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峯書院,南寧中秋賞月品味文化的天堂

斑峰書院,南寧中秋賞月品味文化的天堂

南寧市青秀區劉圩填斑峰書院,一百多年來“一榜三舉人”、 鍾家“一門三進士”的故事一直讓人津津樂道,讓無數讀書人仰慕不已,老一輩南寧人更是把它當作文化聖殿頂禮膜拜。

斑峰書院,南寧中秋賞月品味文化的天堂

斑峰書院, 始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由劉圩鎮的鄉紳、村民集資建成。

斑峰書院,南寧中秋賞月品味文化的天堂

民國《邕寧縣誌》記載:縣東南百里,全山皆石,顏色鐵紅,雜以青黑色,故名斑峰。山有三峰隆起,登巔而望,四下低平,頗有獨尊氣勢。山有甘泉井、鷂洞、燕巢、仙人掌、石棺材、瀑布、虎額、古榕樹等勝景。

斑山,其實是一塊獨具特色的天然沙葉巖巨石,整個斑山呈磚紅色,面積約1.5平方公里。山體高低起伏,線條流暢,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側臥在那裡的美女,固有美女斑山的美稱。劉圩斑峰書院,以此山命名。

在斑峰書院的大門上,嵌著一塊石刻大字匾額,上書“斑峰書院”四字,筆力遒勁,古樸端莊。它和前座右壁的《斑峰書院記》石碑,同為鍾德樣手跡。

斑峰書院,校園建築總面積約1600平方米,呈前、中、後三進,兩邊包廂為合院式結構。整個建築古樸雄偉,歷經滄桑,現仍留有前座、中座、前座古蹟基本保存原貌。

斑峰書院,南寧中秋賞月品味文化的天堂

100多年來,斑峰書院及其後來的斑峰中學,培育了不少人才。

斑峰書院,南寧中秋賞月品味文化的天堂

清代斑峰書院人才輩出,芸窗下曾出過一榜三舉人:1885年科省試,鍾德瑞、譚莜園、梁潤堂三人同榜中舉;劉圩街鍾家一門三進士——鍾德祥、鍾德瑞、鍾剛中;民國時期,學生梁大年、李洪春考取北京大學等等。

斑峰書院,南寧中秋賞月品味文化的天堂

道鍾家一門三進士的故事:

1、鍾德樣於光緒二年(1876年)考中進士,光緒四年(1878年)朝考獲一等第三名,民間稱“探花郎”,任國史館編修、幫辦福建、臺、澎防務等要職。

鍾德樣,生卒約1840年—1905年。字西耘,號愚翁。同治三年(1864年)中舉,光緒二年(1876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中法戰爭時領兵兩營出鎮南關(今友誼關)參戰,戰後釋兵回京,授江南道監察御史。以剛正敢言著稱。上疏批評李鴻章,論列軍國大事,無所畏避。彈劾川督劉秉章貪墨酷虐,結黨營私,劉被革職留任,爪牙被逐。揭露廣西釐稅過重,妨礙西米東運,農民棄田改業,迫使桂撫減釐並卡。後被權奸用計反誣脅人索賄,被革職留放軍臺。期滿釋放回南寧辦團練,約1905年卒於廣州。

著有《集古聯詞》、《宣南集》、《徵南集》各一卷。生平手稿離編為《蟄窠集》,未梓。

光緒十一年(1885年),鍾德祥奉命視察在鎮南關抗擊法國侵略者的清軍,便道回鄉,住宿在斑峰書院內,與鄉紳、硯友羅立亭、黃皎湖等談文論道,共敘鄉情。

黃、羅等請鍾德祥撰寫書院碑記,書題大門匾額,鍾欣然答應。返回北京後,便差人把做好的《斑峰書院記》和“斑峰書院”題字捎回。書院負責人當即聘請名匠鐫刻石碑,留傳至今。

2、鍾德瑞,字叔凡,1885年科省試,鍾德瑞、譚莜園、梁潤堂三人同榜中舉,斑峰書院一榜三舉人之一。光緒十六年(1890年)進士。廣東封川知縣。

3、鍾德祥的獨生子鍾剛中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舉人,1904年甲辰科進士,授吏部主事。

鍾剛中(1885—1968年),字子年,號桴堂,晚號桴公,筆名柔翁。1904年甲辰科進士,這是清代最後一科的進士。授吏部主事。歷任湖北通山知縣,直隸成安、寧晉知事,後退隱不仕。曾參加北京稊園詩社和蟄園詩社。1951年12月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1968年4月13日病故,終年83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