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拆遷了,分到100萬和3套房

我家和外婆家不在同一個小鎮上。

在那個交通尚不發達的年代,小時候去外婆家,爸、媽和我需要到鎮上的車站乘上大巴車才能到達。那時候,大巴車表面呈灰色,只有20多個座位;那時候,鄉鎮的道路遠沒有現在的嶄新、寬敞,坑坑窪窪的。去外婆家往往要花上1個小時。

房子拆遷了,分到100萬和3套房

這些年,道路被拓寬了,自駕出行也成為了最常見的出行方式,去外婆家的時間也縮短在30分鐘以內。

而改變最多的,是外婆家所在的村莊。2015年,受到城鎮規劃的利好,這個毗鄰市中心的小鎮被納入重點改造的區域之一。一時間,外婆家所在的村落成為了動遷的重點對象。當時,走在鄉間的小道上,看到的是牆上畫著的大大的、紅色的字。

2017年年末,這個村莊餘3000戶家庭全部拆除,一萬餘人搬進了小鎮上嶄新、敞亮的新居。曾經熟悉的村莊,也早就被夷為了平地。

房子拆遷了,分到100萬和3套房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些曾住在這個村莊裡的人,那麼,這個詞就是“喜上眉梢”。一個個成了百萬富翁。

多個戶口就多套房

2015年,政府的拆遷補償通知下來了。內容大致如下:

(1) 根據家中宅家地的大小分配;

(2) 根據家庭戶口本上所在人數的多少分配。

一時間,全村譁然,村政府擠滿了人。“家中的廠房在拆遷範圍內嗎?”“兒媳婦剛懷孕,能不能等孩子生下來,上了戶口再拆。”“孩子他媽的戶口一直在外地,現在遷過來還來得及嗎?”

這幾乎是所有農村拆遷的真實情況。嫁出去的女兒、買了城鎮戶口的居民千方百計地將戶口遷回老家,只為獲得的面積更多些。為了遷戶口回家,兄弟姊妹間產生了嫌隙。“憑什麼我的戶口本上要寫上你的名字?”“你已經嫁出去了,這裡沒你的份。” 這是當初拆遷時的常態。兄弟姊妹每次都已爭吵結束。到如今搬入新家後,見面未開口,先拉下一張臉,曾經的和諧氛圍蕩然無存。

房子拆遷了,分到100萬和3套房

沒過多久,遷戶口的行為受到了政府的打壓。人們開始另謀出路,既然有了戶口就能多套房,那麼,多生個孩子是否就意味了多了個戶口。就這樣,村裡頭不少20剛出頭的年輕人開始被逼著結婚生子,有些家庭開始拼二胎。

房子拆遷了,分到100萬和3套房

幾位親戚家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表姐的孩子出生後將戶口掛在了孃家,小寶寶出生後就分到了房。

苦熬2年,房子終於拆遷了

似乎,當拆遷時,每個地方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一棟2-3層的小樓房孤零零地滯留著,旁邊是挖掘機和開墾了的土地,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釘子戶”。

老王家是整個村莊最後一戶動遷的家庭。2年前,政府工作人員前來勸告,拆遷後將會獲得相應的賠償款和2套房子,老王不答應。“再等等吧,我們不著急。”當被問到何時拆遷時,老王總是那麼說。

村裡人都認為,老王是嫌賠償的金額和房子都太少了。

然而,事實並未如此。這是老王一家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地方,有他滿滿的回憶。早年,老王家並不富裕,當全村住起2層小樓房時,他還住在低矮的平房裡。後來,經過一家人的努力,再向周圍的親戚、鄰居借上了一筆錢,這也是他和父親一磚一瓦堆砌起來的。在這棟房子裡,有他們一家最歡樂的時光,女兒逐漸長大,成績優異,滿牆都是獎狀;老王和妻子工作順利;父親母親身體健康,常在家門前的院子裡種種菜,養養花。而時間僅過了2年半,父親就得了重病去世了。

房子拆遷了,分到100萬和3套房

周邊的樓房已全部拆除,這裡將破土重建一座座工廠。市政府的工作人員也常去老王家慰問。2018年年前,政府部門通知老王,年前一定要搬遷。2018年1月4日早晨,老王和妻子一點點地搬出家中的物品,隨後,挖掘機將房子扒了,沒多久,這棟二層小樓倒下了。看著眼前的一片廢墟,老王心裡感觸頗深。

老王分到了房子3套和70萬資金,這筆錢足夠他花的了。他將其中的一套房以80多萬的價格出售了,一套先裝修,用於自住,另一個是將來給女兒的婚房。和普通大眾一樣,他興奮了好幾夜。

平凡才是生活的常態

曾經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次同學聚會上,同學A炫耀自己拆遷分到了3套房子,兩套出租,一套自住,租金都趕上了同學B的工資;而同學B在這座城市辛苦奮鬥了5/6年,仍未買上一套房。

拆遷是城市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重要環節,拆遷得到鉅額補償和房子的人不少,但仍是萬里挑一;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房子不是觸手可得的,我們仍在為了自己的生活、首付款而到處打拼。

房子拆遷了,分到100萬和3套房

這是社會常態,我們中的大部分不都是如此嘛。但你依然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在大城市買上一套自己心儀的房產。

畢竟,平凡才是我們生活的常態,但平凡並不代表平庸。

再回過頭來看看那個被拆遷了的村落。曾經的小村莊煥發著生機,一到農忙時節,人們就開始忙活起來,沒有多少存款但依舊生活富足;而今,這片土地卻被挖掘機種種碾壓。曾在這裡生活的人離開了,種植的農作物被掩蓋在廢墟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