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有温度 落地方能有温情

政策有温度 落地方能有温情

政策有温度 落地方能有温情

昨天的头条文章(蓝&暖 今年秋冬江苏要……)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今天这篇言论,说到了小环的心里。对于省环保厅出台的十二条便民措施,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政策有温度 落地方能有温情

公共政策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关乎公众切身利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公共政策本身是刚性的,约束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冷的一面,但由于其还具有调节分配社会资源的功能属性,还有热的一面。现实中往往过分强调政策冷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应有的温度内核,导致公众评价这一重要的政策评价维度缺位,公众不满意,不高兴,不答应,政策难落地,效果难实现。

政策有温度 落地方能有温情

去年一些地方为改善空气质量,大力推行煤改气、煤改电,但受储气能力不足、管网互联互通不到位,居民使用成本过高等因素制约,部分群众不能正常取暖,影响生活。客观讲,煤改气、煤改电是当前治理散煤污染最经济有效也最现实的途径,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地方政府的初衷也是为公众争取更多的蓝天享受,但相应机制不完善,便民措施跟不上,治污却制冷,值得引起反思。

政策有温度 落地方能有温情

现在又到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时期,在气象条件最不利、区域性霾污染天气频发的季节,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智慧。在首次应用京津冀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模式之际,江苏落实责任,便民为大,十二条措施既保蓝天又保民生,扑面而来的温暖直抵人心,相信必将取得良好成效。由此可见,政策本身必须有温度,才能更好落地见效,保持持久活力。

政策有温度 落地方能有温情

政策有温度首要的是秉持为民情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多一些民生视角,多一些平等对话,多一些问需于民,既让公众切实感受天更蓝、水更绿、地更清,又让公众生活更美好。

政策有温度关键的是要落地生根。环境治理已到了爬坡过坎、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既然是攻坚战,面对的情形必然是格外复杂,任务必然是长期艰巨,不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全面精细准备应对难以取得成效。这就需要聚焦民生痛点,广泛调研论证,加强顶层设计,因人因事施策,把公众的冷暖摆在首位,把可能遇到的困难预想充分,把必要的配套机制建立健全,真正把政策的温度传递给公众,让真情落在公众心中。

政策有温度 落地方能有温情政策有温度 落地方能有温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