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朝元老張廷玉為何晚年深受乾隆厭惡?

沐凌竹


張廷玉晚年之所以受到乾隆皇帝的討厭,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張廷玉倚老賣老,二是滿漢之間的矛盾,三是乾隆想要擺脫雍正的影響!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歷經康雍乾三朝,可謂是政壇的常青樹。特別是在康熙朝和雍正朝,張廷玉都是政壇炙手可熱的人物,深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雍正臨死前,更是任命張廷玉為顧命大臣輔佐乾隆,並允諾其死後配享太廟。


作為一個漢人,張廷玉能得到康熙和雍正兩位清朝帝王的器重,已經實屬難得。而配享太廟,縱觀整個清朝的歷史,漢人大臣中唯獨張廷玉一人而已。

張廷玉開始崛起是在康熙的中後期。

張廷玉的起點並不差。張廷玉的父親張英,是康熙朝的重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那可是正兒八經的一品大員。

有一個厲害的老爹,張廷玉本人也是極其出眾,加上康熙一朝本來就對漢人官員比較重視,所以進士出生的張廷玉很快被康熙提拔進南書房(相當於康熙的秘書機構),從而進入了權力的核心。


到了雍正朝,張廷玉更進一步,到達了人生的巔峰。

雍正是個務實的帝王,張廷玉有能力,而且為人低調,做事謹小慎微,很是對雍正的胃口。所以在雍正朝,張廷玉是步步高昇,身兼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兩大要職。這還不算什麼,雍正又晉升張廷玉為保和殿大學士。在軍機處設立後,張廷玉又進入軍機處。

因為張廷玉的出色表現,雍正臨終前命張廷玉為顧命大臣,要知道另外的三個顧命大臣分別是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都是滿人甚至是皇族。

但是,身為顧命大臣的張廷玉,到了乾隆時期卻不那麼吃香了。

首先一點,是張廷玉自己的原因。雍正曾口頭允諾張廷玉死後可以配享太廟,這本是無上的榮譽。然而,經歷過大風大浪位極人臣的張廷玉,卻不淡定了,他害怕乾隆食言,竟然主動去找乾隆,要求乾隆以書面形式確定下來。這不是明擺著對乾隆不信任嗎?乾隆可是皇帝,被臣子不信任,心裡惱火啊。

其次,張廷玉在朝為官多年,早已經是門生故吏滿天下。雖然張廷玉早年是個謹慎少言之人,但是到了乾隆朝,張廷玉卻已經忘記鋒芒內斂,張黨為核心的漢人集團隱隱約約要壓制以鄂爾泰為首的滿人集團。這下子又引起了乾隆的不滿,畢竟滿人才是清朝的統治核心。

其三,張廷玉是雍正朝留下來的老臣,對乾隆有諸多掣肘。乾隆自詡為雄主,肯定要擺脫雍正加在自己頭上的影響力,所以張廷玉就要倒黴了。

以上種種原因,造成了張廷玉在乾隆一朝被乾隆各種挖苦打壓,晚景十分悽慘。


小鎮月明


張廷玉是清朝臣子的楷模,因深受雍正寵愛而配享太廟,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官場“不倒翁”,到了乾隆年間卻屢屢受挫。

乾隆先是在富察皇后的祭文上吹毛求疵,罰了張廷玉一年的俸祿;接著,又在張廷玉退休問題上大做文章,對他百般刁難。

按理說,張廷玉是三朝元老,深諳為官之道,為何到了乾隆朝就會“栽跟頭”?

張廷玉年事已高,利用價值大不如從前

乾隆剛剛繼位時,對張廷玉還比較倚重,不僅因為他是顧命大臣,更重要的是張廷玉有豐富的政務處理經驗。如果說大清帝國是一架機器,那張廷玉就是這家機器的使用說明書,乾隆要操作機器就離不開張廷玉。

不過當了幾年皇帝后,乾隆對政務越來越熟悉,帝王心術的運用也逐漸得心應手,對張廷玉的重視就不如從前。1746年,乾隆還特地發佈諭旨:

“大學士張廷玉服官數十年。今年逾古稀,每日晨興赴闕,未免過勞,朕心軫念。嗣後不必向早入朝。”

表面上看是體恤他,實際上是將其邊緣化。

張廷玉年過古稀,記憶力、精力也大不如之前,乾隆注意到這個問題,開始有意提拔年富力強的人。這時的張廷玉,如同公司的老員工,一旦沒有利用價值,就會被公司淘汰。

乾隆過於精明

乾隆的性格與雍正大不相同。雍正表面嚴厲、苛刻,但還有另外一個側面,就是特別直腸子,一旦認準對方靠譜,就會掏心窩地對人好。他給許多寵臣的硃批,完全就像同自家兄弟聊天一樣,比如給田文鏡的硃批:

“朕就是這樣漢子!朕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

這樣能坦率、真性情的硃批,除了雍正,其他皇帝根本寫不出來。

雍正賞識張廷玉,除了他的才能,就是他們兩特別互補。雍正急躁,而張廷玉周密細緻有耐心。交朋友時,對自己身上沒有的那些特點往往十分欣賞。因此,雍正與張廷玉相處得非常融洽,在遺詔中還給了張廷玉一張天子背書。

乾隆對張廷玉的印象,就沒有雍正那麼好。人和人之間,性格相似,有可能會相互排斥,精明人往往就會排斥精明人。

乾隆和張廷玉一樣,都特別精明、圓滑、世故,所以乾隆一眼就能看出張廷玉背後的心計。表面上大公無私,盡心為君主辦事,實際上以不爭來為自己爭。

張廷玉為家族辦過不少事,而且辦得滴水不漏,一般人看不出來,但乾隆看得出來。張廷玉的兩個弟弟和兩個兒子,全都都是大清的高管,一家人穿高品級的官服,讓天下人羨慕。所以,乾隆認為張廷玉是很有城府的人,需要提防。

打擊朋黨的需要

乾隆上位之初,朝廷就出現以鄂爾泰和張廷玉為首的朋黨問題。鄂爾泰和張廷玉是雍正的寵臣,都是大學士、軍機大臣,地位相當,但兩人關係長期不和。滿族大臣一般投奔鄂爾泰門下,漢族大臣就唯張廷玉馬首是瞻。

張廷玉門生故吏遍佈朝野,甚至連乾隆身邊都有張廷玉的學生,這對天子構成很大壓力。

要解決朋黨問題,就要剷除朋黨頭目,這就是所謂的擒賊先擒王。後來鄂爾泰去世,所以,乾隆的矛頭就對準漢臣為首領的張廷玉。

張廷玉人在官場,謹慎一輩子,最終還是逃脫不了伴君如伴虎的宿命。


秋媚讀史


張廷玉(1672~1755年)是張英的次子,提起他的父親讓人想起了“六尺巷”的故事。張英是康熙六年的進士,官拜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是康熙重用的文臣。

雖然張英位高權重,但從不恃強凌弱。據說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實際是年代久遠,誰也弄不清地界了的緣故。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由於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於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後批詩一首雲:“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張英和張廷玉

張廷玉有乃父之風,從小養成了謙恭禮讓的優良傳統,他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進士,張廷玉的兒子張若靄是雍正十一年的二甲第一名的進士,其實他兒子應該是一甲第一名進士,當時張廷玉是雍正的寵臣,他懇請雍正帝把名額讓給寒門子弟,讓兒子降了名次,這都是優良門風使然。由此後人稱讚張家“一門三進士,祖孫棟樑材”。

張廷玉28歲中進士入值南書房,從此成了康熙的秘書,22年如一日,把50歲之前的歲月獻給了康熙帝。

康熙死後,雍正稱帝,雍正考慮到他是張英之子,加上確實有能力,於是把張廷玉召入了權力中心,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

張廷玉不負厚望,雍正讚揚說:【(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稱其他為“大臣中第一宣力。簡單說就是很給力。



▲雍正

這裡有個具體案例,當時張廷玉是刑部侍郎,朝中有一個老奸巨猾的官吏張某,人稱張老虎。此人欺上壓下,中央和地方的官員經常受到他的傷害。張廷玉上任後,命令有關部門重懲張老虎,當時朝中權貴中有許多人出面營救,張廷玉不為所動。一時人們稱張廷玉為伏虎侍郎。

雍正當政13年,張廷玉兢兢業業效命了13年。雍正臨死前,對張廷玉說,“百年之後你可配享太廟”。言外之意就是說,你死了咱還一起作伴。滿清300年以來,張廷玉是唯一享受這一殊榮的臣子。

雍正同時遺命63歲的張廷玉和大學士鄂爾泰為顧命大臣。

張廷玉雖然受康熙和雍正兩朝恩寵,但是晚年卻不受乾隆寵信,反而越來越厭惡張廷玉,直至於他的晚年身世很淒涼,讓乾隆“收拾”的毫無脾氣。這到底為什麼呢?



▲乾隆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張廷玉30歲到50歲是仕途上升期,到了雍正掌權時達到巔峰。雍正稱帝時,雍正45歲,而張廷玉50歲,二人年齡相仿,加之雍正奪嫡前表現的很低調,他也不敢拉幫結派,身邊缺乏貼心知己,所以雍正掌權後對張廷玉很重用。

雍正掌權13年後,58歲去世。公元1735年乾隆稱帝時,乾隆24歲,張廷玉63歲。(問題出現了),皇帝年輕,張廷玉功高蓋主,想想看,乾隆好高騖遠能聽張廷玉的擺佈嗎?說好聽點就是二人有代溝。假如張廷玉低調做人可能還好些,但是張廷玉接下來做的幾件事,徹底讓乾隆厭煩了。

第一件事就是張廷玉讓乾隆寫下字據,用文字的形式把雍正口頭承諾的“配享太廟”一事固定下來。言外之意就是不相信乾隆在他死後執行配享太廟這事,這是對皇帝最大的侮辱。乾隆雖然寫下了字據,但從心裡開始疏遠和冷淡張廷玉了。



▲張廷玉

第二件事就是張廷玉試圖壓制滿人,張廷玉和鄂而泰水火不容,張廷玉憑藉前兩朝皇帝的恩寵,在他周圍形成了“小集團”。

【張廷玉和鄂而泰共事十餘年,往往竟不交一語,鄂而泰稍有過失,張廷玉此微語譏諷】

比如,有一次夏天,鄂爾泰曾脫帽乘涼,當時房屋很低,他環視一下,自言自語地說:“此帽置於何所?”張廷玉微微一笑,說:“此頂還是在自家頭上為妙。”言外之意就是諷刺鄂而泰就數你高了。鄂而泰半晌無語。

張廷玉的所作所為乾隆都知道,乾隆不可能讓漢人佔據上風,我們都知道,乾隆很重用和珅,和珅就是滿人,當時還有阿桂、富恆、福康安等都是八旗人,為了打擊漢人,乾隆壓制張廷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張廷玉讓乾隆惱火的還有第三件事,那就是張廷玉倚老賣老不尊重皇帝。張廷玉屢次三番提出退休,乾隆都極力挽留,這也是給他面子,乾隆說“能夠配享太廟的功臣怎麼能提前退休呢?



▲康熙

張廷玉心中打小鼓,逼著乾隆寫下文字承諾死後配享太廟,乾隆滿足了他的要求,本來第二天張廷玉應該進宮謝恩,第二天他沒有去,打發他兒子張若澄入宮向乾隆謝恩,乾隆很惱火,當時就讓他兒子回去了。

乾隆讓軍機處富恆和汪由敦擬旨,讓張廷玉第二天進宮謝恩,還沒等第二天下旨,張廷玉黎明就來宮謝罪來了。這讓乾隆很生氣,顯然軍機處有人洩密了,乾隆懷疑張廷玉拉幫結派,除了追究洩密之人,還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待。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在老家病死,享年84歲,死後葬於了老家安徽的龍眠山,不過最後乾隆還是遵照老爸的遺詔,命配享太廟。張廷玉晚年淒涼,死後到挺風光。


秉燭讀春秋


按理說閱人無數、經歷豐富的張廷玉是皇帝身邊的好幫手,他輔佐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是名副其實的元老功臣,為何晚年會十分坎坷,甚至深受乾隆厭惡?

出身高貴的張廷玉

張廷玉的出身可不一般,他的父親是康熙年間的大學士張英。說起張英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一時沒什麼反應,不清楚他是誰,但往下看就知道了。

在安徽省桐城市有一條巷子,它長100米、寬2米。就是這一條看起來很普通的巷子,竟然是國家3A級的旅遊景區!而這條巷子就是非常出名的“六尺巷。

張英是康熙年間的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的老家和吳家是鄰居。原本兩家人生活得好好的,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佔用兩家之間的巷子,但卻遭到了張家人的反對。兩家人吵來吵去沒得出什麼結果,就把事情告到了官府上去。

這時候,張家人寫了封信給張英,想讓他動用手裡的權利解決這場紛爭。張英看了信後覺得應該和鄰居保持好關係,沒必要和鄰居斤斤計較,就寫信回覆到:

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的家人看完信後,感覺自己確實不應該和鄰居斤斤計較,就主動讓出了三尺的空地。吳家人看了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地,就產生了現在的3A級景區——六尺巷了。

這件事情看出了張英為人的理性和做人的寬容。而張廷玉正是張英的兒子,出身高貴的他在家中經歷了良好的教育,父親的諄諄教誨,老師的耐心指導,給張廷玉未來的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朝老臣,身居高位

雖然出身高貴,但張廷玉不是想著啃老,而是奮力的進取。他於康熙三十九年考中進士,開啟了他的官場生活。

初入官場的他,還不知道為官之道,也不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然而,他碰上了一位貴人——李光地。

李光地,福建泉州人,是康熙非常器重的漢臣,康熙帝曾經多次賜匾給他。

當時的李光弟是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身居高位。張廷玉正是碰上了李光地這位貴人,使得他前進的道理平坦了許多,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錯誤。

有了李光地的指引和幫助,加上自己的努力,張廷玉很快的就往上升官了。在康熙時期張廷玉已經進入了權力中樞,深受康熙帝的信任和器重。

到了雍正時期張廷玉更加受到重用,它不僅先後擔任的禮部、戶部、吏部尚書,還是首任的軍機大臣之一。

在雍正帝死之前,雍正還親口允諾張廷玉死後可以進太廟。能夠配享太廟的漢臣,放眼整個大清朝找不出第二個人,張廷玉達到的高度有多高,大家可想而知。

晚景坎坷的張廷玉

就是這樣一位重臣,在他的晚年卻十分坎坷可,讓乾隆非常討厭,這是為什麼呢?

一、乾隆意氣風發,想開拓新時代 乾隆剛繼位的時候才25歲,正處於意氣風發的時期。

剛繼位的他,還是對張廷玉很倚重的,畢竟張廷玉為官多年,朝中的各項事情他都能很好的處理,而自己又有很多的地方不熟悉。 但乾隆當皇帝幾年後,原先不熟悉的東西都已經熟悉了,自己又很想開拓屬於自己的新時代,已經不需要那麼重視張廷玉了。因此乾隆開始大力發展自己認為可用的人才,對張廷玉漸漸的冷淡下來。

二、朋黨問題

明朝中後期因朋黨問題使得國家受到重大的傷害,康熙年間明珠索爾圖的黨爭也使得官場受到傷害。因此,年輕有為的乾隆是決不允許朋黨的出現的。

乾隆剛繼位的時候,朝廷就出現以鄂爾泰和張廷玉為首的朋黨問題。鄂爾泰和張廷玉都是雍正的重臣,但兩人關係長期不和。由於鄂爾泰是滿族人,張廷玉是漢人,因此滿臣大多支持鄂爾泰,漢臣大部分支持張廷玉。

面對這樣的局面,乾隆又怎能坐視不理呢?要解決朋黨問題,打擊帶頭的人是最為有效的,因而張廷玉就受到了乾隆的不斷攻擊。

三、張廷玉自己不相信乾隆

雍正曾經答應張廷玉死後可享受太廟,做臣子的能夠進入太廟,那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但張廷玉老了後,對乾隆能不能做到這件事感到十分的懷疑,甚至主動找到乾隆要求乾隆給他書面的承諾。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被人懷疑的乾隆怎麼能不惱火呢?

正是這種種的原因,使得三朝老臣的張廷玉晚年十分坎坷,一個費心費力為國家做事的大臣晚年卻是這樣,不得不讓人感慨。


小小嬴政


對這個問題,說說我淺薄的認識。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乾隆帝為維護帝王威權,一生行事謹慎的張廷玉也最終未能免受打擊。人都是有私慾的,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為什麼乾隆皇帝對三朝元老張廷玉這麼不喜歡呢?我認為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張元老在朝中結黨營私、權勢過大,威脅皇權,豈能埋下隱患?

乾隆帝上臺以後,要靠舊臣扶持,勤政修養的十餘年,基本上都是依賴他父輩雍正朝的舊臣。以張元老為首的重臣,你想,十多年間的,元老姻親子侄、門生故吏、舊交,子子孫孫繁殖很快呀,朝廷內外都有自己的人。皇上能不明白,能放心?朋黨之爭,清朝的教訓還少嗎?乾隆對鄂爾泰、張廷玉兩人在朝中結黨營私、權勢過大極為忌憚。殺雞給猴看,乾隆先是抓住鄂爾泰的小辮子。十多年了,朝堂也穩固。來,開刀,先處理了鄂爾泰,以儆效尤。輔佐三朝皇帝的張廷玉是聰明人,知道兔死狗烹的道理。但張這個人,行事謹慎,乾隆一時半會還抓不住小辮子。機會還不成熟。乾隆皇帝為穩固政權,平復朝堂,還是再等等。但功高蓋主、結黨營私,不處理這就像身上的刺,不拔掉難受。除掉張廷玉志在必得。

第二個原因:乾隆對張廷玉在纂修《聖祖實錄》中的角色心知肚明,寵信大打折扣。

張廷玉為雍正帝乾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編修《聖祖實錄》,這件事可不簡單,因為康熙帝晚年的歷史涉及雍正帝繼位這件大事,如何編寫,事關雍正帝的威信和名譽。而張廷玉也深知雍正帝的心意,把大量敏感的史實都刪去了。也正因此,雍正帝稱他是“第一宣力之大臣” ,許諾張死後可配享太廟。乾隆對張廷玉編修《聖祖實錄》的事情和配享太廟都比較介懷。加上張習慣倚老賣老,動不動要退休,退就退吧,就害怕把他配享太廟的事情給忘了,一而再、再而三提及,惹怒乾隆。

第三個原因:門生透漏聖意、姻親賄買生源案、皇子故去,集中爆發惹怒乾隆、張去職抄家。

說是張廷玉要退休回家、且皇帝應允也極不情願答應配享太廟。但聖旨還沒有下發,張已聞訊進宮謝恩。你說張也是老糊塗了,這不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乾隆因此查辦張廷玉,革去爵位,但仍準享太廟。沒多久,加之皇子永璜去世,沒眼勁的張廷玉作為皇子永璜的老師又惹怒乾隆。不久,又發生了張廷玉姻親一個姓朱的考生賄買生員案。乾隆能輕饒了張廷玉。隨即,張去職抄家,一無所有地回老家去了。

不過以孝治國,父命難為,加上君臣情分,乾隆還是遵父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

都說老來福,三朝元老張廷玉最終也算個悲劇人物吧。

歡迎大家拍磚,各抒己見,交流探討。


五毛錢覓食


張廷玉是滿清三朝元老,他輔佐過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祖孫三代雄主。張廷玉曆任各部尚書、內閣首輔以及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可以說是位極人臣。雍正在生前就答應了給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榮譽,這可是作為臣子的最高獎,可見雍正對張廷玉是何等的信任。可是,到了乾隆帝登基後,卻把張廷玉打擊到顏面打地,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廷玉是忠心耿耿的謀國之臣,只是他雖然對乾隆帝盡心輔佐,卻畢竟算不得是乾隆帝的私交。再加上在雍正朝備受榮寵,這時張廷玉滿朝的門生故吏,權勢過大,這自然就容易遭到皇帝的猜忌。

張廷玉也能感覺到這一點,再加上年事已高,已經76歲了,於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上疏告老。結果乾隆帝回他,你是雍正爺欽命配享太廟之人,怎麼有這樣的待遇還要退休養老,不應該為國家效忠一生嗎?這次告老失敗。

到了第二年,乾隆帝看張廷玉確實老了,就給他一些優待,如四五天入內廷一次,十天上朝一次。張廷玉感覺到皇帝態度緩和,於是趁機第二次上書請求提前退休,這次乾隆終於批准了。可是張廷玉非常看重配享太廟的榮譽,認為這是可以光宗耀祖的。張廷玉在拜謝皇恩時,請求乾隆帝給他個憑證,保證他死後配享太廟的待遇。這就有點情商忘繳費的意思了,這等於說信不過皇帝。乾隆帝當然非常生氣,不過就是忍著沒有發作,於是就給了他一首打油詩作為憑證。

本來一切都算順利解決了,張廷玉也很高興。可是他小節上又馬虎了,得到憑證後,張廷玉派自己兒子入宮謝恩。這下惹得乾隆帝大怒,好你個奴才,這就飄起來了,謝恩都不自己來了。乾隆帝就要寫旨申斥張廷玉,當時在場的只有大學士傅恆和協辦大學士汪由敦。汪由敦是張廷玉的學生,趕緊給自己老師求情。這一下又讓乾隆帝想起來張廷玉曾經推舉汪由敦給自己接班,更是怒火中燒,這是明目張膽的結黨!

乾隆帝開始動動不動就給張廷玉穿小鞋,把他整得灰頭土臉。不過張廷玉死後,乾隆帝到底沒有違背老爹雍正帝的意思,還是讓他配享太廟,這也讓張廷玉成為了清朝唯一享此榮譽的漢臣(姜狼)。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雍正皇帝的重臣三朝元老張廷玉卻深受乾隆皇帝厭惡,以至於被削官廢爵還差點被抄家了最終悽慘的死去,乾隆皇帝之所以如此對待先帝重臣個人認為有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乾隆皇帝繼位後非常喜歡和自己的老爹雍正皇帝唱反調,不但把自己許多被雍正打倒地叔叔們給釋放和恢復名譽,而且又把已經被雍正赦免的反清人士曾靜給再度定罪殺害了,就連雍正留下的張廷玉和李衛等漢族重臣也似乎很不感冒,於是張廷玉等人遭到整治也就不奇怪了。


當然張廷玉自己本身的一些錯誤做法也促使乾隆下決心整治他,首先張廷玉大概是察覺到了乾隆皇帝不待見自己,於是就多次向他提出告老還鄉引起乾隆皇帝的不快,所以張廷玉就不得不被束縛在朝堂上不斷犯錯了,而導致乾隆皇帝暴怒的一件事還是和雍正有關。

原來雍正見張廷玉對自己勞苦功高就給了他漢人大臣中極其罕見的死後配享太廟資格,張廷玉大概是怕乾隆皇帝忘了這茬就要求他給自己寫一個憑證,這讓乾隆很生氣但是最終還是壓著怒火準了,只是也不知哪根筋搭錯了張廷玉竟然讓兒子前去謝恩,覺得被藐視的乾隆皇帝勃然大怒馬上傳旨要張廷玉親自前來。



結果聖旨還沒有到張廷玉就通過自己的關係網先得到消息先一步入宮了,這讓乾隆皇帝又驚又怒終於下定決心處罰他,經過廷議張廷玉被處於削去爵位的處罰,之後因為張廷玉在乾隆皇帝長子去世的時候再度提出告老還鄉又被廢除配享太廟的資格罷官回家了。

可是就算回家了因為受到女婿案件的牽連張廷玉又再度被處罰,差點就要被抄家了好在最終被乾隆皇帝放了一馬只是處於罰金和收繳其賞賜物,而遭到多番打擊的張廷玉最終也在好不淒涼中死去了,不過乾隆皇帝總算是給了雍正一個面子遵照他的意思讓張廷玉得以死後配享太廟!


執斧談史說事


位極人臣、自視甚高的張廷玉

張廷玉晚年,愈發固執、倚老賣老,與鄂爾泰明爭暗鬥,雖權力地位達到頂峰,位極人臣,又多次干預朝政,促使乾隆更改諭旨。權力這種東西是會上癮的,一次成,兩次可以,到第三次的時候,天子還會任你所為?以致自己配享太廟的榮膺都差點被削去。

縱觀張廷玉的一生,勵精圖治,儘自己所能而鞠躬盡瘁,可算清朝康乾重臣。

康熙賞識

張廷玉的父親張英在康熙時期也是朝廷重臣,在一次會試當中身為考官,張廷玉為避嫌而不參加會試,可見張氏父子清廉之品行。待康熙三十九年中進士,授為翰林院庶吉士。一次康熙招見張廷玉至暢春園,詢問張英居家近況,並命賦詩,張廷玉隨即七言律詩兩首,頗得康熙讚許,當日即官至四品(所以說,才華這種東西遲早會發光發熱的)。多次隨康熙出巡,在出任刑部右侍郎奉旨處理山東鹽販王美公劫掠案,而嶄露頭角,出任吏部左侍郎。

雍正重用

雍正登基後,授命張廷玉禮部尚書,作為軍機籌劃大臣。張英乃皇子太保,張廷玉作為其子輔佐雍正更為妥帖。且雍正評價其人"精敏詳瞻,悉當聖意"。張廷玉不僅文治有功,編制奏章制度,保密且效率大為提高;在對陣蒙古大軍戰役中設定軍機處,提高軍中上下一致傳達效率,辦事速快。

激怒乾隆

雍正病危,旨意張廷玉、允祿、鄂爾泰為顧命大臣,更遺詔他日張廷玉配享太廟。乾隆南巡,更是讓張廷玉留京總理事務,夜宿紫禁城,並典試科舉,在此期間張廷玉更修撰一系列重要典籍:《清聖祖實錄》、《明史》、《大清會典》、《皇清文穎》、《清世宗實錄》、《玉碟》。

任性的老張

至此張廷玉可說兢兢業業的工作了。可惜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任性。

在乾隆到辟雍(古代的大學)觀學時,主張“三老五更”(退休幹部療養的地方)張廷玉上書古禮不可行,同年罷免總理事務。

在朝官條奏:取士之法,不當專用制科試士之法,不當專用制藝者。張廷玉力主:不可更張,仍依舊為善;又有奏請“均田限田”,張廷玉以"事屬難行,徒滋擾累"為由,也力主不準,這些行為都在挑戰天子的底線。

張廷玉晚年陳疏告老還鄉,乾隆說:“愛卿以後可是配享太廟,豈有告老還鄉之理,朕還需要你的輔佐。" 又過了一年,念張廷玉年事已高,十日到督堂議事,五日到內廷顧問,這相當於現在的返聘待遇。奈何張廷玉仍要歸田,走之前還不忘問問乾隆帝:皇帝您寫封手書他日配享太廟也算正式,不然怕遭人非議!

乾隆已經很不高興了,可父皇先前有命,乾隆還是遵循先帝遺詔。怎料詔書還未出宮,翌日清晨張廷玉之子已到宮內謝恩,這不是明顯在告訴乾隆有人洩密於他,氣憤!且令張廷玉自身前來解釋,後開會商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容。

晚年的張廷玉又因女婿在川枉法,連坐受累,清剿做官五十餘年所有財產,死後葬於龍眠山,乾隆帝最終仍遵清世宗遺詔,命配享太廟。


為你遠來


主要原因是較為年輕的乾隆看不起年老的張廷玉;就現在社會也一樣,年輕人大多看不起老年人,認為對自己幫助不大,沒什麼價值了,尊老愛幼都是騙人的,其實尊老愛幼就是缺啥就提倡啥而提出的口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