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的張廷玉飽受帝王厭棄嗎?爲什麼?

張小龍


張廷玉是大學士張英的次子,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作為官宦世家出產的優良產品,張廷玉無論才幹還是工作能力都是很強的,康熙為了考驗他曾命他當場作詩,張廷玉張口即來,一連兩首,讓康熙非常滿意。

作為康熙執政後半段的寵臣,張廷玉的政績乏善可陳,主要扮演了秘書長的角色,例如擔任《親征平定朔北略》的纂修官,隨康熙南巡及巡行蒙古諸部,翰林院修撰,武英殿試讀卷官,《省方盛典》副總裁官等等。

直到康熙五十九年,張廷玉才涉足政事,授刑部左侍郎,後又授吏部左侍郎等等。可見康熙是打算把他留給接班人使用。

雍正繼位以後,張廷玉受到重用,一來張廷玉的確有才幹,二來張廷玉的老爸張英曾經做過雍正的啟蒙老師,張廷玉是雍正的自己人,用的放心。而張廷玉也不負眾望,在以苛刻勤奮聞名的雍正一朝地位非常穩固,僅次於十三阿哥胤祥。不僅如此,雍正在傳位乾隆以前,還特別囑託: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

對於封建社會的臣子來說,死後能夠配享太廟,是個巨大的榮譽,少活幾年都甘心,滿清一朝,只有張廷玉一個漢臣入了太廟,地位可見一斑。

但等到乾隆上位,張廷玉的地位卻急轉直下,雖然死後勉強入了太廟,但生前被乾隆百般羞辱,爵位被削掉,家也被抄了,弄的十分悽慘,為什麼一個三朝老臣,忠心耿耿,落得如此下場呢。這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很大關係。

在康熙眼裡,張廷玉是滿人定鼎中原後漢臣群體湧現出來的不可多得的人才,滿人多是大老粗,打天下靠他們,治國就的靠邊站了,張廷玉這種舞文弄墨的高手受到重用,既有實際意義也有象徵意義,而張廷玉兢兢業業,也符合康熙聖仁的用人風格。所以張廷玉雖然沒有大的韜略,但用的趁手,用的放心。

雍正是靠內鬥獲取的皇位,在用人方面忠誠排在第一位,張廷玉的身世決定了他必然會得到雍正的重用,而張廷玉小心謹慎的做事風格也符合雍正多疑嚴謹的胃口,所以雖然是前朝舊臣,依然能夠得寵。

乾隆與他的父親爺爺明顯不同,他沒有經歷父輩創業的艱難,也沒有重用人才改革吏治的急迫需求,更缺乏駕馭群臣的王者霸氣,說白了就是個平庸的守業君主,這類老闆喜歡搞政治,愛用逢迎拍馬的奴才,比如傅恆,和珅這種貨色就很得寵,張廷玉明顯與他不搭,失寵也就理所當然。

除此以外,還有三個原因導致了張廷玉失寵。

一個就是張廷玉漢人的身份,雖說“滿漢一家”喊的震天響,但在滿人嚴重,漢人就是二等公民,這是根深蒂固的觀念,即便到了清朝末年都沒有發生變化,而乾隆更是這一觀念的堅定捍衛者,在他眼裡漢人就是滿人的奴才,怎麼能讓漢人如此風光,所以在他當政的前些年,他放縱鄂爾泰和張廷玉內鬥,自己坐收漁利。鄂爾泰死後又整出個三十出頭的訥親排在張廷玉前邊,傻子都知道他什麼意思。

第二點就是張廷玉為官多年,門生故吏遍佈朝堂,讓乾隆產生了疑心。張廷玉晚年,張家在朝共計十九人,門生更是不計其數,隱隱有朋黨的勢頭,無論哪個皇帝都有所忌諱,更不說多疑的乾隆。

第三點就是張廷玉有些倚老賣老,為了一個死後配享太廟的承諾逼著乾隆給他立字據,得手還不知道謝恩,這對心高氣傲的乾隆無疑是一種羞辱,乾隆藉機打壓張廷玉,一來給自己出氣,二來也是向群臣立威:三朝元老,不聽話照樣辦你。

如此這般,張廷玉倒黴也就不在話下了,當然乾隆也有些不厚道,老頭為你家打了一輩子工,都七八十了想退休養老他不同意,非要把人往死裡逼,下臺了還找個理由抄家,氣量狹窄到極致,哪有仁君的氣度。單這一點,就比他爺爺差幾十條街。



日慕鄉關


張廷玉在乾隆年的失寵,有一個非常大的背景,那就是自乾隆年之後,滿漢大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並且皇帝也是自乾隆之後只重滿臣,而不重漢臣。這裡打個比方,比如說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看到和珅對乾隆自稱奴才,紀曉嵐則是微臣。其實“奴才”是隻有滿族大臣才有資格稱呼的,這是一種尊貴的叫法,如果漢族大臣稱“奴才”,那就是犯罪了。

回到張廷玉,我們就來講講張廷玉的失寵之路。

雍正病顧的時候,張廷玉還是同允祿、大學士鄂爾泰一同的顧命大臣,直到乾隆八年,張廷玉依舊以漢族大臣的身份受封伯爵,這個時候都是受寵的。可惜,好景逐漸就不長了。早在張廷玉和鄂爾泰同朝為官的時候,雖然兩個人雖然都是總理事務大臣,在一起辦公,但是張廷玉和鄂爾泰幾乎就不說一句話,兩個人往往互相譏諷。

再加上張廷玉為人固執,這和喜歡抬槓的乾隆湊在一起,時間久了君臣之間自然就產生了間隙。並且乾隆偏愛滿族大臣這是眾所周知的,比如前期傅恆、後期的權臣和珅等,皆是八旗大臣。所以乾隆十年,當鄂爾泰病故的時候,納親就成為了乾隆第一朝臣,並且穩壓張廷玉一頭。

而之後惹怒乾隆,則是張廷玉分別於乾隆十四年和十五年請求辭職歸鄉,不知怎麼回事,這幾乎成為了乾隆的逆鱗所在。

也許是乾隆自己的認知,還是滿族沒有辭官歸隱這種習俗的原因,總之乾隆開始對張廷玉越發嫌棄,並剝奪伯爵、太廟等資格,其晚年自然逐漸淒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