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结合,人才辈出,福州这里竟是教育文化圣地?

中西结合,人才辈出,福州这里竟是教育文化圣地?

教育涵养一座城市,也教化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在教与学的来往之中,人的心沾染了城市的脾性

而城市,也因此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而更美好

福州,自古便是中国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直至近代,烟台山港口开埠

在保守传统的年代,率先与西方文明交流

也培养出了更多影响中国,改变时代的各界人才


中西结合,人才辈出,福州这里竟是教育文化圣地?


▲现福州高级中学体操馆,原为鹤龄英华书院旧址

(池志海摄)

1881年(光绪七年),基督教卫理公会信徒张鹤龄

为公会办学捐款一万美元,购买了原有利银行行址

条件是学校必须开设英语课,至此“福州大学”落成

后改名为“鹤龄英华书院”(今师大附中前身)

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等人,都曾就读于此

也许正是得益于烟台山中西合璧的教学

使得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就更加不凡

1988年,英华校友捐资重新创办“私立英华中学”

这是福州改革开放后设立的第一所私立中学

与此同时,福州女性,开始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文山女中、陶淑女中、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相继办学

它们曾被誉为福州女校三鼎甲

平日打着油纸伞的姑娘们,在学校操场做早操

在教室里对着显微镜做实验

在藤蔓密布的围墙前朗读的画面

都是烟台山教育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中西结合,人才辈出,福州这里竟是教育文化圣地?


▲1907年,文山女子中学的“姑娘妹”在实验室里,站在右边的是指导老师。(照片源自网络)


中西结合,人才辈出,福州这里竟是教育文化圣地?


▲1923年文山女中的课间体操表演。(照片源自网络)


1951年陶淑女子学校与鹤龄英华中学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合并

校舍转为福建师范学院艺术系使用至今

(后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中西结合,人才辈出,福州这里竟是教育文化圣地?



林森:烟台山西化教育下的“中式反叛”


从书生到国民政府主席

林森一生重视教育发展

他曾两度为母校英华书院题词:

1940年的“历史悠长,继续努力”

1943年的“教泽弗谖”

当时作为私立教会中学的英华书院

所带来的“西化”教育

却带给了林森早年的“中式反叛”



中西结合,人才辈出,福州这里竟是教育文化圣地?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1881年,进入英华书院之前

林森已经在美国教会班的培元学校

接受了六年的西学小学教育熏陶

烟台山的新环境给他提供了更高层次的西学教育

形成了非传统的新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在烟台山接受了14年“西化”教育的林森

从中吸收中西文化的精华营养

心中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也愈发浓烈

1887年,他离开母校后,投考了台湾西学堂

就此走上了革命之路

陈景润:解开世界难题的烟台山求学梦


出生在福州一个贫苦家庭的陈景润

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英华书院念高中

在那里,他遇见了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

兼教数学与英语的班主任沈元老师

有一天,沈老师出了一道搞笑的古典数学题:

“韩信点兵”

大家闷头算起来的时候

陈景润很快小声地回了一句:“53人。”

全班被他的计算速度惊呆了



中西结合,人才辈出,福州这里竟是教育文化圣地?


▲陈景润

沈老师为这位学生感到非常高兴

鼓励说道:“期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

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

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

你们要把它摘下来!”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

他决定无论如何

都要为了摘下这颗明珠而奋斗

这道未解的难题

从1920年开始在世界相继推进证明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2”

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烟台山,因开埠与世界相连

以时代前沿的教学理念,桃李满天下

时间流过,烟台山校园里

老师们的悉心教诲、孩子们的勤学好问

从未改变

由咿呀学语到踌躇满志,这文化氤氲的烟台山

亦将用自己独特的智识,为世界贡献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