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學姐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研齋,安徽省桐城人,清朝時歷經“康雍乾三朝”的名臣。
康熙時期,他歷任檢討、直南書房、侍講學士、內閣大學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是康熙皇帝最信賴的漢臣。在乾隆時期去世,雖經歷了曲折,仍被“配享太廟”,成為漢臣中唯一一個享此殊榮之人。
康熙晚年時,對於張廷玉的確非常的賞識和信任,不論在京時還是出巡時,經常把他帶在身邊。但是,我倒是覺得此刻的張廷玉,對康熙而言,更多地扮演一個著力被培養的後備幹部角色,對於核心國政的參與程度有限。
《清史稿·張廷玉傳》中,介紹張廷玉的事蹟時,更多集中在雍正和乾隆時期,在康熙朝的事蹟只有寥寥幾筆:
“康熙三十九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檢討,值南書房,以憂歸。服除,遷洗馬,歷庶子、侍講學士、內閣學士。”
張廷玉的父親是大學士張英,他本人也飽讀詩書,算得上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官二代和根正苗紅的紅二代。康熙把他留在身邊,觀察和栽培之意是顯而易見的,之後開始逐漸歷練。先任刑部侍郎,不久後又調任吏部,換句話說,張廷玉從初入官場到躋身副部級幹部,速度驚人,在康熙死時,張廷玉也就50歲。
康熙在很多場合都多次的誇獎過張廷玉,很多人都認為,張廷玉是明日之星,很快就會步步高昇。但是,張廷玉雖長期待在老闆身邊,但一直都是二品,從來沒有火箭提拔。
甚至於,康熙的最後一年時,老闆知道自己快不行了,連發兩道上諭。第一道,將當時的上書房大臣馬奇貶至戶部,相當於是降了一級。第二道,將刑部左侍郎張廷玉,貶為刑部的員外郎,從二品貶到了五品,可謂是“連降三級”。馬奇接到聖旨後非常難過,而張廷玉卻沒有難過。
因為!他太瞭解這位康熙皇帝了,如此的大幅度貶謫自己,說明自己已經成為康熙為未來的新帝選中的輔臣。等到新君繼位後,必然會大幅度擢升自己,以換取感恩戴德和誓死效忠。
果然,康熙皇帝死後,雍正皇帝登基,一紙詔書,張廷玉和馬奇都被高升,尤其張廷玉,越級提拔入上書房和馬奇並列,開始了自己的開掛人生。雍正朝結束後,乾隆皇帝上臺,照舊很信賴張廷玉。
可惜!故事沒有朝著一帆風順走下去,張廷玉晚年時,和乾隆之間幾乎決裂。乾隆下旨撤銷了張廷玉的一切職務,取消了老爹雍正對張廷玉的承諾“配享太廟”!可憐的老頭子,三朝重臣,帶著“不能配享太廟”的遺憾,撒手人寰了。
乾隆皇帝在張廷玉死後,又改變主意了,下旨准許張廷玉配享太廟,進入皇家祠堂接受後世供奉。大清二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有一個漢臣獲此殊榮“配享太廟”。這個人,就是張廷玉。
回答完畢!
《清史稿·張廷玉傳》
《大清首輔張廷玉》
文史不假
張廷玉其人在滿清混得極為出眾,是整個滿清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人,《碑傳集•桐城張公廷玉墓誌銘》上就說了,“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
張廷玉(公元1672年—公元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他是這麼解釋自己的號的,《澄懷園語》語,“昔先文端公(張英)祈夢於呂仙洞。《澄懷主人自訂年譜》卷二。遷居新室,家人荷硯一擔。玉感其祥,因以‘硯齋’為號”。
張廷玉於康熙十一年在京師出生,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張廷玉夫人去世,其父張英登相位。張廷玉次年考中進士,成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遷為翰林院檢討,進行《親征平定朔北略》的修纂監督。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張廷玉入值南書房,奉康熙帝命賦詩,得其賞識,據《清史列傳》載,張廷玉身居內廷,承其父業,“久持講握,簡任機密”。
從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起,至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張廷玉所做,比是編修官一類的職務,康熙五十九年,得授刑部左侍郎,美食的俘虜遷為吏部左侍郎。據《清史列傳》載,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時為刑部右侍郎的張廷玉同考編耗賴等人共赴山東解決了“聚眾劫掠屯莊”案,“絕苞且,杜請花,銼玫肅然”,嶄露頭角。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帝駕崩,胤禛繼位,是為清世宗,即常說的雍正帝,這貨奪帝位的路途近三十年之久,深覺帝位得來不易,遂上位即大力扶植親信勢力。雍正帝以“為政以得人為要,不得其人,雖食法美意,徒美觀聽,於民無濟也”的信條來擇人選,終選定張廷玉為主要輔佐人選。雍正所以選張廷玉,一則他深具學號,十數年修纂的履歷可謂豐厚,“氣度端凝、應對明晰”,其次,他是張英之子,張英是雍正帝學問上的老師,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當然,如果提一個草包上去,不能做事,那也是不行的。雍正帝對張廷玉的就職“訓話”就說了,“朕在藩邸時,不欲與廷臣相按,是以未識汝面。囊者奉皇考命會同大學士辦理公事,汝與學士趨蹌其間。聯見汝氣度端凝,應一寸明晰,心甚器重之。詢之旁人,知為吾張師傅之子。聯心喜日:‘吾師付有予矣’。後聞汝官刑部吏部皆有令名,更為喜慰。今見汝居心赤忠,辦事敬誠,益知為天主所篤生,皇考所教養成茲偉器,以鋪詡聯躬者也。汝其勉之。”
對於張廷玉的“業務”能力,雍正帝是這樣評價的:“和平端正,學問優長,自簡任機務,夙夜匪懈贊朕之不逮,正資倚任”;“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
張廷玉之能,堪謂良臣,《清史稿》評價說,“世宗初即位,擢鄂爾泰於郎署,不數年至總督。廷玉已貳禮部,內直稱旨,不數年遂大拜。……顧以在政地久,兩家子弟賓客,漸且競權勢、角門戶,高宗燭幾摧萌,不使成朋黨之禍,非二臣之幸歟?”
古今事
張廷玉一生仕途坎坷,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雍正王朝備受賞識受到重用,晚年卻在乾隆朝屢屢碰壁,遭到乾隆的打壓排擠,備受冷遇。死後,乾隆還是遵循了雍正的遺詔,讓張廷玉配享太廟,成為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也算死後榮焉。
1、張廷玉工作嚴謹,一絲不苟,工務處理絕不過夜。政治上,整飭吏治,改善官場的不良風氣,摒棄貪汙受賄之風,懲治貪官,受到好評。
2、雍正期間,幾乎由張廷玉一人獨攬撰寫諭旨的工作,幾乎每次都能讓雍正帝滿意,屢受嘉獎。在張廷玉返鄉期間,雍正帝曾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視其為自己的股肱。此外張廷玉還編寫文書、實錄,並擔任明史等多部史書的主編,史學領域亦多有貢獻。
3、雍正設軍機處後,張廷玉掌管事務,制定軍機規制,每天頻繁應詔入宮,商討國家機密,處理諸多政務,手攬大權,位重一時。
4、張廷玉在軍機處開創了廷寄制度,提高了清王朝的政治效率,同時將奏摺制度化、保密化,改良完善了文書,影響深遠。
張廷玉的諸多舉措對於清王朝的發展起來很重要的作用,本人也是兢兢業業,可謂鞠躬盡瘁。帝王之心深似海,伴君如伴虎,晚年雖遭遇乾隆帝的無情打壓,但死後卻配享太廟,乾隆帝也給出“風度猶如張九齡”的評價,身後之名更是流傳至今,後人對其評價很高。
歷史圖影館
張廷玉的才幹是極為出眾的,已經做到了漢人為臣的極致,官至軍機大學士,太子太保,還是漢人之中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官員。張廷玉晚年被乾隆帝整了,一度被廢除配享太廟的資格。乾隆帝后來又下旨恢復張廷玉配享太廟,這個時候張廷玉已經去世了,但也足夠告慰他的在天之靈魂了。張廷玉為此服務一輩子的朝廷,還是沒有辜負他的願望。
張廷玉做官,堪稱封建官員的“學習模本”。這是因為,張廷玉做官,有幾個品質,但最重要的一個品質,就是“多做事情,少說話”。
古往今來,做領導的,都喜歡用一類人,就是秉承“多磕頭,少說話”的人。“多磕頭”還不夠,光會拍馬屁,不會做事情,一樣要誤國誤民。比如,高俅就是一個只會“多磕頭”,沒有實際才幹的人。靖康之恥,也不見統帥千軍萬馬的殿帥府太尉高俅有什麼抵抗敵人入侵的軍事貢獻,可見其是一個標準的酒囊飯袋,只會陪著皇帝主子玩耍。
除了要“多磕頭”,還得會“辦事情”。這方面的典型,是和珅。但是和珅太貪婪,不僅僅貪圖錢財,還把持朝政,勸乾隆帝不要傳位給嘉慶,這自然招致嘉慶帝的仇恨。果然,乾隆太上皇一駕崩,嘉慶帝就對和珅秋後算賬了。這屬於“多做事情”,但是“多說話”的例子。
張廷玉之所以比高俅,和珅都高明,始終為官場不倒翁,幾乎沒有政治汙點,就是因為他既會“多磕頭”,又“多做事情,少說話”。張廷玉的座右銘就是:萬事萬當,不如一默。
張廷玉還是一個廉潔奉公的官員,這在眾多封建官吏裡面也是不多見的。雍正帝反腐很嚴苛,對政務要求也很高,像張廷玉這樣的人,不用他,還會用誰呢?
113
懷疑探索者
張廷玉作為清代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自然有其過人之處。
什麼是配享太廟?
太廟原來是皇帝供奉祖先的地方,後來皇后、宗室、功臣之神位在皇帝的准許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這些人就和皇帝的列祖列祖一起,接受最崇高的敬意。
縱觀中國歷史,歷代能夠配享太廟,享用這塊冷豬肉的皇親勳臣,都是可以數的過來的。
張廷玉就是清代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像
雍正對張廷玉十分信任和倚重,即位之初,即命張廷玉“協辦翰林院文章之事”。因張廷玉文學素養深厚,行文快而文采斐然,遣詞造句謹慎準確,下筆千言而倚馬可待,他每日奉旨入宮繕寫諭旨,雍正口授後片刻,張廷玉當場伏地揮筆而就,每日十數次從未出過差錯,其文思之敏捷實非其他人可比。
正是張廷玉這種揮筆成章的卓越能力,使他成為雍正朝初創之權利核心——軍機處的頂樑柱,深得雍正帝依賴。
當張廷玉回鄉祭祖,數日不能在朝時,雍正甚至寫信給他說:“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
一次,張廷玉生病數日,痊癒之後,雍正跟身邊的人說:“朕股肱不快,數日始愈”。大家都很吃驚,爭著詢問緣故。雍正笑對群臣說;“張廷玉有疾,豈非朕股肱耶?”可見雍正將張廷玉視為股肱心腹,
張廷玉身居高位,卻不因皇帝的榮寵而驕矜,反而更加謙虛謹慎,一言一行皆低調持重。
康熙三十七年秋,安徽桐城發生水災,張廷玉在其父張英的支持下在家鄉設立粥場賑濟災民。桐城的龍眠河上原本有一座石橋,叫做桐溪橋,乾陵初年,毀於一場洪水,張廷玉捐金數萬,重建石橋,鄉人們感念張廷玉的恩德,遂將此橋更名為“良弼橋”,去雍正為張廷玉親筆御題的匾額上“調梅良弼”之意。如今良弼橋仍然屹立在龍眠河上,成為一段歷史佳話。如遇天災人禍,張廷玉更是捐糧捐錢,救濟災民。他常常說:“餘近蒙聖恩賜以廣廈名園,深愧過分,昔文端公官宗伯時,屋止數楹,其後洊登臺輔,數十年不易一椽,不增一瓦,曰:安敢為久遠計耶?其謹如此,其儉如此,其刻刻求退如此,我後人豈可不知此意,而猶存見少之思耶?”
能力出眾而謙虛謹慎,正是能臣之本。
張廷玉是一位才幹卓越的治世能臣,也是德行高尚,坦蕩無私的一代賢相,一生都深得雍正看重與賞識,雍正評價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稱他為“大臣中第一宣立者”,並且經常給予他與眾不同的賞賜以示榮寵。除大量的財帛珍寶之外,常常寫“調梅良弼”、“名曰君臣,實為摯友。”的字幅給他,雍正皇帝給予張廷玉的評價是:“和平端正,學問優長……器量純全,抒誠供職。”並在遺詔中表明他逝後得以配享太廟。於是張廷玉就成為清朝漢臣得以配享太廟的唯一一人。
乾隆皇帝評價張廷玉是:“勤慎贊襄,小心書諭……風度猶如張九齡。”
兩代帝王對他們的臣子有如此之高的評價,由此可見張廷玉本人確實是雍乾兩朝之良臣。
歷史寶藏
雍正對他的評價:“和平端正,學問優長,自簡任機務,夙夜匪懈贊朕之不逮,正資倚任。” 雍正亦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稱其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雍正末年,張廷玉回家省親,皇帝寫信給他說:“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雍正皇帝臨終,命其與鄂爾泰併為顧命大臣。乾隆朝,以兩朝元老為朝廷所重,乾隆說他:“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皇帝在《懷舊詩》中品評功過,張廷玉被列為五閣臣之一,詩曰:風度如九齡,祿位兼韋平。承家有厚德,際主為名卿。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述旨信無二,萬言傾刻成。善皇祖實錄,記注能盡誠。以此蒙恩眷,顧命配享行。及予之蒞政,倚任原非輕。時時有贊襄,休哉國之楨!懸車回故里,乞言定後榮。斯乃不信吾,此念詎宜萌?臧武仲以防,要君聖所評。薄懲理固當,以示臣道貞。後原與配食,遺訓改或更?求享彼過昭,仍享吾意精。斯人而有知,猶應感九京。“ 《清稿史》論曰:世宗初即位,擢鄂爾泰於郎署,不數年至總督。廷玉已貳禮部,內直稱旨,不數年遂大拜。軍機處初設,職制皆廷玉所定。鄂爾泰稍後,委寄與相埒。庶政修舉,宇內乂安,遂乃受遺命,侑大烝,可謂極心膂股肱之重矣。顧以在政地久,兩家子弟賓客,漸且競權勢、角門戶,高宗燭幾摧萌,不使成朋黨之禍,非二臣之幸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