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绞灭的墨家之二:慷慨悲歌,为弱者两肋插刀

有首歌里唱,哪里不平一声吼,墨子不光吼,还要行动。

公元前440年,发生了一件事。这事关系到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一个是墨子,一个是鲁班。作为能工巧匠的鲁班为楚惠王制造了当时最先进的攻城器械,于是,信心满满的楚惠王准备攻打宋国。

墨子厌恶战争。于是,他为自己定了一个行动准则,帮助被无辜攻击的弱者,以保证和平和正义。当他听说楚国要攻宋,急忙派弟子们到宋国协助防守,而自己则一路风雨兼程,靠着双脚,日夜不停地走,走了整整十天十夜。终于走到了楚国首都。

被绞灭的墨家之二:慷慨悲歌,为弱者两肋插刀

墨子对楚惠王说:“我想请教大王一个问题。现在有一个人,放着自己漂亮的车子不要,想去偷邻居家的破车;舍弃自己的锦缎绣衣,想去偷邻居家的破旧衣衫,这算是什么人呢?”

不知是计的楚惠王说:“这人肯定是有偷窃的毛病。”

墨子接着说,“我听说您准备攻打宋国,与这个犯偷窃毛病的人有什么两样呢?”

这番话显然不足以让楚惠王放弃攻宋,楚王说,“鲁班已为我造好了攻城的器械,我是一定要攻打宋国的”。

墨子说,“云梯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厉害,不信我可以与鲁班模拟战一场。”

被绞灭的墨家之二:慷慨悲歌,为弱者两肋插刀

墨子解下身上的革带当作城池,用一些小板当守城的器械,当着楚惠王的面与鲁班模拟了一场攻守械斗。鲁班用云梯、撞车、飞石等九次展示攻城之机变,墨子九次进行了成功的抵抗。鲁班器械用尽,而墨子防守有余。最后,鲁班“战败”。

鲁班说:“我知道怎样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出来。”

墨子说:“我知道你怎样对付我,我也不说出来。”

一旁的楚惠王莫明其妙:“你们什么意思?”

墨子说:“鲁班不过要大王杀掉臣,认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法守城了。其实,我的弟子300多人已经到宋国做好守城的准备了。您即使杀了我,楚国也打不了胜仗。”

楚惠王终于放弃了对宋国的战争。

这件事还有个幽默的结尾。为宋国立下了大功的墨子,疲惫地踏上了归途,仍然是靠着双脚步行。路过宋国时,下起了大雨,他就到一个门檐下躲雨,但看门的人连门檐底下也不让他进。墨子便在城门洞里度过一个漫长雨夜,并没有向宋国人提起,他为这个国家所建立的功勋。

只不过,淋在雨中的黑衣壮士也不免自嘲了一下,运用大智慧救苦救难的,谁也不认;摆弄小聪明争执不休的,人人皆知。

反叛不平等的现有秩序和各种侵略行径,成为贯穿墨子整个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的一条主线。只要弱小诸侯国的家园遭受攻击,墨家就会集体前去援助防卫。这种侠义精神,很容易成为各个诸侯国利用的一颗棋子,导致墨家成为了战争最大的牺牲品。不少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墨学中断的原因之一。此外,墨学中断可能与墨家极其严苛的制度有关。

诸子百家中的其他学派,虽然也有亲密的师徒关系,但人家讲究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而墨子要求的是浓烈,如黏土般的成团成块。

墨子的学派,有一种“准军事组织”的性质,历史学家张荫麟将其称为“武士的行会”。这样的组织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组织绝对忠诚,为此不惜牺牲自我。事实上,在墨家全盛之时,他们确实做到了这一点。那时,所有的“墨者”,秉承先秦时代“慷慨悲歌”的“士”的精神,并将此精神发扬到极至。

《淮南子》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据记载,有一次墨家一百多名弟子受楚国阳城君委托守城,后来此君因受国君追究而逃走,墨家所接受的守城之托很难再坚持,一百多名弟子全部自杀。自杀前,墨家首领孟胜派出两位弟子离城远行去委任新的首领,两位弟子完成任务后仍然回城自杀。

被绞灭的墨家之二:慷慨悲歌,为弱者两肋插刀

为什么集体自杀?为了“义”。既被委托,就说话算话,一旦无法实行,宁肯以生命的代价保全信誉。慷慨豪迈之气节,令人荡气回肠。这样的事件,于墨家并非一例。但也正因为这样不断的正义牺牲,让墨家后继者青黄不接,再也找不到一个能将墨家学说发扬的继承者,这个门派肯定要衰亡。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秉承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的墨家子弟们,在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中,刚烈的他们必定是最坚定不屈的抵抗者,遭受了秦最残酷的屠杀,以至全部玉碎。

醉罢君山在《闲闲书话》一书中写道:“没有任何一个专制的政府,能够见容于墨家的存在。墨家与其他诸子百家相比,显得那么的特立独行,其不仅仅是学术的流派,而且是准军事组织,准政治组织,是民间强大的政治力量。他们自食其力,不依赖于政府,独立于政府,这是何等让一个专制的政权为之心惊胆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