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夜月》—賞月、弄花春天裡最美好的事情

《春山夜月》—唐·於良史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


《春山夜月》—賞月、弄花春天裡最美好的事情

於良史,唐代詩人,生卒年月籍貫不詳,生平事蹟在《舊唐書》、《新唐書》等正史中均不見記載。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中只有簡略記載,說其在唐肅宗至德年間在朝任侍御史。他的詩語言清雅秀麗,詩體工整細緻,形象逼真,多有發人深思的警句,深受人們的喜愛。時人評價他德才兼備,志向超群,雖然生平事蹟不為人們熟知,但是詩詞作品卻廣泛流傳。

良史,至德中仕為侍御史。詩體清雅,工於形似,又多警句。蓋其珪璋特達,早步清朝,興致不群,詞苑增價。雖生平似昧,而篇什多傳。—《唐才子傳》

解詩:這是一首吟詠春天美景,描寫春遊樂趣的寫景詩。從《春山夜月》的題目中可以看出春遊的時間、地點和景物。時間是春天的夜晚,地點是山中,景物是如水的月色,這些條件是引導讀者閱讀的要點,也是全詩的綱領。

春天的山中有許多好玩的事物,天黑了,自己貪玩忘記了歸去。

捧一把清澈透明映照月影的泉水,四處飄散的花香沾滿了衣衫。

美麗的風景使人不在乎路程的遠近,當要離開時總捨不得眼前的一花一草。

流連忘返的詩人尋著鐘聲向南望去,看見遠方的樓臺隱現在蒼翠的山色中。


《春山夜月》—賞月、弄花春天裡最美好的事情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春天的山中萬物復甦,生機盎然,有許多好玩的事物,詩人遊春貪玩到天黑,竟然忘了歸去。

這兩句,“春山多勝事”中“春山”二字交代了春遊的時間、地點。“多勝事”則是說出了春遊的原因。因為“春山”中好玩的事物太多所以才要去春遊。“賞玩夜忘歸”緊緊連接上一句,“多勝事”是賞玩的原因,“夜忘歸”則是賞玩的結果。“夜忘歸”的結果還使人不禁產生聯想,到底是什麼樣的景色使得詩人流連忘返呢?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山中的泉水清澈透明映照月影,捧一把映照月影的泉水,彷彿月亮就在手中。山中的鮮花香氣四溢,一路觀賞過去,花香沾滿了衣衫。

詩人用絕美的兩句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寫出了春夜山中的“勝事”,既解答了讀者對於“勝事”和“夜忘歸”的疑問,又讓人從“掬水”“弄花”的動作中看出詩人面對美景喜不自禁,悠然自得的心情。“掬水”和“弄花”相互對仗,既寫景又寫人,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妙趣橫生。

《唐詩合選詳解》:“掬水”二句,逸興幽情,結成妙想,成妙句。


《春山夜月》—賞月、弄花春天裡最美好的事情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詩人陶醉在美景之中,興致勃發,為了能看到更美的景色完全不在乎路程的遠近,一路不知疲倦的觀賞下去,每當要離開一處景色時,總捨不得眼前的花草樹木,流露出一片依依惜別的深情!

這兩句,繼續寫“賞玩夜忘歸”的原因,“興來無遠近”,因為興致所至所以不計路途。“欲去惜芳菲”,因為鮮花滿地,香氣四溢所以依依不捨。

“欲去”二字既充分表達了詩人不捨離去的情緒,又是在這種難捨的情緒下,使得詩人猶豫不決之際,聽到風中傳來的鐘聲,舉目南望發現了深山中樓臺的伏筆。

“南望鐘鳴處,樓臺深翠微”:正當詩人流連忘返,欲去還留的時候,遠處傳來悠揚的鐘聲,他尋著鐘聲向南望去,只見遠方的樓臺隱現在蒼翠的山色深處。

最後兩句,由近處的風景轉向遠處的鐘聲,又由遠處的鐘聲引向更遠處的隱密樓臺。至此,一幅完整的畫卷展現在讀者的眼前,春山、泉水、夜月、花香、鐘聲、樓臺,詩人用精緻細膩的語言將景色描繪的清靜幽遠,渾然天成。

“樓臺深翠微”做為結句引發人產生聯想,深山中的樓臺是什麼所在呢?是寺廟?是道觀?還是隱士的居所?那裡會是詩人下一個遊玩的地方嗎?這樣充滿懸念的結句,具有強烈的趣味性,使人回味無窮。


《春山夜月》—賞月、弄花春天裡最美好的事情

這首詩,語言清麗淡雅,對仗工整細緻,意境鮮明,畫面感十足,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