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才是扶贫的最好办法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才是扶贫的最好办法

我就想,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这么好,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这么大。但为什么出现的是农业“不景气”呢?到处是怨声载道呢?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一、“广普型”的惠及农业的方式我们都试过了,结果是没有“扶起来”。结论是“撒胡椒面”!

所以现在改变了方式“集中”对具有“规模型”的(不管是种植还是养殖)进行扶持。按说从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对的,从理论上也是对的。但是是不是“广普型”的方式的却是错误的呢?我觉得有待商榷。

二、“广普型”的扶持方式有它的弊端,但是“广普型”的方式绝对不可用,我觉得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现在要看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农业人口的问题。

做“规模经营”并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这不但是我看到了,而且所有的现实人人看到了。农村除去出外打工的劳动力外,虽说剩余的是老人、妇女或是儿童,但这一人数还是很巨大的。

农村耕作是时季节的,所以在做完必要的农事以后,很多时候很多人是没事可做的。也就是说“空余时间”很多。为什么农村这些年打麻将非常多?可以不信,但是事实是80岁的老人在麻将桌子上可以打一天---;为什么这些年农村兴起了“入教”的现象?很多人参加了这个“教”,那个“教”?我觉得原因就是“无事可做”,“闲余时间”太多造成的。

有句老话叫“无事生非”。那么村里的人,哪怕是老人,妇女,吗,没事可干也会“生非”的。于是打麻将,入教听经成了他们的“寄托”。如此可以看出是极大的浪费,人力浪费。

所以我就想,国家既然扶持农业,支持农业,补贴农业,为什么不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推行一种行之有效的“扶持”办法呢?如果把对“规模性”的经营“扶持”政策拿出一点点来,来支持农村愿意做养殖或是种植的人给予补贴(哪怕是养殖一只鸡,一头猪;哪怕是种了一平米的蔬菜)会不会改变这种闲散的情况呢(希望不抬杆)?这样我们农村的人是不是在物质上,在精神上都会有极大的改善呢?

三、我们发展经济总是离不开人的。而经济并不是说只有“企业”、“公司”才能做的。如果我们这样鼓励农村的农民投入到经济发展中来,我们八亿农民一个人创造“一元”钱的价值就是八亿,如果创造100元呢?这不是一个小数字,也不是一个可忽略的小力量。这样做,我们最后的总收入是不是就可以提高?经济是不是会有改变?

------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某些方面完全可以这样试验,对于我们的经济只有利而无弊。人,只有做事才有价值;人,只有被“用”才觉得有价值!“老骥伏枥”不就是这个意思么?“老有所用”,我觉得会让更多的人高兴的!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看法。因为我们太多的人一年就白白的浪费掉了时间,毫无价值的浪费掉了宝贵的时间。如果方式正确,我想对国家会有不可估量的贡献!

2018.9.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