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的壓力,爲何比家長小時候要大?

小孩什麼時候能夠認得父母?父母的性格會不會遺傳給小孩?等等,都有很多可以研究的東西。

今天要講的一個主題,就是很多家長的一個困惑,就是對比現在的小孩和自己小時候,怎麼有這麼多的差異,尤其是教育方面。

我當年也沒有這麼累,怎麼現在養個小孩都這麼講究?壓力這麼大呢?

尤其是在一線城市的很多家長,我周圍的很多人,可能都曾經有過這個想法。

有些想通了,有些人沒想通就隨大流,別人怎麼搞我就怎麼搞,比較安全吧。

我講一下我的思考。

子女教育的壓力,為何比家長小時候要大?

第一、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看,後天教育的比例就是不斷增加的趨勢。

人類的嬰兒是非常脆弱的,你看其它動物生下來以後,很快就可以自主行動了。

為什麼?因為人類直立行走以後,解放了手,非常有利於進化,腦容量不斷增大。

但也有代價,就是骨盆更加難以張開,嬰兒的頭更加難以出來。

這兩個進化的趨勢,是相互矛盾的。直立行走後,頭越來越大,骨盆卻張開受限。

除了母親越來越痛苦外,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早產!

這個早產的概念,不同於我們日常所說的早產,就算是十月懷胎,也是早產。

判斷動物的孕期長短,是跟成熟期相關的。

黑猩猩11歲就基本長成了,孕期是256天,大象將近20歲長成,孕期就長達22個月。

對比人類,將近20歲才長成,平均孕期卻只有267天,是非常短的。

這就造成了新生兒和成人之間的差異,要遠大於新生猩猩和成年猩猩。

人類出生的時候,腦容量只有成人的四分之一,而靈長類動物出生時,普遍有成年時的一半。

人在1歲時,腦容量是成年的一半,4歲時才到達成人的75%。後天教育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天生聰明是極少的,很多是後天培養的,這就是後天教育的生理基礎。

子女教育的壓力,為何比家長小時候要大?

第二、我們小時候受的教育實際上已經比我們父母那一代,要多的多。

教育壓力不斷增加,不是在我們的子女身上開始的,在我們這代人就已經開始了,甚至父母那一代就已經開始了。

我們這一代,已經遠比上一代“講究”啦。

所以,這不是一個新問題,沒有必要過於困惑。

社會承平日久,受教育程度就是在不斷增加的,除非發生戰亂打亂這個趨勢。

第三、教育質量是個相對概念,標準水漲船高,永遠是無法滿足的。

就像建國初期,對共產主義的想象,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現在早就實現了。我們也沒有滿足。

好的教育,是個永遠水漲船高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

我們現在的講究,現在的累,也無非是保持一個相對水平而已。

試想,我們當年在小地方,也都是在當地比較好的學校就讀啊,當然從絕對水平看,這些學校可能都不如現在的“菜小”。

就像你買車,30年前買臺普桑就很滿足了,現在覺得這車根本上不了路。

你當年可以“散養”,但現在“散養”的小孩,可能根本上不了路,進入社會後也很難有自信。

衍生出來一點,也沒有必要過分追求給小孩最好的教育。

我們如果沒有住最好的別墅,開最好的車,享受最好的醫療,憑什麼要求享受最好的教育呢?

外部教育是一種消費。社會是分層的,教育也是分層的,找到適合自己的層次就好,不用太焦慮。

就像在路上開車,有10萬的車,也有100萬的車,還有500萬的車,作為行駛的功能,都是具備的,基本的安全性都有,都能教育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小孩。

可能50萬以上,性能配置的差異就很小了。更多是貴在品牌上。

普通人追求一個性價比吧, 不要把自己搞的太累。

子女教育的壓力,為何比家長小時候要大?

第四.學業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不等於教育的成功。

學業成功也是相對概念,它一定是小概率的,因為大家比的是排名,不是絕對值啊。

每年名牌大學就錄取這麼多人,在你這個省就只有這麼多名額,那不就得排名嘛。

如果每個學校都是名牌大學,也就不存在名牌大學了。

本文的很多讀者,名牌大學畢業,都是小概率事件的受益者,就是賭博賭贏了的人。

回想到底我們當年是怎麼考上名牌大學的?很多的偶然性和運氣成分在裡面。大家的資質都是差不多的,真的比別人聰明很多嗎?也並沒有。

而自己的小孩在長達十幾年的教育長跑中,能否跑贏,那就只有天知道了,這個是很難遺傳的。

這也是為何學業考試相對公平的地方,狀元的兒子很難是狀元,清華北大學生的小孩很難再考上清華北大。

當然,你可以適當提高概率,但是你面對是千軍萬馬,即使你的概率比別人高10倍,但面對著人民的汪洋大海,一樣在排名遊戲中被淹沒。

學業成功跟教育成功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以這個為目標的話,99%都是失敗的。如果走國內路線的話,我不指望他學業上能有多大成就,即便他在高考相對輕鬆的上海。

其實很多沒上名牌大學的人,日子也過的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