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結合,人才輩出,福州這裡竟是教育文化聖地?

中西結合,人才輩出,福州這裡竟是教育文化聖地?

教育涵養一座城市,也教化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

在教與學的來往之中,人的心沾染了城市的脾性

而城市,也因此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而更美好

福州,自古便是中國文化教育最發達的城市之一

直至近代,煙臺山港口開埠

在保守傳統的年代,率先與西方文明交流

也培養出了更多影響中國,改變時代的各界人才


中西結合,人才輩出,福州這裡竟是教育文化聖地?


▲現福州高級中學體操館,原為鶴齡英華書院舊址

(池志海攝)

1881年(光緒七年),基督教衛理公會信徒張鶴齡

為公會辦學捐款一萬美元,購買了原有利銀行行址

條件是學校必須開設英語課,至此“福州大學”落成

後改名為“鶴齡英華書院”(今師大附中前身)

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中國化工之父”侯德榜等人,都曾就讀於此

也許正是得益於煙臺山中西合璧的教學

使得他們在各自領域的成就更加不凡

1988年,英華校友捐資重新創辦“私立英華中學”

這是福州改革開放後設立的第一所私立中學

與此同時,福州女性,開始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

文山女中、陶淑女中、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相繼辦學

它們曾被譽為福州女校三鼎甲

平日打著油紙傘的姑娘們,在學校操場做早操

在教室裡對著顯微鏡做實驗

在藤蔓密佈的圍牆前朗讀的畫面

都是煙臺山教育歷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中西結合,人才輩出,福州這裡竟是教育文化聖地?


▲1907年,文山女子中學的“姑娘妹”在實驗室裡,站在右邊的是指導老師。(照片源自網絡)


中西結合,人才輩出,福州這裡竟是教育文化聖地?


▲1923年文山女中的課間體操表演。(照片源自網絡)


1951年陶淑女子學校與鶴齡英華中學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附屬高級中學合併

校舍轉為福建師範學院藝術系使用至今

(後為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中西結合,人才輩出,福州這裡竟是教育文化聖地?



林森:煙臺山西化教育下的“中式反叛”


從書生到國民政府主席

林森一生重視教育發展

他曾兩度為母校英華書院題詞:

1940年的“歷史悠長,繼續努力”

1943年的“教澤弗諼”

當時作為私立教會中學的英華書院

所帶來的“西化”教育

卻帶給了林森早年的“中式反叛”



中西結合,人才輩出,福州這裡竟是教育文化聖地?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1881年,進入英華書院之前

林森已經在美國教會班的培元學校

接受了六年的西學小學教育薰陶

煙臺山的新環境給他提供了更高層次的西學教育

形成了非傳統的新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在煙臺山接受了14年“西化”教育的林森

從中吸收中西文化的精華營養

心中振興中華的愛國熱情也愈發濃烈

1887年,他離開母校後,投考了臺灣西學堂

就此走上了革命之路

陳景潤:解開世界難題的煙臺山求學夢


出生在福州一個貧苦家庭的陳景潤

憑著優異的成績,考入英華書院念高中

在那裡,他遇見了曾任清華大學航空系主任

兼教數學與英語的班主任沈元老師

有一天,沈老師出了一道搞笑的古典數學題:

“韓信點兵”

大家悶頭算起來的時候

陳景潤很快小聲地回了一句:“53人。”

全班被他的計算速度驚呆了



中西結合,人才輩出,福州這裡竟是教育文化聖地?


▲陳景潤

沈老師為這位學生感到非常高興

鼓勵說道:“期望你們將來能創造出更大的奇蹟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

是數論中至今未解的難題

人們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

你們要把它摘下來!”

那一夜,陳景潤失眠了

他決定無論如何

都要為了摘下這顆明珠而奮鬥

這道未解的難題

從1920年開始在世界相繼推進證明

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1+2”

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煙臺山,因開埠與世界相連

以時代前沿的教學理念,桃李滿天下

時間流過,煙臺山校園裡

老師們的悉心教誨、孩子們的勤學好問

從未改變

由咿呀學語到躊躇滿志,這文化氤氳的煙臺山

亦將用自己獨特的智識,為世界貢獻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