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福區「和事佬」,用法律的「鄉言俗語」化解矛盾

开福区“和事佬”,用法律的“乡言俗语”化解矛盾

开福区“和事佬”,用法律的“乡言俗语”化解矛盾

開福區東風路街道地處長沙主城區,這裡寸土寸金。記者日前來到開福區東風路司法所採訪時瞭解到,當初周嚴挺著孕身,從機關到基層一線任所長,帶頭將東風路司法所改造成開福區首個全省模範司法所。

开福区“和事佬”,用法律的“乡言俗语”化解矛盾开福区“和事佬”,用法律的“乡言俗语”化解矛盾

建好全區首所省“模範”

2005年5月,周嚴從開福區司法局機關來到東風路司法所工作,所裡幾名工作人員擠在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兩間辦公室裡,其中一間辦公室經常因中心工作被整合利用。人民調解沒場地怎麼辦?只好到街道幾個部門共用的一個小會議室進行。

幾個月後,周嚴抓住社區合併的機會,依程序讓東風路司法所搬進了一個原來社區所用的辦公場所。周嚴與小夥伴在內部設計上動了不少腦筋,最後形成這樣的格局:一樓處理司法所日常事務,二樓成為社區居民和特殊人群的功能服務場所。周嚴在全區司法所率先引進一套遠程系統,讓居民不用跑遠路,只要在東風路司法所裡對著屏幕,就可以向律師、公證員詢問法律問題,請求法律援助。社矯人員每月也通過這個系統,向區司法局社矯局報到並接受教育。

“當初在搬遷問題上,有朋友說我是‘討累’,從效果來看,這個累還是值得的。”周嚴說,做好司法所陣地建設是趨勢,能早做就不要晚做。

東風路司法所陣地建設得到省、市、區各級領導的肯定,該所被評為全省數量不多的模範司法所,東風路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也被評為全國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開福區政法委和區司法局將東風路司法所作為樣板,以此大力推進全區司法所陣地建設。

法裡柔情化解監護問題

2016年初,東風路司法所還在街道辦事處辦公,周嚴為一名老人提供了遺產處理的法律建議,老人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一年之後,老人想要表達謝意,但東風路司法所搬了家。“老人找不到我們的新址,她甚至不知道‘司法所’這個機構的名稱,一路問過來,問了很多人。”周嚴說,老人走了幾條街才找到東風路司法所新址,並將一瓶從老家帶來的辣椒醬作為謝禮。

1

這件事給周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做了母親後,周嚴在提供公共法律服務時有了更多的考慮。

住在瀏河社區的小學二年級學生小孟(化名)突然不來上學了,老師家訪後得知,小孟的爸爸不讓他上學,父子倆整天待在房間裡。原來,多年前小孟的母親離家出走,父親漸漸患上自閉症,也沒有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來源全靠小孟奶奶在外打工。在學校、社區介入後,小孟的父親還是不讓小孟上學。周嚴瞭解情況後,帶著法律援助律師和社工志願者敲開了小孟家的門,發現小孟躲在被窩裡看手機,滿臉落寞。

2

按照法律相關規定,這樣的情況可以申請法院剝奪孩子父親的監護權。小孟的父親得知問題的嚴重性後,很不情願地答應讓孩子上學。隨後3個月,周嚴一直關注此事,直到發現孩子的父親經常接送孩子才放心。“司法工作有時不僅是法律的問題,還要考慮到親情,考慮到哪種方式最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周嚴說。

做貼心的基層法律服務人

東風路街道居民以國有和集體企業職工及外來流動人口為主,相對來說,大多數居民收入不高、文化程度偏低,一些家庭忙於生計而忽視了小孩的教育。周嚴當初帶著身孕來到東風路司法所工作後,把問題青少年納入重點幫教的範圍,充分利用司法所二樓的服務功能,廣泛開展青少年法治方面的講座和輔導,甚至一對一輔導,收效良好。

秋霞(化名)17歲時,因搶劫罪、尋性滋事罪被法院定罪,被安排在東風路司法所進行社區矯正。這名女孩家庭條件不好,剛進行社區矯正時,一天無所事事,不是睡覺,就是與另一名未成年社區矯正人員出入酒吧。

“怕她變壞,如果她再犯事被警告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就要被收監。”周嚴多次聯繫心理專家,對秋霞進行一對一心理輔導,東風路司法所有什麼公益活動,她都帶秋霞參加,並在生活上給予關心。

3

這個姑娘從最初的極不情願到勉強配合,慢慢感受到周嚴對自己的關心,心結逐漸打開,也積極參加公益活動了。

無論是對待社區服刑人員還是社區居民,周嚴都拿出耐心和細心。“東風路街道有不少居民,生活條件不好,很少有機會接受專業而全面的法律服務。”周嚴說,做一個貼心的基層法律服務人,為轄區內居民提供免費的法律服務,是她的責任。

开福区“和事佬”,用法律的“乡言俗语”化解矛盾

記者手記

“和事佬”更要有專業知識

在基層,人民調解是司法所一項重要的工作,常常被稱為“和事佬”。但在一些人看來,調解就是“和稀泥”,只要將調解的雙方調得沒意見就行。周嚴並不這麼認為,她認為調解必須是以法律為基礎的有商有量。隨著眾多新型民事經濟糾紛不斷出現,需要調解人員有更專業的知識。

司法所在基層更多的是為老百姓服務,不能像法官、律師全靠“法言法語”,而要用老百姓聽得懂、易明白的法律語言。周嚴坦言,從機關來到東風路司法所,最初她也不適應。不過,她很快調整了自己的工作方式,有空就深入街道轄內的各個社區,與社區幹部和居民打交道,瞭解民情,解答居民的法律疑惑,調解居民之間的糾紛。周嚴說,自己在工作中不知不覺地改變了法律語言的表達方式。3年來,有著法律專業高學歷的周嚴,用法律的“鄉言俗語”化解矛盾,成了當地最受歡迎的基層法律服務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