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發力B端,架構大調應對「雲」之戰,對標的不是阿里?

9 月 29 日,騰訊宣佈內部架構大調整。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這是騰訊邁向下一個 20 年的主動革新與升級迭代。

騰訊發力B端,架構大調應對“雲”之戰,對標的不是阿里?

9 月 29 日,騰訊宣佈內部架構大調整。

在這次的調整中,新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而原有的微信事業群(WX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企業發展事業群(CDG)繼續保留。此外,騰訊將整合社交與效果廣告部(SPA)與原網絡媒體事業群(OMG)廣告線,成立新的廣告營銷服務線(AMS)。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這是騰訊邁向下一個 20 年的主動革新與升級迭代。

騰訊架構調整對標的不是阿里

在騰訊架構調整的消息傳出後,很多媒體將騰訊雲與阿里雲進行了對比。作為國內公有云IaaS市場排名1、2位的兩家企業,騰訊雲的方向確實與阿里雲有著很大的關聯性。

但騰訊並不是,也並不能以阿里雲作為對標對象。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 的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總額約24億美元,其中阿里雲佔45.5%,騰訊雲位居第二,但市場佔比僅有10.3%,大約是阿里雲的1/4。

用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阿里雲總裁胡曉明的話說,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客戶的信任為王,“除了滿足客戶的需求以外,承擔他的信任,比什麼都重要。”這樣的觀點並不侷限於雲計算領域,幾乎所有的To B的行業,“信任”都是成功的關鍵詞。然而,留給騰訊雲去建立信任的時間不夠。

且不談阿里雲目前在國內市場已經站穩了腳跟,擁有強大的行業影響力。但從騰訊雲自身的表現來看也不盡如人意。今年8月,騰訊雲客戶“前沿數控”的數據丟失事件,引起了業內對於騰訊雲的質疑,極大影響了其自身的品牌形象。

因此,如果騰訊雲沿著阿里雲的老路走,從基礎IaaS應用去與對方角力,相信沒有任何人會看好騰訊的改革,而真正分出勝負的戰場在雲計算與產業的結合。

在公佈調整信息後,騰訊總裁劉熾平對於這次的架構調整也做出瞭解釋:“互聯網即將進入下半場,各行各業迎來更大規模的產業升級。在接下來的10年,整個社會將從消費互聯網邁向產業互聯網。在互聯網上半場,騰訊的使命是做好連接;而在下半場,騰訊的使命是成為各行各業最貼身的數字化助手。騰訊成立至今先後經歷3次重大戰略升級和架構調整,‘騰訊需要時刻保持前傾,有足夠的危機感和戰略前瞻性才能引領進入下一個時代。’”

如果給這段話總結一個核心,那就是“騰訊的使命是成為各行各業最貼身的數字化助手”。

目前,公有云的用戶主要來自互聯網行業,但佔中國經濟比重最大的製造業僅佔12%,金融僅佔8.5%,醫療健康行業3.6%,政務雲的佔比則更低。也就是說,這些領域未來還存在著廣闊的市場前景,而這才是騰訊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的真正目標所在。從這個角度來看,騰訊真正對標的目標應該是更加深入行業的西門子、GE這樣的國外產業互聯網領域的成熟企業。

騰訊發力B端,架構大調應對“雲”之戰,對標的不是阿里?

加深產業屬性,跑馬圈地是主題

如果以工業互聯網領域為代表分析,入局產業互聯網的企業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像阿里、騰訊以及亞馬遜、微軟這樣的數字時代原住民,另一類就是以西門子、GE,甚至波音、勞斯萊斯為代表的老牌工業企業。前者能否在工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切到足夠大的蛋糕?答案是肯定的,但路程必然是艱辛的。

橫攔在它們面前的大山有兩座。首先是品牌,工業領域巨頭們在行業內擁有完善的品牌,建立起了牢固的客戶關係,簽訂了長期合同。甚至能為客戶提供成果交易,即保證成果,與客戶分享風險回報。

其次是積累,工業互聯網在不同工業細分領域中有著比較深的壁壘,必須通過不斷了解客戶的運作來積累行業能力,這是一個幾乎沒有捷徑可走的過程,只能夠通過不斷的合作與客戶加強互動。

也就是說,對騰訊雲而言,如果想成為更加貼近產業的服務者,不但要補齊在雲計算上落後的差距,還要下苦工深入到工業領域中,在人力、資金、時間等各方面都需要加大投入,來為自己獲得更多行業性的標籤。而國內儘管製造業發達,但具有代表性的製造業企業其實也有限,對於騰訊雲來說,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圈地運動”。

相比於工業互聯網而言,起步更晚的政務雲其實情況也類似。

2018年5月,騰訊正式宣佈西南總部落地重慶,並且表示,會將自己的技術能力灌輸到重慶的城市建設之中, 這與2017年廣州政府與騰訊雲合力打造的“智慧廣州”如出一轍。而早在2016年,杭州市政府與阿里雲共同開創了“城市大腦”這個概念,在最近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也已經發布了杭州城市大腦2.0。

看起來騰訊雲正在走著阿里雲的老路,但其實是二者都沒有其他的路線可以選擇。想把雲服務轉變為基礎設施,只有採用這樣的方式“平推”。

在這樣“跑馬圈地”的過程中,騰訊雲的劣勢並不在起步晚市場佔比小,而是它不夠熟悉To B業務的發展過程,缺少這方面的人才儲備和管理經驗。

騰訊發力B端,架構大調應對“雲”之戰,對標的不是阿里?

騰訊從To C到To B,改變並不容易

當一個人手裡有錘子的時候,往往他會把什麼問題都看成釘子,這個道理對一家企業來說往往也講得通。因此儘管是To B的業務,但騰訊雲的發展有著強烈的To C模式的影子。

2010年加入騰訊的陳磊一手建立了騰訊雲,並實施了佔領市場的戰略主張:先通過投資的方式,向早期創業公司提供免費雲服務;同時通過媒體平臺,向中期和成熟創業團隊提供雲服務禮包;然後向社會提供免費的大規模計算力,同時開放騰訊自身運營遊戲和社交的數據模型。

2017年3月,騰訊雲以1分錢的價格中標廈門市信息中心對外招標的“廈門市政務外網雲服務”。這樣以免費形式爭取客戶的方式引起了很多行內人士擔心,價格戰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政務雲市場的正常運作,而如果違反了相關規定,則將對整個政務雲行業帶來影響。

目前,儘管騰訊雲在遊戲和視頻領域已達到行業第一,但使用騰訊雲的相關企業也直言,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騰訊雲背後騰訊自身巨大的流量優勢和用戶資源。也就是說,騰訊雲也只是換了個方式在做互聯網流量生意。

要掰過來這種思維上的定式並不容易,不過我們還是能看到騰訊的努力。就像騰訊總裁劉熾平在2017年騰訊員工大會上說的:“很多人說我們只有To C的基因,沒有To B的基因,我是不相信這個說法的,你看進化中的成功物種,不是一開始就有那種基因,都是演化出來的。”

在這次架構調整中,騰訊將移動互聯網事業群、互動娛樂事業群和網絡媒體事業群撤銷,整合成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這意味著其To C業務的進一步整合和集中。而在另一方面,騰訊的架構調整還將打破組織牆、數據牆,提高因為長期以來“賽馬機制”而下降的部門之間的交互性與協作性。

當然,在對外的表述中,戰略升級後的騰訊不但將“擁抱產業互聯網”,也會依然“紮根消費互聯網”,這樣的說法相比“All in”顯得理智得多。畢竟改變一家企業的基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騰訊從To C向To B的調整隻是一個過程的開始,無論去下怎樣的結論都為時尚早。

做6年的規劃,看20年的趨勢

自1998年成立,騰訊的架構調整大概是以6到7年為一個週期:2005年第一次調整採取了橫向的事業部制;2012年騰訊選擇開放,走向移動化;2018年騰訊架構再次調整,設立適應To B業務發展的組織架構。

而對於這次的架構調整,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這是騰訊邁向下一個 20 年的主動革新與升級迭代。在這句話中,有一個不太起眼的關鍵詞:20年。儘管騰訊此次調整的時效可能維持不了這麼久,但眼光放得足夠長遠。

此前,北大匯豐商學院經濟學教授何帆在判斷中國未來20年發展趨勢時,曾總結出三大方向。

第一是中國的製造業將會繼續升級換代。儘管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目標,但未來中國的製造業的技術升級空間依然很大。包括服裝、食品、日用百貨在內的中小企業居多的製造業細分領域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發展依然有著極大的提升空間。

第二是中國的城市化進一步發展。隨著城鄉一體化,智慧城市改造的進程不會停止,反而會向著更加廣泛的區域蔓延,而且在內陸地區,會出現一批成為地區經濟的新增長點的大型城市。

第三是技術創新。

這依賴於中國的優質市場,中國市場不僅規模大,而且發展速度快,各地之間發展呈階梯型,這為各種不同水平的技術、各種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都提供了足夠的市場空間。我們可以大膽設想,未來在養老、環保等等方面,中國很可能會出現更多市場引導的技術創新。

在這三大趨勢的背後,是未來中國經濟向實體產業和技術創新傾斜的必然性。或許是零售比社交和遊戲更加貼近線下實體,在這一必然性的把握上,阿里顯然比騰訊要更料得先機。

不過好在騰訊的覺悟並不晚,一切也都未成定論。就像吳曉波老師在《騰訊傳》中引用的俄羅斯思想家巴赫金的觀點那樣:“世上尚未發生過任何總結性的事情,也無人說過針對世界,或關於世界的最終總結。這世界是開放自由的,所有一切仍有待於將來,而且永遠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