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的压力,为何比家长小时候要大?

小孩什么时候能够认得父母?父母的性格会不会遗传给小孩?等等,都有很多可以研究的东西。

今天要讲的一个主题,就是很多家长的一个困惑,就是对比现在的小孩和自己小时候,怎么有这么多的差异,尤其是教育方面。

我当年也没有这么累,怎么现在养个小孩都这么讲究?压力这么大呢?

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的很多家长,我周围的很多人,可能都曾经有过这个想法。

有些想通了,有些人没想通就随大流,别人怎么搞我就怎么搞,比较安全吧。

我讲一下我的思考。

子女教育的压力,为何比家长小时候要大?

第一、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后天教育的比例就是不断增加的趋势。

人类的婴儿是非常脆弱的,你看其它动物生下来以后,很快就可以自主行动了。

为什么?因为人类直立行走以后,解放了手,非常有利于进化,脑容量不断增大。

但也有代价,就是骨盆更加难以张开,婴儿的头更加难以出来。

这两个进化的趋势,是相互矛盾的。直立行走后,头越来越大,骨盆却张开受限。

除了母亲越来越痛苦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早产!

这个早产的概念,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早产,就算是十月怀胎,也是早产。

判断动物的孕期长短,是跟成熟期相关的。

黑猩猩11岁就基本长成了,孕期是256天,大象将近20岁长成,孕期就长达22个月。

对比人类,将近20岁才长成,平均孕期却只有267天,是非常短的。

这就造成了新生儿和成人之间的差异,要远大于新生猩猩和成年猩猩。

人类出生的时候,脑容量只有成人的四分之一,而灵长类动物出生时,普遍有成年时的一半。

人在1岁时,脑容量是成年的一半,4岁时才到达成人的75%。后天教育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天生聪明是极少的,很多是后天培养的,这就是后天教育的生理基础。

子女教育的压力,为何比家长小时候要大?

第二、我们小时候受的教育实际上已经比我们父母那一代,要多的多。

教育压力不断增加,不是在我们的子女身上开始的,在我们这代人就已经开始了,甚至父母那一代就已经开始了。

我们这一代,已经远比上一代“讲究”啦。

所以,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没有必要过于困惑。

社会承平日久,受教育程度就是在不断增加的,除非发生战乱打乱这个趋势。

第三、教育质量是个相对概念,标准水涨船高,永远是无法满足的。

就像建国初期,对共产主义的想象,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早就实现了。我们也没有满足。

好的教育,是个永远水涨船高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

我们现在的讲究,现在的累,也无非是保持一个相对水平而已。

试想,我们当年在小地方,也都是在当地比较好的学校就读啊,当然从绝对水平看,这些学校可能都不如现在的“菜小”。

就像你买车,30年前买台普桑就很满足了,现在觉得这车根本上不了路。

你当年可以“散养”,但现在“散养”的小孩,可能根本上不了路,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有自信。

衍生出来一点,也没有必要过分追求给小孩最好的教育。

我们如果没有住最好的别墅,开最好的车,享受最好的医疗,凭什么要求享受最好的教育呢?

外部教育是一种消费。社会是分层的,教育也是分层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层次就好,不用太焦虑。

就像在路上开车,有10万的车,也有100万的车,还有500万的车,作为行驶的功能,都是具备的,基本的安全性都有,都能教育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小孩。

可能50万以上,性能配置的差异就很小了。更多是贵在品牌上。

普通人追求一个性价比吧, 不要把自己搞的太累。

子女教育的压力,为何比家长小时候要大?

第四.学业的成功是小概率事件,不等于教育的成功。

学业成功也是相对概念,它一定是小概率的,因为大家比的是排名,不是绝对值啊。

每年名牌大学就录取这么多人,在你这个省就只有这么多名额,那不就得排名嘛。

如果每个学校都是名牌大学,也就不存在名牌大学了。

本文的很多读者,名牌大学毕业,都是小概率事件的受益者,就是赌博赌赢了的人。

回想到底我们当年是怎么考上名牌大学的?很多的偶然性和运气成分在里面。大家的资质都是差不多的,真的比别人聪明很多吗?也并没有。

而自己的小孩在长达十几年的教育长跑中,能否跑赢,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这个是很难遗传的。

这也是为何学业考试相对公平的地方,状元的儿子很难是状元,清华北大学生的小孩很难再考上清华北大。

当然,你可以适当提高概率,但是你面对是千军万马,即使你的概率比别人高10倍,但面对着人民的汪洋大海,一样在排名游戏中被淹没。

学业成功跟教育成功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以这个为目标的话,99%都是失败的。如果走国内路线的话,我不指望他学业上能有多大成就,即便他在高考相对轻松的上海。

其实很多没上名牌大学的人,日子也过的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