要從上世紀80年代農家樂的興起開始算,彼時造鄉更多是自內而外自下而上的農民為主體的自發經營和鄉村環境營造。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更多的鄉村休閒及度假業態層出不窮,湧現出以商業被本質尋求產業持續發展的旅遊造鄉模式,如臺灣桃米生態村、北京幹峪溝村、浙江德清莫干山、陝西袁家村、江西篁嶺古村……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資本是雙刃劍,致富的代價可能是透支資源,造鄉不要植入太多商業,減少最粗暴的資本介入,有情懷的企業在投資運營階段進入,有些項目只能是政府主導,不適合商人來做,保留鄉土文化和產業,讓本地人能夠長久經營下去。農旅結合是未來造鄉的主要方向。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 臺灣桃米生態村

垃圾村 → 社區理想國的生態逆襲:文化人帶動 + 社會資本導入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概況:桃米村位於臺灣中部,距離日月潭只有15分鐘車程,距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約1公里。
面積:約18平方公里。
造鄉背景:原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90年代,在臺灣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嚴重外溢,人口老化、產業沒落;加之1999年的“921”大地震,桃米村369戶中62%受到重創,再建勢在必行。後由一對記者夫妻攜臺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而來,帶領鄉民們自下而上地再造魅力新故鄉。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造鄉前:埔里鎮最貧窮的村莊之一,加上鎮垃圾掩埋場就設在此,居民自嘲為“垃圾裡”。
造鄉後:桃米生態村以“青蛙共和國”鄉村主題一年吸引超過50萬人次的遊客到訪,單旅遊收入一年就有2200多萬人民幣,已是臺灣一個新文化符號。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造鄉措施

  • 生態營造:將保護鄉村生態作為社區營造第一原則。
    護溪工程:以“清理坑溪”活動為起點,保護溼地,整理鄉村環境,把部分耕地拋荒,使桃米社區物種多了50倍。

  • 導入業態:引入外部智力引導村民經營新業態。
    民宿:基金會鼓勵村民經營民宿,由最初八家業餘的發展到現在十幾家專業的。單家民宿平均每年客滿100天,接待遊客約2000人,年贏利100萬新臺幣(20萬人民幣)。
    景區:引入建設精神地標“紙教堂”,同時也是遊客中心、社區中心,更是遊客必去景點。建溼地公園。

  • 特色打造:以青蛙為主題全息營造“青蛙共和國”。
    極致利用:桃米村擁有臺灣青蛙種類的72%。


    社區教育:面向村民開設生態解說課程,使其成為生態知識解說員。
    全息營造:遍佈青蛙雕塑和圖案,擬人化介紹青蛙種類,男女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建立了全臺首個青蛙觀光特色社區;
    昆蟲延展:從青蛙→蝴蝶→蜻蜓,鼓勵村民動手,用紙、用布、用石頭等鄉村材料,製作手工藝品,建成一個昆蟲生態文化體驗休閒區。

  • 重塑產業:生態為本,產業為用,帶來巨大效益。
    生態產業已經成為桃米生態村的主要產業,村裡五分之一的村民都在經營生態產業,而其他村民經營的傳統農業,也因為生態旅遊帶動而升值。據不完全統計,生態產業每年可為這個1200多人口的村莊帶來3000萬元人民幣的收入。僅門票收入就有200多萬元人民幣。相關的文化產品發展到二十餘個,並還在不斷的開發中……現在,桃米村還向外輸出自己的生態產業和生態文化,幫助別的地方發展生態產業。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 篁嶺村

“旅遊成就最美鄉村”的樣本:收購產權、整體搬遷、精準返遷、產業融入、就地城鎮化

概況:篁嶺是江西婺源縣江灣鎮的一個古村落,距離縣城約30公里,面積約15平方公里。因一直以來地質災害頻發,從1978年開始政府便鼓勵村民搬遷,到2009年70%的村民已自行搬遷下山,半數以上房屋無人居住,僅有村民73戶,人口約320人。
造鄉背景:源於十多年前,吳向陽(現任篁嶺景區董事長)和攝影家朋友到篁嶺採風時,照片給了他靈感。2009年,其帶領幾位股東,開始融資開發篁嶺。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造鄉前:旅遊開發之前,篁嶺已陷入缺水斷電、經濟凋敝、居民搬離、房屋失修、梯田荒廢的窘境。自然消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造鄉後:4A景區--2014年5月創A成功。富裕村--開發公司將村民搬遷下山,給予村民1:1房屋補償,不僅改善住宿條件,而且在家門口就業實現就地城鎮化。篁嶺村共有320人左右,其中大多數人在景區內工作,山下村民經營了二三十家農家樂和旅遊相關店鋪。村民基本上都因旅遊開發而受益。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造鄉措施

  • 產權置換,以屋換屋
    整體搬遷。成立婺源縣鄉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200萬元,在山腳建設安置房68戶,老年、單身公寓24套。320名村民整體搬遷,以山上舊宅置換山下新宅。
    產權明晰。通過“招拍掛”,公司獲得了全村3.3萬平米建設用地的使用權,實現了核心旅遊資源、資產的產權明晰、邊界清晰。在解除地質隱患,改善村民居住條件和農業生產條件的基礎上,整體盤活了古村旅遊開發經營權。

  • 古建“寄養”,復興文化
    寄養式保護。創造了明清老建築保護利用的“寄養”模式。即由公司出資,將婺源縣散落的老建築整體搬遷到篁嶺修繕保護,所有權仍歸所屬地政府,公司擁有經營使用權,迄今,篁嶺的120多棟老建築,有30多棟是異地搬遷來的。
    復興手工藝。在古村“修舊如舊”的過程中,喚醒了沉睡的“婺源三雕”工藝,許多工程參與者習得了手藝,將兼業變成了專業。


  • 活態聚落、旅遊融入
    社區參與,販賣生活。在復興傳統農耕文明的同時,將耕作變成了就業。曾經大半拋荒的梯田也流轉給公司。公司支付流轉費用,僱傭當地農民,用傳統種植方式打造“千畝梯田、四季花海”,農產品定向銷售給旅遊接待單位。
    返遷村民,經營業態。復原一條近300米的“天街”,密佈茶坊、酒肆、書場、硯莊、篾鋪以及“婺源民俗文化展覽館”、“攝影吧”、“三清女子篁嶺寫作營”等文化休閒場所,匯聚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
    藝術再造,文化消費。依託老建築打造精品酒店,舉辦微電影節、攝影藝術節、繪畫藝術節、篁嶺曬秋節等系列文化藝術節慶活動。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啟示:以旅遊成就美麗鄉村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 生態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優勢就是最大的旅遊優勢,生態環境保護和鄉村環境整改為第一要務。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 鄉村味:民宿或酒店在個性化設計同時保留鄉村味,就地取材,低碳經營。農旅融合,以體驗式農耕配套休閒產品。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 產業群:以鄉村旅遊產業為核心,帶動發展現代農業、文創產業、戶外運動等相關產業,形成鄉村旅遊發展集聚區。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 土地流轉與農民權益保障:現行的土地流轉方式是一次性補償,農民無法分享到用地性質改變後的增值收益。可通過返聘農民工和農民參與分紅,建立有效的利益補償機制。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 “空心村”與社區參與:由政府主導加強農民培訓,鼓勵和引導更多村民返鄉兼業、就業、創業,擴大非農經濟業態,實現“不離土不離鄉”的就地城鎮化。

小結

  • 造鄉門檻共性:本底支撐要素基本相同:以優美的生態環境為背景,以特色鮮明的建築符號為重要顯性載體,以極富魅力的本土文化為重要隱性載體及靈魂。

  • 造鄉門檻個性:差異性體現在細部層面--民風民俗、土特產、特色美食、村落環境、田園景觀、村落佈局、人文背景等。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 六大思維:互聯網思維、社群思維、生態思維、品牌思維、用戶思維、產品思維

悠然見南山:透視“旅遊+”命題下的國內鄉村營造

光正房地產/華美天下運營品牌:以政府旅遊部門、旅遊產品投資者為主要合作伙伴,合作範圍包括:旅遊產品提煉及升級、旅遊主題梳理、運營系統建立及優化、戰略投資、引入旅遊類知名品牌、旅遊發展策劃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