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阶的演化历史

音阶的演化历史

前面的文章我们已经研究了人们是如何用五度相生律构造出7音阶的过程,并知道这7个音分别是:{1, 1.125, 1.265625, 1.333, 1.5,1.6875, 1.8984375},它们对应的音名是:{C, D, E, F, G, A, B}。后来人们不断的改进音阶的生成方式,并增加纯八度音程内的音数,直到十二平均律这一黄金律制产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7音阶是如何演化为12音阶的。

随着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乐器的音准越来越高,人们慢慢意识到五度相生律产生的7音阶与理想曲线相比误差实在是太大了。我们现在知道,当相邻的音都为等比关系时,音阶才最平滑。而原始7音阶中的第3个音和第7个音看起来是那么突兀,这样构造出来的音乐确实不够好听。后来有人提出"纯律"学说,但究竟是谁最早提出的至今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纯律和五度相生律都是毕达哥拉斯提出或整理的,也有人认为纯律在中国2400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已开始应用,还有人说是古希腊学者亚理斯托森努斯发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纯律在2000多年前就已被人类所掌握。纯律构造音阶的方法与五度相生律不同,它是由纯五度(2:3)和大三度(4:5)为素材确定7音阶的律制。纯率生成的7个音的频率分别是:{f, 9f/8, 5f/4,4f/3, 3f/2, 5f/3, 15f/8}。确实比五度相生律的那些巨大的分数简单多了,那他的平滑度怎么样呢?请观察图1。

音阶的演化历史

图1 五度相生律音阶(蓝),纯律音阶(绿)和理想音阶(橙)对比

好是好点,不过就那么一点点而已,而且还打破了五度相生律产生的内部协调性。此外7个音也开始显得不够用了,人们希望通过变调使得音乐更加丰富,看来还得继续探索。

之前人们为了计算第7个音,就要计算2/3的5次幂,这对于2000多年前的计算水平来说确实有点难了。然而数学的发展又一次给音乐带来了新生。人们通过计算发现,2/3的12次幂约为129.74634,约等于基准频率f上面的第7个八度音的频率f×28=128f,那么可否继续应用五度相生律再产生一些音呢?看下表:

由这些倍率产生的12音阶为(用倍率除以它下面的第一个2n而得):{1, 1.0679, 1.125, 1.2014, 1.2656,1.3515, 1.4238, 1.5, 1.6018, 1.6875, 1.802, 1.8984},把他们画在坐标系中,请观赏图2。

音阶的演化历史

图2 五度相生律产生12音阶(新产生的五个音为绿色)

震惊了吗?多么平滑的一条折线,而且新产生的音都被"均匀"地安插在了原先的7音阶中间。我们不得不惊叹造物主的神奇,这也是音乐是世界上唯一通行的语言的原因吧!由于之前的七个音和它们的音名{C, D, E, F, G,A, B}已经非常流行了,且新产生的音都可以看作是用原7音阶中的某个音升半音而得,因此这5个新产生的音就被叫做{C#, D#, F#,G#, A#},这也正是为什么E和F、B和C之间是半音的原因。

看起来已经很完美了,还有改进的空间吗?答案是有的。尽管五度相生律生成的12音阶已经相当平滑了,但仍然不是理想的"等比"音阶,这样就会导致一个潜在的问题。我们举例来说,大家都在KTV唱过歌,应该知道有些KTV的点播机有升降音的功能,当伴奏比较高而人声又吼不上去时,可以用降音功能把伴奏的音高统一降低一些,这样听起来仍然是非常自然的。比如一首歌原先的音的序列是,降低半音就是:。听起来仍然非常自然的原因在于这一序列内部的音程比例关系没有变。在音乐术语中,这个过程叫做转调。然而要在五度相生律生成的12音阶系统中进行转调就会产生偏差,因为它内部的音程比例关系不是固定的。设想一群乐师给皇帝演奏曲目,乐器的音准都是预先调好的,结果皇帝一时兴起想高歌两句但又唱不上去高音,就命令乐师低两个音演奏,结果听到的伴奏完全不是刚刚那么回事了,这是多么尴尬的一件事。

音阶的演化历史

图3 至今仍有一些古老的乐器难以实现转调

后来人们又想出了各种修正的办法,比如构造一些等差数列来修正每个音与理想曲线的误差等等,但这些方法既复杂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时整个音乐界都在急迫的等待新律制的诞生。直到公元17世纪的明朝人朱载堉提出十二平均律,并由利玛窦带到西方,才拯救西方音乐界于水火之中。虽然十二平均律看起来那么完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有人认为十二平均律破坏了纯四度和纯五度的协调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之前讲的F音应该是C音频率的4/3=1.33333倍,G音应该是F音的3/2=1.5倍,而在十二平均律中它们的倍率分别是:1.33484和1.49831。其实所差无几,不是吗?在通常的演奏音域范围内,人耳几乎是不可能听出这些区别的,这也是十二平均律沿用至今而五度相生律和纯律都已遭淘汰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