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該怎麼保養?

學好數理化


這裡所說的新老相機包括最新的數碼相機以及上市幾十年、上百年的老舊照相機們(見下圖),它們的光學部分、橡膠部分、金屬部分、皮腔飾皮、木殼機身等等都會發黴生鏽,就連早年間的鍍膜鏡頭也比現在的鏡頭更容易黴變和磨損......通常在我們收藏或者使用的各類新老相機中,尤以鏡頭黴變的危害性最大、最常見也最難控制,而一架“瞎了眼”的照相機只能當個鬧心的擺設了。

  光學鏡頭漸進黴變的主要表現有:

  鏡片表面出現不規則的灰霧;

  鏡片表面出現不規則的絲狀物;

  鏡片表面出現散在的不規則灰白斑塊;

  鏡片表面出現由中心點向四周放射狀爬出的“蜘蛛絲”;

  鏡頭筒內緣沿鏡片邊緣出現黴絲、黴斑;

  鏡頭內部的各層鏡片、鏡組出現灰霧、黴絲、黴斑;

  鏡頭內部膠合鏡片的周邊出現浸水樣的小塊黴變;

  鏡頭內部膠合鏡片的周邊形成環狀浸水樣的黴圈;

  鏡頭內外的光學鏡片上爬滿片狀、絲狀、蜘蛛形黴變;

  整個鏡頭的各組光學鏡片呈現灰白色不透明狀;

  整個鏡頭的各組光學鏡片佈滿絨毛狀黴絲 ......

  光學鏡片出現黴變是很難杜絕的,可怕的是隻要鏡片出現了黴變就會不斷地發展壯大,尤其是從鏡片邊緣開始的黴變會很快蔓延到其它鏡片、鏡組,而且一般的擦黴手段也只是解決表面的局部問題,必須由專業店拆解整個鏡頭徹底清洗才能根治,可是非原廠拆裝過的鏡頭又很難恢復原有的精度......因此對於已經發黴的或者知道是擦過黴變的高檔鏡頭,如果日後不能由原廠徹底清洗並重裝就不要買它。

  黴斑對畫質的影響程度要看部位和麵積的大小,通常面積不大、不多、不在中心部位的黴斑對畫質影響不大,前鏡片上的輕微劃痕、磕碰等等也不會嚴重影響畫質。倒是後鏡片上的黴斑、黴點、劃傷、磕碰等等危害更大,當使用小光圈時會在畫面上形成斑點狀的陰影,所以購買鏡頭時如果在後鏡片上發現黴斑、劃痕就不能要了。

  早期沒鍍膜的鏡頭受潮後會在鏡片上留下一層淡淡的、均勻的灰霧,拆開鏡片擦洗乾淨就行了不影響透光率,但是有些黴變嚴重的鏡頭連鏡片表面都“毛了”也就沒救了,因為黴變會形成數量和大小不同的凹坑對光路肯定有影響,因此黴變嚴重的鏡頭即使擦淨了基本上也是廢頭。

  現代鍍了多層膜的鏡片如果只是腐蝕淺層鍍膜,擦淨後問題不大而且也沒什麼痕跡;如果是擦洗過的鏡片上還留有擦不掉的瘢痕說明已經黴壞了鍍膜層;要是黴變穿透了鍍膜層到了光學玻璃部分,就會在鏡片表面形成許多微小的凹坑,這些黴斑不擦不行肯定越來越嚴重,而擦洗時又會在這些凹坑裡殘留汙物形成髒點清洗起來非常困難,這類嚴重黴變的鏡頭已經談不上什麼畫質了。

有個現象要留心:

  我們在購買二手相機和鏡頭甚至包括新相機、新鏡頭時,應該首先了解該相機和鏡頭的來源地以及生產年代,比如是德國本土的?日本本土的?或者是東南亞組裝的等等,這些地方的潮溼程度和庫存時間會直接影響光學儀器的保存質量,如果發現鏡片的光潔程度與鏡頭、機身的成色、生產年代以及來源地的保存條件不相符時,也就是“太乾淨了”您就要考慮是否擦過黴了......

  引起新老相機黴變的環境因素主要有:

  只要是在不通風的環境中,比如箱子、櫃子、盒子、塑料袋甚至許多幹燥箱裡,溼度超過50%早晚肯定會發黴。

  相機裝在攝影包裡、相機套裡、塑料袋裡、各種皮包布包裡等等,即便溼度不是很高也會因為不通風、微生物滋生等因素,最終導致相機的皮盒、木殼、飾皮、摺疊皮腔、光學鏡片等等多處發黴,本人就見過橡膠手柄上都長出白毛的新的數碼單反相機。

  南方就不必多說了,北京地區到了7、8月份的雨季,只要下起雨來屋裡的溼度都會超過70%有時還要更高,如果連續幾個陰雨天溼度都能超過90%,那麼箱子、櫃子、攝影包裡的相機要是不通風都有可能發黴,尤其是我們手裡有黴變後擦淨的鏡頭或者從南方、島國買回來的庫存相機和鏡頭,進入雨季都要格外留心了。

  本人曾經到天津(海濱城市)買過一架全新未開封的美能達XD-S膠片相機,庫存了幾年買時細看並無任何問題,回來後一直正常拍攝也沒去過潮溼地區。可是僅僅一年後的幾場連陰雨,放在攝影包裡的鏡頭竟然從鏡片邊緣爬出來幾處黴絲,仔細查看居然還是從膠合鏡片的粘膠處爬進鏡片之間的,也就是說這種黴變根本擦不掉還會繼續“發揚光大”...... 嗚呼!

  提示一點:

  夏天在戶外悶熱潮溼的天氣下拍攝,相機內外會積存大量高溫、高溼的空氣,如果猛然進入到涼爽的空調房間裡溫差能達到二十多度,這時候也會在CCD或者CMOS上結露並最終形成水印,這種水印大都是圓形露珠狀灰印也見過流水狀的痕跡,不僅影響畫質自己還擦不掉只能送到專修部去。因此不要挎著相機直接進入溫度很低的空調環境,最好是別怕麻煩先把相機裝到攝影包裡再進屋,至少要等上半個小時之後再使用相機。

  特別提醒去海邊度假的人們:

  當我們清晨趕去拍攝日出東方;陽光下留住衝浪的瞬間;傍晚在海邊遛彎兒漫步;燈火中又伴著海風啖著海鮮......您的相機此時此刻可都是沐浴在鹹鹹的海風之中呀!

  回想一下,早晨拍日出時如果迎著海風多站一會兒,就會感到衣服是潮的、皮膚是粘的、眼鏡是花的、相機也是粘糊糊的,甚至拍上一會兒UV鏡上都會糊上一層粘粘的水膜......我在海邊迎風拍攝日出景觀,十多分鐘就要擦拭一下UV鏡,要知道這清涼的海風中可都飽含著大量鹽分的!

  我在北戴河連續拍攝了一週時間,包括揹帶環在內相機上所有暴露的金屬部分全都出現了鏽斑 ......

  我自己隨身使用的一隻新買的鏡頭,在海邊陽光下暴曬了兩天後居然滲油糊住了光圈 ......

  我在海邊見過一哥們兒揹著倆相機在拍螃蟹,彎腰湊近時肩膀上挎著的那架相機一下子滑下來掉進海水裡 ......

  我還看到幾個小妞兒在和浪花合影,不想一個大浪打來人和相機都成了“落湯雞”......

  海邊拍攝保護措施:

  我們首先要養成掛揹帶、腕帶的好習慣,而且不要在水邊、溝邊、山邊等臨空的地方摘鏡頭蓋、安遮光罩、擰濾光鏡、換鏡頭、換卡、換電池、裝閃光燈等等,以防失手掉落甚至找不回來。

  在海邊拍攝時相機一定要蓋上一塊毛巾、手絹等防曬、防浪花。

  每次拍片回來首先就是用溼毛巾擦相機,能卸掉和打開的部分如UV鏡、鏡頭、電池盒、外置閃光燈、熱靴蓋、卡倉蓋、電池倉蓋、附加取景器等等都要打開或拿掉,目的是把邊緣部分和滲進內部的水分擦淨,總之犄角旮旯都要擦到否則露金屬的部分都會生鏽。

  能卸掉鏡頭的照相機注意鏡頭後座和機身接口上的鍍金觸點,要用幹絨布或者眼鏡布擦乾淨防止受潮和氧化失靈。

  打開空調使房間裡的溼度低於70%,相機、鏡頭、攝影包等放在明面上攤開通風。

  如果照相機濺上大量海水甚至掉進海水裡、髒水裡,一定要馬上取出電池和存儲卡或者膠捲,立即用純淨水沖洗沾了海水、髒水的部分直到衝淨——這時候的相機已經“不怕水”了!

  然後儘快回到屋裡用空調或者電風扇徹底吹乾(一般是12小時以上),這之前切記不要裝上電池試拍,避免短路燒壞主板或者其它電路。泡過海水、髒水的相機和鏡頭最好別再使用,等到衝淨、吹乾後帶回來送專修部維修。

  其實在海邊、雨中、沙漠地區拍片,最好隨機帶著輕便的相機防水(防塵)罩、塑料袋、薄毛巾等隨時保護相機。

數碼相機更怕潮:

  現如今數碼相機的電子電路和心臟部件如CCD、CMOS也會受潮,後果就是相機功能莫名其妙地失靈、電池莫名其妙地漏電、機身莫名其妙地發燙、取景器莫名奇妙地灰霧、畫質也會莫名其妙地變差等等,有時在特殊情況下還會燒壞內部電路。本人曾在維修部裡看到一架尼康D3x機身,問起故障現象竟然是“冒煙兒了”!原來是機主到東北拍雪景,忙碌一番之後就揹著相機直接進到溫暖溼潤的室內隨即又繼續使用相機,結果因為機內結露造成電路短路引起主板“火災”......保持通風乾燥是數碼相機更要注意的大問題。

  另外,東北地區也是相機黴變的高發區。

  通常在夏天的雨季大家還會留意通風晾乾照相機等怕潮的物品,可是進入零下幾十度的寒冬季節人們就把相機、鏡頭入庫了,而東北冬天的屋裡其實是個高溫、高溼、不通風的“惡劣環境”,看看漂亮的冰凌窗花就能想到屋裡的溼度有多大了。本人瞭解過幾位東北老哥家裡的溼度都在70%以上,因為天氣寒冷乾燥家家都要關門閉戶、燒水加溼,大多數家裡很少刻意開窗通風相機也不常用,結果就是來年一看好多鏡頭都長毛了。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雅西卡公司停產了雅西卡124、124G系列的120雙反相機,大量庫存產品和殘次品被國內人士廉價購入並囤積起來,當時帶全包裝的單機價格僅要600元左右甚至更低。十幾年後正是這些被囤積起來的“全新相機”投放二手市場,單機價格一度翻到2000元以上,少數包裝齊、品相好、沒有黴變的單機有賣到3000多元的。然而我們也看到了更多紙盒、皮套、鏡片不同程度黴變的124和124G,還有些測光電池沒拿出來電池漏液把測光電路都腐蝕壞掉。

  本人拆修過幾架外觀很光鮮的124和124G相機(見下圖),細看鏡頭內部都有不同程度的黴變,更有電池漏液從機身左下角的電池倉流出,順著電線內芯一直滲流到機頂測光電眼部位,使得整個測光系統都報廢了,估計這些124、124G是被橫躺著存放的......上面說到的這些黴變、漏液相機都是來自東北地區!

東北的冬季在戶外拍攝時環境非常寒冷和乾燥,當我們回到室內特別是家居環境裡時溼度卻又很大溫度也很高,冰涼的相機詐一進到屋裡立馬就會結露甚至流下水珠,這時候不僅機身外部有結露現象就連機內許多“透氣兒”的地方也會結露、受潮,我們不妨想想一下數碼相機的CCD、CMOS上會是什麼狀態吧!

  因此,從戶外進到室內時最好預先就把相機放回攝影包裡並且包嚴,或者至少要在相機外面包上一個不透氣的塑料袋,這樣室內的溼氣就不會直接接觸相機,需要等上1~2小時的時間待相機溫度與室內溫度差不多了,才可以拿出相機繼續拍攝或者轉圖、擦拭、充電等等。

  強調一下:冬季戶外拍攝時要把用過和沒用過的電池都放到貼身內衣口袋裡,剛進屋裡時冰涼的電池切勿馬上充電,幾年前就有過在這種情況下把電池充爆的報道。

  保存新老相機最合理的環境應該是:

  相機、鏡頭裸放在通風或者能夠經常通風的地方,防止落塵土;

  溫度控制在20~30℃之間;

  溼度控制在30%~50%之間;

  避免和樟腦球放在一起,以防止膠捲或機內有機原件變性;

  避免放在有福爾馬林氣味的新傢俱裡,道理同上;

  不能用酒精、稀料、汽油等有機溶劑擦洗相機,尤其是五稜鏡、調焦屏、反光板、顯示屏等有機玻璃部分,有些部件一擦就成“毛玻璃”或者龜裂、脫膜了;

  弄髒的相機、鏡頭先用溼毛巾擦淨外周,縫隙裡的髒汙用名片紙之類的卡紙挑出來;

  沾上粉塵的相機要用小型吸塵器吸走不能用氣球亂吹,否則會使粘在表面的灰塵進入到鏡頭和機身內部,甚至會直接吹到CCD/CMOS上。

  清潔外觀後再用專業工具清潔鏡片,鏡片擦淨就行不要過度清潔,否則也會損壞鍍膜......

  長期存放不用的照相機一定要“裸存”,不能放在攝影包或者原包裝盒裡,就連照相機的皮套和鏡頭蓋也都要摘掉,如果怕落土蓋上個小毛巾就行。

網上見過不少相機收藏大家的收藏展示圖片,他們有條件把數百架、數千架的各種古舊相機存放在專用的房間裡,避光、恆溫、恆溼、防塵等條件十分優越。但是一般玩兒家的百八十個新老相機往往都是隨意碼放的,我還見過把許多相機裝箱推進床底下的......本人則是把收藏的老相機存放在老舊書櫃裡保持通風,再擺上一些書籍可以輔助吸潮還能利用空間(見上圖)。有書籍的書櫃裡溼度比同房間的溼度要低10%左右,當然書櫃裡放個溫、溼度計是必不可少的,記著一定要關上櫃門儘量減少光照,帶玻璃的櫃門還要掛上深色擋光窗簾。存放在書櫃裡的照相器材要定時開門通風,單純打開空調還不夠還要用電風扇直吹換氣,特別是在夏季雨水較多的時節,空調也無法保持30%~50%的溼度,用電風扇直吹使空氣流動就非常必要了。

  總的來說南方地區最簡單的排溼辦法就是打開空調,相機數量不多時也可以放在乾燥箱裡,不過乾燥箱的質量和使用問題很多,最好預先上網查查選購口碑好的。另外也可以在天氣晴朗溼度合適的天氣下,先通風乾燥再用保鮮膜、塑料袋等密封相機和鏡頭,然後過些日子再選好天開封晾曬如此反覆。

  防止相機黴變不是越幹越好:

  北方地區的夏天比較好過排溼問題也好解決,倒是冬天非常乾燥的氣候對相機也有損害,當環境溼度長時間低於30%以下時,相機的飾皮、摺疊皮腔、橡膠部分、甚至膠合鏡片的膠合面等處都有開裂的可能,所以冬天防乾燥也是在北方地區保存相機的難題。解決辦法就是讓房間裡的溼度保持在30%~50%之間,太乾燥了就使用加溼器或者在地上潑灑清水。如果不能長期保持合適的溼度,同樣也可以在合適的溼度下用保鮮膜、塑料袋等密封相機和鏡頭,然後再定期開封通風做保養。本人在冬季塑封相機一般是在40%左右的溼度下進行並在一個月左右開封一次,通風保養2、3天后再封上沒發現什麼大問題。

  

相機通風保養的細節:

  相機保養除了一般的清潔外觀外,照相機上所有能動的部位都要定期使用或扳動,比如光圈、快門、調焦環、變焦環、摺疊皮腔、膠片相機的後蓋也要打開,能卸掉的部件都要卸掉(見下圖),在此方法下才能達到充分通風排溼、保持最佳狀態。

  膠片相機的簾幕式快門分為前簾、後簾或者上簾、下簾,通常釋放快門後總是前簾或者下簾長期卷在機身內部,這部分“不見天日”的簾幕往往也是最先黴變、變形的簾幕,所以在保養時要把相機快門上弦露出這部分簾幕(見上圖紅圈部位),通風晾曬過後再釋放快門收藏。

  每次保養時都要把相機的各項功能使用一番,機械相機更要實拍每個擋位的光圈和快門以及調焦系統,否則日久不動都會生鏽。電子測光、電子快門和有AF功能的相機一定要裝上電池實拍實用,有內置閃光燈的要充電閃光,通電拍攝是保養電子相機必不可少的措施。

  所有長期閒置的相機、鏡頭都應該間隔3個月之內就保養一次。

特別注意:

  相機、鏡頭不能在陽光下暴曬通風,這樣會使相機和鏡頭過早老化或損壞,尤其不能把鏡頭長時間朝向太陽,因為像卡片機、微單相機、徠卡旁軸相機等機型,它們的光路是通過鏡頭直接在焦平面或者CCD/CMOS上成像的,鏡頭朝向太陽會使陽光在快門簾幕或者CCD/CMOS上聚焦形成燃點,幾秒鐘就能造成CCD/CMOS永久性損壞(畫面中心圓形漸變的影像模糊、影像變淡或變黑),也會使快門簾幕燒穿而且都無法修復。

  平時照相機也不要放在陽光直射的地方,開車外出更不要放在前後風擋玻璃下,否則陽光和眼光都會惡意關注它們!

  

粉塵是相機的天敵:

  粉塵是北方地區終年都無法避免的汙染物,由於粉塵等有形物質的比重超過潔淨空氣,我們常能看到貼著地表的“貼地風”席捲而過,正是這種“貼地風”裹挾著大量雜物成為相機鏡頭的最大威脅,因此我們在戶外更換鏡頭時不要將攝影包放在地上操作。

  可是並非只在飛沙走石的惡劣天氣才會損壞相機,北京街頭即便是在陽光明媚的無風天,掛上新買的鏡頭上街轉悠一圈再看鏡頭裡面:鏡片之間肯定就會出現細小的黑點——鏡頭不是密封的,只要調焦,只要變焦,風箱效應就會把諸多粉塵抽進鏡片之間,粉塵多了會直接損毀鏡頭,而附滿各種微生物的粉塵就會沉澱、發酵、滋養、生髮、成長......如果您不干涉,它就會在鏡片之間長成黴菌森林。

  前些年我花九千多元買了一隻剛上市的AF16~85變焦頭,帶到內蒙東勝去拍神華煤礦的畫冊,到達前後幾天天氣晴好拍了一些外景和夜景。然而就在第三天早晨整理器材時發現,新買的16~85變焦頭的AF功能突然失靈了,改成手動調焦後調焦環又緊又澀根本沒法使用,好在還帶了備用的手動調焦頭算是把任務完成了,這隻新買的AF鏡頭只拍了470多張!

  送到專修部拆修,故障原因竟然是“被灰塵膩住”了!

  另外,清潔CCD還花了不少時間。

  回想那幾天的拍攝過程,從沙丘、小區到井下、庫房、廠區全貌、洗澡堂等等都拍過,有沙塵環境也有高溼環境,尤其是在拍夜景時透過車燈打出來的光柱,能夠非常明顯地看清白天根本看不到的濃密粉塵......!

  在此提醒各位:

  不要以為晴天朗日就一定是環境清新,去沙漠地帶和植被少、風沙多的地區拍片,即使是在風和日麗的大晴天,也一定要帶上防水(防塵)罩用來防塵!

  儲存相機是否要取出電池:

  傳統的紐扣電池、鹼性電池、鎳氫鎳鎘充電電池等等,只要是用過的都有可能漏液,雖然有些品牌加裝了“防漏環”也不是絕對可靠,本人的閃光燈就被從廠家直購的“防漏環”電池漏液腐蝕了電極,因此使用這類電池的照相機、閃光燈等照材,平時用完後一定要把電池取出來。

  現在的數碼相機上早就普及了鋰電池,理論上講鋰電池不會漏液但是本人還真就見過漏液的鋰電池,不過漏液、鼓包的鋰電池大都是老舊、偽劣的電池,入庫的相機為了安全還是取出來好。

  可是電池取出來後全電子化的膠片相機、數碼相機又存在另一個問題:有些電子原器件不能長時間的斷電,也就是不能在無電流狀態下長期保存,否則會過早地出現原件老化、相機性能下降等現象。因此最好是裝上半新不舊的鋰電池保存,每當下降到1/3電量時就給電池充電,使相機內重要的電子元器件保持在微電流狀態下減緩衰老,同時還要注意電池的狀態,當電池電極觸點上出現“白霜”時就要馬上換掉。

 閃光燈的保存要訣:

  長時間不用的閃光燈和內裝閃光燈的照相機,最長不要超過三個月就應該裝上電池充、放電保養,但是閃光燈的保存方式一直有爭議,而且多年來閃光燈要“放電保存”幾乎成了共識,可是我們細想一下閃光燈的能量來源——放電電容......

  閃光燈的放電電容其實就是電解電容,電解電容內的電解液是一種膏狀粘液,這種電解液長時間無電保存就會逐漸乾涸,結果就是導致閃光燈的閃光指數(GN值)大幅下降,閃光燈的有效閃光距離也就大大降低了。因此本人依據實踐經驗和多渠道考證,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撰文專門提到過閃光燈的保存要訣,即:閃光燈一定要“充電保存”!

  本人“充電保存”的80年代至今大小十幾只閃光燈,包括銀燕、松下、尼康、佳能、美茲等品牌,閃光指數下降不多都能正常使用。

  閃光燈“充電保存”的具體方法:

  閃光燈要裝上電力充足的電池,放電方式設在M擋位1:1全量放光,要在充電完成指示燈亮起後再等30秒以上然後放電,如此反覆20次以上,這樣能夠明顯激活電解電容的充、放電能力。本人有一隻標稱GN32的80年代國產子母閃光燈,曾因忘在櫃子裡2年多沒動過,找出來後初試了一下閃光指數僅有GN20左右,之後按照上述方法反覆充、放電30多次,再測試閃光指數已經恢復到GN27接近出廠時的實際指數(出廠實際指數GN30)。

  最後,等到充電完成指示燈再次亮起3分鐘左右,關閉電源開關,取出電池存放閃光燈,不要放電!

  注:以上充、放電時間憑個人經驗簡述,僅供參考。

  您會說:我從來都不在意,相機也沒出過問題......那是您老命好!

  照相機的保存是個細心活,有很多非常經典的老舊相機今天拿來拍攝、把玩兒、收藏都是好物件兒(下圖),但是如何保養和收藏就要注意上述文字中提到的那些細節了。

  其實這架漂亮的方箱相機剛拿來時可沒這麼光鮮亮麗,看看它的取景窗裡是什麼?

  這是清理後的效果:

照相機存放的另一個問題:

  大家應該看到過,原包裝的單反相機即使是帶鏡頭的套機也大都是鏡頭、機身分開包裝的,為什麼鏡頭、機身要分開保存呢?這裡面有個非常重要的保護意義——防止光圈收縮彈簧過早老化,避免彈簧彈力下降導致的光圈收縮不到位。

  單反相機為了保持取景器明亮便於取景和調焦,都把鏡頭光圈始終開在最大狀態(早年間反光板不能自動復位的機型例外),但是我們把不同品牌的鏡頭摘離機身後再看光圈組,就會發現它們有的處於最小光圈狀態也有的則是全開光圈(見下圖),這時的光圈收縮彈簧都處於鬆弛狀態。常見的單反相機鏡頭中,尼康、美能達、海鷗、愛克山泰、柯尼卡等品牌的鏡頭,離機時呈現最小光圈狀態,佳能系列鏡頭則是處在最大光圈狀態,M42螺口鏡頭的光圈狀態要視不同品牌的機型而定。

  那些離機後光圈組收縮到最小光圈的鏡頭,如果長期裝在機身上並保持最大光圈,那麼機身上的光圈撥杆就會一直拉長光圈收縮彈簧,過不了幾年就會出現由於彈簧被拉松使得光圈收縮無力,出現光圈無法收縮或者收縮不到位導致的曝光不準、不均勻等問題,此時只要拆開鏡頭後座把拉松的彈簧剪短一截再接上就行了(見下圖中剪前、剪後對比)。

  因此,尼康等單反相機的鏡頭最好是離機保存。

  再有,除了光圈收縮彈簧疲勞的問題外,光圈葉片長期疊壓收縮到鏡筒邊緣的縫隙裡時,還會受到滲油的汙染和粘連最終導致光圈葉片被粘死,拍攝時光圈也無法正常收放(見下圖)這就需要擦洗光圈葉片了。

霧霾天出去拍片一定要注意防護相機,它比雨雪風沙天氣更讓人麻痺、讓人忽視防塵問題,現在的數碼AF鏡頭非常精密也非常嬌嫩......

  下圖是上週跑到陝西神木拍的神朔鐵路,用5DIII+24-105套機爬到橋欄杆上拍的——ISO 800,F11,1/500秒。

  發這張圖不是為了圖片本身而是要特別說說那裡的空氣:

  黃土高原上即使是晴朗的藍天白雲並沒有颳風,但是空氣中仍然瀰漫著淡淡的土腥味兒,夜裡燈光下可見明顯的、濃密的、漂浮的、無處不在粉塵,當我們變焦、調焦時就會把這些粉塵吸進鏡頭裡和機身裡,避免的辦法最好是套上防雨罩否則只能是裸露拍攝再隨時塞到大衣裡包住。

  在這種條件下最先損壞的就是AF系統,冬天會發現調焦速度不穩或變慢,夏天有可能一夜之間就完全“膩住”手動調焦都轉不動!

  因此,各位打算去西北採風的朋友們多做些預防工作。

  夏天到了,雨水來了,冰雹砸了,溼度滿了......收藏老相機的咋辦?

  有空調或有除溼機的打開,溼度控制在60%以下;

  沒空調的經常用電扇直吹,空氣流動就能減少黴變機會;

  電扇、空調、除溼機都沒有的,晴好天氣鋪開通風,避免陽光直曬;

  不要把相機和鏡頭放在包裡、箱子裡、櫃子裡密閉;

  一旦人體感到潮溼悶熱,那麼機身、鏡頭、CMOS都有黴變的可能!

又到連陰天——進入6、7月份,全國範圍的降雨、洪水、冰雹、龍捲風、山體滑坡等等災害天氣又開始了,前些天北京連陰雨我家裡的溼度竟然接近百分之百了!

  據天氣預報,北京等地下週又是高溫、高溼的悶熱天氣,我們手裡的各類照相器材又到了必須加倍呵護、嚴防受潮黴變的時候。

  注意:乾燥箱可不是萬能的!

  存放在乾燥箱裡的鏡頭等器材,即使溼度控制在40~50%的合理溼度之間,如果長時間不通風還是會導致鏡頭起霧或黴變的;如果溫度較高比如在30°上下的環境中存放,還會導致鍍膜起泡、脫落等意外損壞。我剛剛發現放在乾燥箱裡的兩隻尼康60年代老鏡頭,出現了一大片鍍膜起泡現象,都廢了!

  在眼下這種高溫潮溼的環境中,必須把機身、鏡頭、皮套等怕潮的器材經常拿出來通風乾燥,即使溼度無法降到40~50%也要用空調、電扇通風,如果溼度到了80%以上那就更要強力通風——用電扇大風吹之!

  大風吹拂之前的準備工作——拆開相機!

  每次吹風時間不短於3個小時!

  135相機能拆下來的零件都要拆開,以求充分通風。

  120相機不能拆卸的也要打開後蓋、取景器蓋等部位,大力吹風。

夏去秋來冬將至,補充一些內容供參考——

  這裡特別說說乾燥箱的使用問題:

  許多影友認為乾燥箱是長期存放相機和鏡頭的最佳環境,把器材放進去後往往幾個月也不打開一次,然而恰恰就是這個相對恆溼卻不恆溫也不通風的乾燥箱裡,成為黴菌滋生甚至鍍膜損壞的最大問題!我們知道有溫度、溼度和氧氣就會有各種微生物的滋生,乾燥箱裡也不是絕對密閉的無氧環境,所以即便溼度不高如果不給乾燥箱定時通風乾燥流通新鮮空氣,存放在內的相機和鏡頭早晚還是會發黴的。

  乾燥箱還有一個更坑人的現象,就是當你把乾燥箱放在溫度較高的環境中比如室溫30°以上時,不流通的空氣加上較高溫度竟然會使鏡頭鍍膜起泡!本人有一批上世紀60年代前後的尼康單反鏡頭存放在乾燥箱裡,平時也常打開通風乾燥多年來都沒問題,只是近幾個月因為環境溼度太大沒再打開通風,恰好這段時間屋裡的溫度大都在30~37°上下,前些天打開乾燥箱通風時忽然發現好幾只鏡頭都出現了不同密度、不同大小的鼓包氣泡密密麻麻的佈滿鏡片,主要集中在前鏡片上直觀就像均勻佈滿了一層油點子,諮詢了許多人都說這和當年的鍍膜工藝有關......因此,在乾燥箱裡保存器材不僅要注意溼度和通風,更要小心密閉的高溫環境對相機、鏡頭的影響。

  深秋了,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溫度、溼度都降了下來,現在是給各種照相器材通風保養的好時機,開始曬相機啦 ......

  各位,看春晚、吃餃子別怠慢了犄角旮旯裡的老相機們,環境溼度不要超過60%,要經常通風,我放在乾燥箱裡已經捂壞好幾個老鏡頭了......

  又到夏季,各地雨水大增潮氣瀰漫......新老相機都要注意通風防潮了。


色影無忌


如今,攝影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樂趣,為了記載下歲月的足跡,很多家庭都會購置一臺數碼相機,不過除了使用,相機的保養你做到位了嗎?為了能讓大家使用相機的過程中更能愛護相機,筆者蒐集了幾點相機的保養小常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為重型鏡頭購買腳架環

  在使用重型長焦鏡頭拍攝時,應把三腳架的一個撐腳擺放在鏡頭的下側,這樣,即使出現三腳架傾翻,也不容易直接砸碎鏡頭。同時,最好為重量超過相機的鏡頭準備一個專用腳架環,然後將三腳架雲臺直接與鏡頭腳架環連接,這樣可以平衡相機卡口所受到的力,避免相機卡口或鏡頭後部因受力過大而斷裂。

  確定快裝板在相機或鏡頭腳架環上鎖緊,如果兩部相機共用一個三腳架或相機與長焦頭共用三腳架,最好在每臺相機或鏡頭腳架環上都安裝一塊快裝板並鎖緊。這樣不但在更換相機或鏡頭時速度要快很多,也減少了快裝板和相機螺絲孔的磨損,更避免了頻繁更換快裝板而造成的因快裝板可能未裝牢導致的相機或鏡頭跌落。

  二:冬天更換鏡頭不要哈氣

  在寒冷戶外更換鏡頭時,應防止口鼻哈出的熱氣在反光板上結霜、凝霜。所以換鏡頭時不要讓自己的嘴和鼻子與相機過近的親密接觸。如果有條件,取景器目鏡上還應加裝防霧眼罩,防止額頭和眼睛的汗水讓目鏡結露影響取景。

  此外,劇烈的溫差會引起相機結露,而這就有可能導致鏡頭和相機的電子部件短路,還有可能誘發鏡頭鏡片產生黴菌。冬季從寒冷的室外進入室內,或在夏季 從空調室內走到潮熱的室外,都有可能產生結露問題。應先用塑料袋將相機嚴密包裹,或裝在攝影包內攜帶,直到過一段時間包內外溫度相同後再使用。冬季乾燥的 環境下不要用手去觸摸相機和鏡頭的外露觸點(如熱靴插座、手柄觸點、快門線接口、PC同步端子等),避免靜電擊穿電路。

  三:清潔鏡頭禁忌

  不要用嘴直接吹鏡頭。直接吹鏡頭的結果不是把一隻狗頭吹成牛頭,而只會讓唾液腐蝕掉鏡頭的鍍膜,也不要用手直接接觸鏡片,皮膚上的汗水和油脂同樣對鍍膜沒有好處,更不要用衛生紙擦鏡片,那樣鏡片會變成大花臉。

  拆修過的鏡頭一般多少都會對鏡頭的光學素質、對焦精度產生一定影像。因此,如果鏡頭上有了黴點或灰塵,只要不影響成像,不要急於修理。在拍攝過程中,如果鏡頭沾上指紋、油汙,也不要用鏡頭紙或麂皮乾擦,這樣容易損傷鏡頭。


天極網


在相機的使用過程中,許多攝影愛好者都忽視了相機的維護和保養,僅僅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日常的清潔。其實,相機的使用過程中有著屬於自己的一套保養方法。在使用中,不注意相機保養不僅會減少相機的使用壽命,同時還會影響相機拍照的效果。


一、把相機放在包裡 首先,你需要一個結實、好用的攝影包來裝相機、數碼存儲卡、電池套件,再奢侈一些還需要輔助鏡頭或小型便攜式三角架。 攝影包的領先廠商如Tamrac、Lowepro和Domke使用高質量的原材料,更好的防震保護和極佳的揹帶和金屬硬件。這些裝置都已減小了尺寸,更適合於放置數碼相機。 顯示大圖

■保持相機乾淨 鏡頭上的汙漬會嚴重降低圖像質量,出現斑點或減弱圖像對比度。而手指碰到鏡頭,這是不可避免的,灰塵和沙礫也會落到光學裝置上。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需要對相機進行清洗的原因。清洗工具非常簡單:鏡頭紙或是帶有纖維布的精細工具、鏡頭刷和清洗套裝。千萬別用硬紙、紙巾或餐巾紙來清洗鏡頭。這些產品都包含有剮擦性的木質紙漿,會嚴重損害相機鏡頭上的易碎塗層。

三、冷熱天氣也會影響相機。如果相機原來在空調房間,而後馬上放在一個較熱、潮溼的環境下,鏡頭和取景器上都會有霧點出現。這時需要用合適的薄紙或布來清洗。如果你帶著相機從寒冷、乾燥的室外進入室內,最好先把相機放在包裡面預熱一下,然後再拿出放在屋子裡。並且要小心鏡頭,看它是不是“出汗”了,如果出汗了要立即擦乾淨。

四、在相機使用之後,一定要將焦距調回無限遠位置,這樣鏡頭才能最大限度收縮回謹慎。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保存。

五、相機在使用之後,要鬆開快門和自拍機的彈簧,避免機械性能在長時間使用中受到影響。儘量少使用電動馬達進行連續攝影。

六、保證相機的按早,防止黴菌的產生。在冬季,如果將相機帶入溫暖的室內鏡頭上產生一層小水珠,切勿用紙巾擦拭,應該讓其自由會發。更不能靠近火爐進行烘烤。


毒舌小小白


還真是第一次回答關於相機保養的問題。

玩攝影有些日子了,跟大家交流下如何“善待”咱們的相機,其實也包括鏡頭!

其實我們在購買攝影包的時候,一些關鍵詞已經很明確地批出了相機保養的幾個方面:防塵、防潮、防摔、防盜!攝影包的防盜一般是指的開口方向,讓小偷不容易下手,這個就不說了。

防塵

防塵的重點,不只是相機表面,主要是卡口和反光板位置。防塵,一是存放,不用時,要及時放入攝影包;二是儘量不要在大風天氣裡使用,即使使用,用後一定要及時清理,但在大風天氣裡一定不要換鏡頭;三是在海灘、沙漠等地方使用相機時,更換鏡頭要背風且卡口向下,回家後也要及時清理。在任何時候清理相機,要保證毛刷、“皮老虎”的乾淨。

防潮

防潮包括防水。像南方潮溼氣候,最好有乾燥箱或乾燥劑,特別是長時間不用的相機,一定要放乾燥箱,不然很容易發黴甚至長毛!雨天、水邊,沒有萬無一失的措施,就不要冒險了,否則會得不償失。至於防潮,我還要給大家提一個關鍵的醒,哈:現在進屋都是空調,有的還調的很低,用相機的同學可以注意了,由於室內部較大的溫差,很容易在相機和鏡頭上結霜,所以從空調房裡出來前,一定把相機裝包裡或用其它東西包一下,出來後等沒有溫差了再拿出來用。還有就是,長時間不用的相機,一定要經常拿出來給它放放風,就是瞎按,也得咔嚓咔嚓快門,還有電池,長時間不充放電,小心報廢了,哈。

我的相機在小雨中拍荷花的防雨措施,哈哈哈。

防摔

這個簡單了,注意安全,別嗑著碰著就行。對於拿相機,我十分不建議掛脖子或單肩掛,這樣很容易相同“受傷”,比如掛脖子上,一低頭,相機就出去了,比如掛單肩,容易滑等。

最好的辦法是纏在手腕上或者直接買個腕帶,這樣更保險些。


南方之南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機作為專業拍攝工具,是攝影師的重要“武器”:

相機是一種精密的光學設備,在數碼時代,除了複雜的光路組件,相機內部還有許多電路板和控制IC,保養要求比膠片時代要更加複雜:

目前數碼相機已基本普及,小k以數碼單反為例,談一談器材的保養要點:

一、防水(防潮)

對於數碼單反,最重要的就是防水防潮。如果機器在通電狀態下不慎泡水,輕則部分功能失靈,重則報廢:

在日常保養上要注意兩點:

1、雨天等環境下拍攝要做好防水措施,如果是正式攝影任務,最好配備專門的防水設備:

如果沒有防水罩,可以用密封袋簡單DIY,但拍攝結束後最好進行乾燥處理,防止溼氣侵入:

2、日常閒置時放入乾燥櫃或乾燥箱,確保溼度適宜

有條件可以使用電子乾燥櫃,可以自行設定溼度值:

器材較少也可以DIY,一個樂扣盒子、一瓶硅膠乾燥劑、一個溼度表即可:

二、防磕碰

第二個要點就是防磕碰:

1、使用防護性足夠的相機包來攜帶器材

2、器材使用時要確保穩固

單反器材較重,使用時要小心持握,避免跌落。利用好相機揹帶,掛在脖子上或者纏在手上,可以減少器材磕碰風險。市場上也有很多專業的相機揹帶或背夾,可以自行選購:

最後,閒置時要放入乾燥箱,並將乾燥箱放置在穩固地點。

三、防塵(沙土)

現在極端天氣多,如果室外拍攝遇到沙塵暴等情況,一定要做好相機防護,避免沙塵侵入:

還有一種情況是海邊拍攝(-小-k-),如果接觸到海沙,也要注意防護。如果機身粘上了海沙,一定要使用工具及時清理,避免影響機器性能(-攝.影-):

四、定期護理

對於頻繁拍攝的朋友,機器應該定期護理,特別是卡口、反光板、主要功能按鈕、取景器等重點部位,要確保清潔無塵,工作正常:

愛攝影、愛生活,致力於打造最有價值的攝影自媒體。歡迎您關注“小k印像”,瞭解更多攝影常識和技巧,共同學習提高!


小k印像


您好,很高興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您選擇的是單反相機,那麼相機的保養尤為必要。對職業攝影師而言,保養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為對他們而言,器材是吃攝影這碗飯的飯碗,保持正常的性能非常關鍵。

除了相機,其實鏡頭更是保養的重點對象。

今天就把您的問題冒昧地擴展一下,談談相機和鏡頭的保養。

一、防潮

相機和鏡頭是精密的光電儀器。除了外力損傷,最怕的就是水汽浸入。

水汽浸入不僅會導致相機和鏡頭電路受損,還會造成細菌滋生或發黴,對鏡頭鍍膜等部位產生致命影響。如果進水嚴重且沒有及時處理,最後可能導致器材光學性能異常,甚至報廢。

那麼在器材存放上是不是越乾燥就越好呢。答案是不。相機和鏡頭中都有很多機械結構,需要在潤滑油的作用下才能順暢運轉,比如鏡頭馬達,機身快門簾、反光板機械裝置等。



如果溼度太小,這些機械結構中的潤滑脂會較快乾涸,導致機身或鏡頭相應功能出現故障,甚至失靈。

一般攝影器材最佳的存放溼度大約在40%左右,當然前後浮動一些都沒有太大問題。專業的方法是購置乾燥箱,溼度可以自由控制,還可以設定控制範圍。

對於一般愛好者而言,也可以選擇樂扣保鮮盒+乾燥劑+溼度表自制乾燥箱,效果是一樣的。只是如果長期不使用,要定時查看溼度數值,避免器材受損。



、防沙土等細小顆粒物

遇到大風揚沙天氣或者接觸海砂,都有可能使相機接縫處、反光鏡箱、甚至鏡頭內部進去小沙粒。這對器材的危害非常大,不光可能產生劃痕,還可能導致關鍵組件損傷,甚至意外失靈。






三、關鍵部位定期清潔維護

如反光鏡箱、鏡頭及機身卡口、鏡頭前端鏡片或濾鏡等都應該定期清潔維護。





以反光鏡箱為例,由於單反經常更換鏡頭,反光鏡箱甚至感光器都有可能落塵,但是除非有專業的工具和手法,一般情況下不建議普通愛好者直接清理感光元件,輕則越清理越髒,重則產生劃痕等物理損傷。這點切記切記。




風險最小的處理方法就是機身除塵。一般機身都有這個功能。如果機身除塵後還不能解決問題,而且確實在具備專業工具和技術的前提下,再將機身反光板升起進行清理。


四、遇到惡劣天氣等突發情況,形成及時處理和保養的好習慣

外出拍攝時,遇到大風揚沙、長時間降雨、海水浸入等特殊情況,拍攝結束後都要及時清理和保養,這才是最重要的使用習慣。

切記器材就是你的金剛鑽,要保護好器材才能出作品。

以上回答屬個人經驗,僅供參考,希望有所幫助。

瞭解更多攝影常識和技巧,歡迎您關注,共同學習進步👍


凡客視語


相機是精密儀器,特別是單反機。首先外出拍照時要特別注意安全保護,避免掽撞,防風沙防雨雪。鏡頭要加防護鏡,不拍時都要注意加蓋鏡頭蓋。每次外拍回來都要做清潔護理工作。相機與電池分別存放,要備有軟毛刷吹氣球,鏡頭和機身內部要用氣吹清理灰塵,保持內部清潔。用軟毛劇清理外部,細部要認真對待,畢竟是銀子買來的東西。不用時也不可乎視保養,相機要存放於乾燥通風透氣的地方,空氣潮溼對相機傷害極大。鏡頭如果出現莓斑哪可就掉得大。友情提醒注意,溫差對相機也存損害,寒冷的冬季從室內到室外,或從室外進到室內時的大溫差,一定要加強對相機的防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