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大名發現這座古墓,都出土了哪些寶貝?你知道嗎?

河北大名縣發現何弘敬墓誌

發表日期:2013-2-22 17:43:47

作者簡介:陳光唐,1926年12月出生,1961年調入邯鄲市文物管理處任處長,1992年退休。

1973年,大名縣城北11公里的萬堤公社萬堤農場在打井時發現一座古墓。我所(邯鄲市文保所)陳光唐、劉勇兩同志受地區委託前去調查。墓室已被挖毀,形成一個大水坑,附近散佈著石雕殘塊、素面石板和厚木板等。據在場的同志講,墓室位於距現地表6米深的沙水中,磚牆內有四根橫斷面呈八稜形的石柱。因牆、柱均早塌落,石柱的原來位置、結構不明,牆的高度與壁面情況也無法瞭解,但底部尚存三、四層順橫交錯的砌磚。基室平面為圓形,直徑約6米,南部有門。淸開墓室地面的亂磚、石塊、殘牆,是一層平鋪的石板,石板長度不等,厚約20釐米。其下壓疊了兩層厚木板,板長約8米,寬30—40釐米,厚20釐米,均東西向並排拼成,相互擠得很緊,劈開缺口或撬動木板,有濃烈的松節油氣味,可能鋪好木板後用松香灌注。木板下是磚砌的圓形基址,內徑和深度皆約3米,其外壁每隔1米左右砌有外凸加固的磚垛。墓室南邊殘存著寬約15 米的甬道基址。甬道南與墓道相接,一合墓誌置於墓道內。據傳,文革期間,附近的磨莊村曾在此處挖出並運走一合稍小些的何弘敬妻安氏墓誌,現已毀。此墓除墓誌外未見其他遺物,可能早年曾遭盜掘。

墓誌及蓋均為青石質。志蓋呈盝頂式,頂面邊長0.96-1.00、底邊長1.88-1.96、厚0.88 米。頂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贈太師廬江何公墓誌銘”,四周及四殺浮雕獸面及四神,四殺交角處浮雕牛、馬等動物,雕工精美,神態生動。四側邊雕刻波浪,圖案簡煉,線條流暢。志石為正方形,邊長1.95、厚0.53米。志石四側邊的中部雕刻花卉、供養人,上下雕刻波浪、花瓣。志石正面楷書59行3800餘字。

邯鄲大名發現這座古墓,都出土了哪些寶貝?你知道嗎?


邯鄲大名發現這座古墓,都出土了哪些寶貝?你知道嗎?


邯鄲大名發現這座古墓,都出土了哪些寶貝?你知道嗎?


邯鄲大名發現這座古墓,都出土了哪些寶貝?你知道嗎?


邯鄲大名發現這座古墓,都出土了哪些寶貝?你知道嗎?


邯鄲大名發現這座古墓,都出土了哪些寶貝?你知道嗎?


墓主何弘敬,據墓誌“卒於鹹通六年(公元865)。享年六十”,可知其生於永貞元年(公元805)。墓誌栽其“初系戎籍,未及弱冠。大和四年,以大理卿副戎事始事文宗皇帝,逮今四朝,遷官一十三任,兼佩相印者七焉”。何弘敬十八歲從軍,文宗時曾為御史中丞、御史大夫、賜上柱國勳。武宗時襲父位為魏博節度使,封遊擊將軍、金吾衛將軍、金吾大將軍、銀青光祿大夫、戶部尚書。以東面招討澤潞使參加討伐劉稹,又加右僕射。澤潞平定後, 詔加金紫左僕射平章亊,封公開國,食封百戶。不久,加司空。宜宗時封光祿大夫、司徒平章亊、太保兼司徒。時逢“黨羌擾攘侵軼圻服。……以兵器五萬事亊上獻助軍,沼褒之,又加太傅司徒”。懿宗即位後,又加兼侍中、中書令。懿宗時“群蠻盜擾交趾”,“徵天下精甲戍五嶺”,何弘敬獻馬五百匹以助徵車。鹹通六年收復交趾,“帝讓加號,歸功臣下,冊拜公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同月何弘敬卒。

何弘敬與其父何進滔,其子何全皞三代為魏博節度使,“子孫相繼,四十餘年”。新舊唐書中有傳,只是傳文過於簡約,故以志可補史書記載之不足,史書則可驗證志文的溢美、險諱之處。

志稱:“公諱弘敬,字子肅”。關於其名,兩唐書中記載不一。《舊唐書·武宗本紀》載何進滔死後,子重霸知留後亊,賜名重順。而本傳中作“子弘敬襲其位”。《新唐書·武宗本紀》亦稱重霸,本傳中則作重順,賜名弘敬。儘管兩唐書中記載的賜名不同,從都記有的 “重霸”、“重順”、“弘敬”三個名稱看來,原名 應為重霸,開成五年其父何進滔死後襲位,朝廷先後賜名為“重順”、“弘敬”。

墓誌中關於何氏的籍貫和到魏地的時間的記載亦與兩唐書中不相同。志稱其為廬江人,六代祖令思受誣遷於魏、相、貝三州。兩唐書的記載基本一致,以較詳細的《舊唐書·何進滔傳》相比:“何進滔,靈武人也。……進滔客寄於魏,委質軍門……。"不知孰是。

志中“♢♢卒於潞,其子稹狂狡不遜…詔御史丞李相國回使於魏……遂詔除東西招討澤潞使”當指會昌三年(公元843年)昭義節度使劉從諫死,其子劉稹反,武宗下詔討伐, 以何弘敬為東面招討澤潞使之事。志中的“東西”當為“東面”之誤。討伐劉稹是唐武宗時期一個較大的歷史事件,兩唐書武宗本紀中有較多的記載,許多當亊人的本傳中也都敘及。《新唐書·何進滔傳》載:“帝討劉稹,加東面招討使,弘敬倚稹相唇齒,無深入意,詔因稱其事母孝,在軍久,宜亟戰。弘敬亦自如。及王宰踰乾河攻澤洲,天子慮稹起山東兵,命弘敬掎角塞其道,不奉詔。王元逵克邢州,攻上黨,弘敬不得已,乃出師。未幾,宰統陳許兵假道收磁州,弘敬懼,乃進戰,拔平恩,詔檢校尚書左僕射。澤潞平,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亊”。由此可知魏博節度使何弘敬因劉稹割據澤潞於已有利而消極參戰,唐王朝幾次 下沼亦不聽從,直到迫不得已時方出師、乃進戰,唐王朝不加追究,事後仍封以高官,中央政權的衰微、藩鎮勢力的強大由此可見一斑。墓誌對此諱而不述,大加諡美“不浹旬,統步騎七萬眾營於長橋之東,……自午及晡七合,……賊乃奔北。自是聯戰累勝,既拔肥鄉。……潞既屏,詔加金紫左僕射平章事,封公開國,食封百戶,以旌殊勳”。

志稱“鹹通六年(公元865年)…三月…乙丑,公薨於位。”而兩唐書一作鹹通七年,一作鹹通十年,當以墓誌所記為準。

何弘敬墓誌規模之大、雕刻之精美、文字之多為唐代墓誌所罕見。河北正定縣木莊村曾出土唐成德軍節度使王元逵墓誌(《考古與文物》1983年1期),“其形制超宗室,逾勳貴”,亦不過邊長152、厚35.8釐米,何弘敬墓誌則有過之而不及,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晚期割據藩鎮的節度使實為不受朝廷管轄的土皇帝的歷史事實。何弘敬墓誌志文雖然以為墓主歌功頌德為主,但敘其歷史較詳、涉及面較廣,對於研究晚唐藩鎮割據,唐王朝與藩鎮、邊境的關係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